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荆门升天塔:历史、设计及变迁

荆门升天塔:历史、设计及变迁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存的升天塔系四层双数,可能是因塔基的高程较高,为使整塔协调的原因而设计为四层。1958年初建,因资金困难,经请示时任荆门县县长的鲍傅汉同志批准,并又请示荆州地委梁副书记同意,于1959年将塔顶拆除,在第四层上边加圈固牢,塔内掏空,于是升天塔变成了水塔。在咸丰版《荆门直隶州志·文苑》中,有一篇陈新之撰写的碑文《重修河闸升天塔序》,使我茅塞顿开。碑文先写重修河闸升天塔的原委及理由。

荆门升天塔:历史、设计及变迁

荆门城区文化宫附近的月亮湖广场上,巍然屹立着一尊失去了塔顶的古塔,它掠过了历史的风云,经历了战乱的洗礼。它就叫“升天塔”。过去人们一直认为现存之升天塔,就是清乾隆年间知州舒成龙所建之塔。2011年初,我对升天塔的历史进行了考证,解开了谜团,还原了其历史的本来面目。

现存的升天塔是一座平面为八角形的四层实心楼角式古石塔。笔者实地勘测得知,如不计算塔顶宝刹的高程,并除去塔的第四层上边于1959年加上的高约0.58米的水泥结构圈外,原塔通高13米。其中,塔基(基台)高2.64米,八角八边,全系白色条石砌成。每边长或3.30米、或3.40米、或3.24米不等,总计八边周长为26.46米。塔基一般都是比较低矮的,但因此塔之基原系瘗骨之堆,故承旧势,建成高基。塔基上面为塔座,就是在塔基上增加专门承托塔身的座子,这往往是塔中雕饰最为华丽的部分。塔座高0.90米,以0.50米的规格内收仍为八边八角。每角处立一雕饰精致的长筒形石磴,高0.70米,径0.30米。石磴作三节分别雕有花片、莲叶和蔓草等图案,至今大部分完整无缺。八个长筒形石磴就如同八大托塔金刚一样承托着全塔之重。

升天塔

塔座上面为塔身。塔身第一层以0.1米的规格内收仍为八边八角。第二层和第三层仍以0.50米的规格内收,第四层则以0.30米的规格内收。塔以西向(略偏南)为正面,在塔座和第一层间开一神龛,门高1.40米,宽1.10米,内供龙神雕像,惜雕像早已毁失。神龛之上嵌一大型门额,高0.52米,宽1.22米,周边饰以花纹。额中横列阴刻大楷书“众流汇聚”4字。第四层的同一面,上部嵌一塔额,周边亦饰以花纹,额中横列阴刻大楷书“文运天开”4字。额石下嵌一长方形像碑,系奎星的浮雕立体像,左脚踏云龙,右腿向后弯。左手紧扣腰带,右手高悬神笔。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题额和雕像,寄寓荆门文运昌盛,人才辈出的深意。一、二、三层均系隔面设一假窗,上圆下方,高0.70米,宽0.30米,层层错位,交叉不重。一、二、三层檐口均采用两层条石叠涩出檐,每层檐角处,雕立一云形石翘角,全塔24个(今存11个),以寓抒凌云壮志之意。

古塔的层数,大多为单数,少数为双数。现存的升天塔系四层双数,可能是因塔基的高程较高,为使整塔协调的原因而设计为四层。或还存有没解的寓意。关于塔顶被拆的情况,笔者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升天塔所在之地,原系荆门县农科所的棉花地。1958年至1961年县里要筹办化工厂,这块棉花地被划为厂址。1958年初建,因资金困难,经请示时任荆门县县长的鲍傅汉同志批准,并又请示荆州地委梁副书记同意,于1959年将塔顶拆除,在第四层上边加圈固牢,塔内掏空,于是升天塔变成了水塔。以后化工厂下马至70年代后改为县磷肥厂,此塔仍作水塔使用。当时拆除塔顶时,并没有什么琉璃瓦亭子,就是石质塔顶。2011年,笔者第二次对塔进行勘测时,竟发现了在升天塔南面第二层塔檐右翘角处,还存放着当时拆下的塔之顶刹石葫芦一个。真是宝塔有灵,为以后维修恢复找到了一件原物。

