首页 理论教育 钟祥市少司马牌坊:石质建筑,迁址后亮点显著

钟祥市少司马牌坊:石质建筑,迁址后亮点显著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少司马牌坊,位于钟祥市郢中镇莫愁湖畔钟祥市博物馆门前。这年12月8日,搭架对少司马牌坊的碑文进行了拓片。经过研究,笔者以为少司马牌坊有三大亮点,鲜明独特。少司马牌坊少司马牌坊为石质建筑,六柱五门,四层结构。迁址后的少司马牌坊二是名人修建,底蕴深厚。大司空牌坊和少司马牌坊系曾省吾任工部尚书时所建。少司马牌坊为曾省吾所建,属于官宦名门牌坊的范畴。

钟祥市少司马牌坊:石质建筑,迁址后亮点显著

少司马牌坊,位于钟祥市郢中镇莫愁湖畔钟祥市博物馆门前。创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年),2002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笔者对少司马牌坊进行了考证。这年12月8日,搭架对少司马牌坊的碑文进行了拓片。经过研究,笔者以为少司马牌坊有三大亮点,鲜明独特。

一是形制奇特,雕刻精美。一般常规的牌坊均为横列“一”字形式,而少司马牌坊的造形结构为“”字形式,这是古代牌坊中颇为少见的一种,就笔者所知,这种结构的牌坊,全国所存不到10座。如河南省汤阴岳飞庙门就是一座此类结构的牌坊,不过那是木质牌坊。还有位于江西省宜黄县潭坊乡桥下村王家港口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的“大司马牌坊”即是。构建这种标新立异的牌坊之原因,建造者或出于技术上的尝试,或出于审美上的需要,或出于牌坊主人的要求。笔者分析判断,大司空牌坊和少司马牌坊都是这种六柱“”字形造形,当是极富文化鉴赏力眼光的曾省吾亲自提出的设计方案,或与建造匠师共同商量定的。

少司马牌坊

少司马牌坊为石质建筑,六柱五门,四层结构。两侧三层向内递缩,单檐歇山顶。通高11米,宽9.9米,中间门高2.6米,宽4.3米;两侧次间门高2.45米,宽1.6米。前后两面梁枋上镂空浮雕牡丹凤凰、二龙戏珠、松鹤延年麒麟喜送福、鲤鱼跳龙门的祥瑞图案。主楼坊脊两侧端构置龙头鱼尾的兽吻。顶部檐下竖俯嵌石匾,高0.6米,宽0.4米,匾中竖行阳刻大楷书“恩荣”2字。石匾周边镌“双龙捧圣”图案。正、背面相同,均置此匾。上额枋高0.8米,宽4.3米,中部横列阳刻大楷书“少司马”3字,每字高0.65米,宽0.5米。6根坊柱为0.55×0.55米见方。坊柱脚处的抱鼓石高2.22米,宽0.29米,厚0.87米。石狮子高2.5米,宽0.58米,厚0.91米。中间4只威风八面的石狮栩栩如生。坊柱下均设置了牌坊座基石,中柱的座基石长2.6米,高0.56米,宽0.66米;两侧边柱的座基石长4.5米,高0.56米,宽0.66米。少司马牌坊至今已经历440多年的风雨洗礼,仍保存完好,其气势之宏伟,镂刻之精美,工艺之精湛,年代之久远,为荆门古牌坊之最,堪称一绝。为研究江汉平原石牌坊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此牌坊原来立于郢城南门内以东,钟祥宾馆后面。因结构损坏严重,保护环境丧失,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移迁于现址保护。2011年拆迁时,巨大的少司马坊匾掉落于地,从“马”字处断为两截,当时引发了网上的热议批评。后坐落于现在的新址,安装时予以了拼接。

迁址后的少司马牌坊(www.xing528.com)

二是名人修建,底蕴深厚。大司空牌坊和少司马牌坊系曾省吾任工部尚书时所建。曾省吾(1532—?),明湖广承天府钟祥人。字三甫,号确庵,晚年自号恪庵。生于嘉靖十一年(1532年),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丙辰科进士,授富顺(今浙江富阳)知县。隆庆六年(1572年)官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万历三年(1575年)六月升兵部侍郎。万历八年(1580年)召拜工部尚书,万历九年(1581年)回乡修建两座牌坊。万历十年(1582年)加封太子太保。万历十年十二月,因受张居正的影响,神宗勒令曾省吾致仕。万历十二年(1584年)十月,神宗下诏令查封张居正的家产。并将罪名栽在了曾省吾、王篆和傅作舟三家人身上。这年十月,曾省吾被削去官籍,发回原籍为民,永不叙用。曾省吾回到钟祥后,居住城东千弓坝桥。逝世后葬于钟祥城东五里。

少司马牌坊为曾省吾所建,属于官宦名门牌坊的范畴。在中国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已成为人们最高人生理想和途径。荣登仕途,官运亨通,不仅自己引以为豪,感到无比荣耀,而且其家族也感到骄傲,地方也羡慕和推崇。曾省吾当了工部尚书后,修造这两座牌坊,无疑是具有宣扬地位显赫、高官厚禄、光宗耀祖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后世则可以依此彰显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和爱我家乡的乡愁情怀。

清乾隆六十年版和同治版《钟祥县志》记载:“大司空、少司马,在南门内迤东,为曾省吾立。”民国版《钟祥县志》亦载:“大司空、少司马两坊,在阳春门内迤东,为曾省吾立。”迤,引介方位词,通“以”。即言牌坊位于郢城南门内以东。笔者推断,这两坊当是同位于一街的一前一后。大司空牌坊何时毁坏消失是一个谜。是毁于明末的战火,还是另有别因?这都有待进一步研究考证。

三是流传故事,反映民心。曾省吾受张居正的牵连,惨遭削籍之祸。当时公论称冤,但史书讳言不载。社会上不知真相,于是出现了一些议论和传说。说的是两座牌坊竖立后,曾省吾大宴宾客。但唯一有个县丞没有请到,那个县丞觉得曾省吾小看了他,便怀恨在心,以“还乡建坊,无视朝典”为由上告到京。状纸直送到了吏部衙门,吏部认为此状罪由尚不能置曾省吾于死地。而按大明朝法律,建坊越城该判腰斩之罪。于是,便合议诬指曾省吾为“越城建坊”之罪,并随即将状纸直接奏呈了皇上。曾省吾回京后被皇帝召见,以指控相责,将曾省吾下至狱中,并下诏书说:“留坊不留命,留命不留坊。”曾省吾自思无罪,愿受死以证清白。终被处以腰斩之刑。实际上,这则故事反映了人们对曾省吾遭遇的不平与同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