随着考察的深入,一个问题自然产生。即现存之塔是不是乾隆时期舒成龙所建之塔?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从乾隆版《荆门州志》所载的《升天塔图》和《升天塔详文》可知,当时“于冢上建塔三层;周围计八方,共宽一十八丈二尺,高六丈五尺;顶盖筒瓦,脊吻兽头、走马,角安响铃十有六套……颜其额曰‘升天’。上供天后以镇水口,中塑地藏以妥忠魂”。由此,我们可以将两塔的形制进行对比。从塔的层数看,乾隆塔为三层;现存之塔为四层,层数有别。从塔的高度看,乾隆塔高六丈五尺,按清代营造尺,1尺相当于今天的32厘米,以此换算,六丈五尺即为20.8米;而现存之塔不计塔顶为13米。高度相差很大。从塔的宽度看,乾隆塔底周长为一十八丈二尺,相当于今之58.24米。这个周长数字很是费解,如果塔高20.8米,底部周长为58.24米,其比例严重失调。如果理解为冢的周边之长,但文章又不能顺读。再从塔的主题看,乾隆塔为“升天”之名,以祭慰亡灵,天后镇水口,地藏妥忠魂;现存之塔以“文运天开”为主题,塑奎星以开启文星,以“众流汇聚”寓人才多多。同时,现存之塔的规格与有关书籍和碑刻的介绍规格完全不符。如“石基上筑楼,楼顶建亭阁。整座塔楼是三层‘四滴水’式造型,底层有双门,二、三层各面有双窗,用琉璃瓦盖顶”等描述与现存之塔更是风马牛不相及。当是望图演译之文。

笔者认为,《升天塔详文》是一篇珍贵的碑文。它使我们知道了升天塔始建于明崇祯年间,系胡化为镇州城水口而建。又使我们知道舒成龙重建的具体情况及塔的规模特征。所以这篇碑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这是不容置疑的。但现在的谜团是,现存之塔是何时何人因何故而重建?我带着这个问题,广查资料,终于找到了答案。(www.xing528.com)

咸丰版《荆门直隶州志·文苑》中,有一篇陈新之撰写的碑文《重修河闸升天塔序》,使我茅塞顿开。这篇碑文同治版《荆门直隶州志》也转载收入。陈新之何许人也?史料载其为荆门州人,陈鸣冈之子。嘉庆十年(1805年)入学,二十二年(1817年)补廪,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考贡,咸丰七年(1857年)七月候选训导,同治元年举孝廉方正。工文,善行草书,寿八十余。参加了咸丰版《荆门直隶州志》的采辑工作。其父陈鸣冈所撰《重修白云洞正殿并补修围墙碑记》就是陈新之用草书刻碑的。(见笔者拙作《荆门碑刻》第112面)。

《重修河闸升天塔序》计332字,短小精悍,同样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碑文先写重修河闸升天塔的原委及理由。“戊午之秋,重修贡院既成。首士王锡龄、张以恭等复以河闸及升天塔请修于公祖黄太尊曰:‘谨按州旧志,向有三闸。其一城西来龙桥下,次城南凤鸣门左边,次城东作门右。多历年所,俱就倾废。迨乾隆乙丑年,舒公于葺学宫、营三仓、置官廨而外,仅于第二、三闸修葺孔亟者,以西闸可弃故也。今近百年,而两闸仍湮没矣。粤稽荆门自有闸以来,孙、朱、胡、范大魁,理学代不乏人,闾阎殷富甲邻郡。后此则渐熄,是何故哉?夫形家之术,圣贤所不语。然人文盛衰,会逢其适。闸似有默为关系者,夫岂偶然哉?’”这段文字透出的信息是,咸丰八年(1858年),重修贡院的工程完工以后,首士王锡龄等向知州黄昌辅提出了重修河闸及升天塔的请求。其理由是闸的兴废关系到人文的盛衰。并举例说明因修闸治水好,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才有孙何三兄弟高中状元进士,朱震状元及弟,胡作梅四兄弟为举人拔贡,范正儒理学成就高等优秀人才的出现。然今日荆门城区的南闸和东闸早已湮没,以镇水口的升天塔也已毁坏,这些都将影响人文大事,故提出了类似当今人大代表所提出的议案,要求尽快重修闸和塔。黄昌辅,字虎卿,江苏江都人。辛亥举人,咸丰七年(1857年)任安陆府知府兼署荆门知州。主修了咸丰版《荆门直隶州志》。碑文紧接着写知州黄昌辅的态度和工程进展情况。“公祖于是毅然为己任,复令首士锡龄等于去岁秋八月鸠工庀材,塞者以疏,坻者以凿。越五月而东闸竣,今春再理南隅,因闸口两面相距仅丈余,入夏即观成。由此而升天塔可踵事增华矣。盖以经费尚余二百有奇,以之完功不难也。”知州黄昌辅把重修闸和塔的工程作为己任,再令王锡龄等人于咸丰八年(1858年)秋八月,购材兴工,到咸丰九年(1859年)一月东闸竣工,接着又治南闸,到四月完成。紧接着重修升天塔,继续以前的事业并更加发展(踵事增华)。修闸后的经费还余二百多金,升天塔的重修完工是不难的。序文最后写展望和对黄昌辅的赞语。“嘻!我公祖实有大造于荆门,将来地方饶裕,文运重新,其生成之德与舒公后先同揆。人杰地灵之说,古人岂欺我哉?谨序。”将黄、舒二公之德后先媲美。地方饶裕,文运重新,为其归宿和落脚点。

现存之塔以文运为主题,与碑文中的思想境界完全是一脉相承。重修升天塔的工程系从咸丰九年五月开始,有黄公的作为己任之责,有二百有余的资金作保证,有王锡龄等人的监工之劳,到年底共有八个月的时间将是可以完工的。或再晚一点,则更有保障。即使知州黄昌辅于年末卸任,其工程当也不会受到影响。这年夏天,因咸丰版《荆门直隶州志》急于刊行,故陈新之还来不及详写重修升天塔的过程。可见,现存的升天塔是咸丰末年重修的产物,其塔的样式和稍后两年即同治元年(1862年)的文峰塔的样式差不多。此时已离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塔之时达100多年了。

还有一个问题也需要弄清楚,这就是舒成龙所建之升天塔毁于何时?清嘉庆版《荆门直隶州志·艺文》中,载有周化龙关于升天塔的一首挽诗:“乱收残骨瘗山根,层塔倾颓怒尚屯。自是胜朝怜国土,肯将义气答君恩。荒苔未洗刀兵血,野水犹凄月夜魂。埋没多年无姓字,萧萧风雨满城昏。”其中第二句的“层塔倾颓”4字是对升天塔倾毁的情况的描述。而在长达38字的诗题中则更是肯定而明确的点出升天塔已经毁坏了。诗题云:“岁壬申刺史舒公修治官署,收明季赴难残骨合瘗北关外,筑塔祀之,颜曰‘升天’。今圮矣,诗以挽之。” 今圮矣,至今已经坍塌毁坏了。

周化龙(非周昌之父),荆门州人,生平不详。嘉庆版州志中只刊载了他的三首诗,再没有关于他的任何信息,咸丰版、同治版州志也没有记载可查。推断周化龙当是乾隆后期至嘉庆年间人。周化龙写诗的具体时间我们虽然不得而知,但刊载此诗的嘉庆版州志是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刊行的。因此,我们可以界定舒成龙所建之塔在嘉庆十四年之前就已经毁坏了。此时距修塔时的乾隆十七年(1752)已达58年了,而到黄昌辅再次重修升天塔时的咸丰九年(1859年)则又经历了51个春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