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之东山宝塔,位于荆门城区东宝山太平顶。清代建筑,砖石结构,通高33.3米,底部周长30.6米。须弥座之上为塔身,第一层塔身下半截为石砌,其上全为砖砌。塔身每层用三层砖叠涩出檐,二至六层每层隔间设门,七层隔间设圆窗。攒尖式塔顶直插云霄。海拔260米以上。塔内空心,每层小室可供登塔者小憩和观景。自底层有100级青石阶梯盘旋上至顶层。塔基八角各雕一尊托塔金刚石像,威武壮严,神态逼真。门楣嵌有“长林头角”石额。古塔曾多次维修。解放战争中,国民党飞机曾炸毁塔顶南面一角。1955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拨款修复。此塔形态稳健,气势轩昂。1956年11月公布为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宝塔内外现存古代碑刻10块。其中修建记事碑1块,修建题名碑2块,塔额碑1块,乐输(捐资)碑6块。以朝代分,有元碑2块,清碑8块。是研究东山宝塔沿革的重要史料。
《重修东山宝塔记》碑和《重修东山宝塔题名记》碑,嵌于塔内二层北壁。规格一致,均高0.54米,宽0.70米,青石质。同刻于元惠宗至元五年(1339年),同系时任荆门州儒学教导纪彧撰并书,旨授智海雄辩大师东山天宁报恩万寿禅寺住山玉田长老妙珍立。1995年,我考察东山宝塔时,约伴上塔,借用手电筒光和蜡烛之光,艰难地将这两碑文字清晰完整地拓了下来。从拓片可见,两碑书法沉着劲健,颇含欧阳询千字文之法则遗韵。《重修东山宝塔记》碑,阴刻楷书23行,满行24字。原文如下:
东山宝塔
“重修东山宝塔记
荆门州儒学教导纪彧撰并书。
东山宝塔其来尚矣,自宋绍兴辛亥,迄今二百余载。至元再元之三年丁丑夏六月,前翰林侍读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荆湖北道宣慰使月鲁不花因公驰驿来适于州。一日,帅诸郡属同登是山,瞻礼宝塔,因见其座之颓圮,公之心有未慊焉。于是启诚善之心,克捐己俸至元一百贯文,重新甃砌,于以壮荆州之胜概,于以足登临之观览。既而遂属天宁报恩万寿禅寺住山比丘妙珍,命匠兴工开山凿石葺之,以董其事。其工金之或不给,住山玉田则以善诱诸郡之贤豪士庶而添力成之。始于次年之正月,越明年春告鸠厥工。属笔小子彧,请纪其事,勒之玉石,传之不朽焉。愚不敏,恳让弗获,敬迹其实而撰次之。其铭曰:
维彼东山,荆岑之间。可瞻可仰,可跻可攀。上建浮屠,以镇荆峦。其或有圮,既修已完。天长地久,祚我皇元。纪功勒石,亿万斯年。
至元五年岁在己卯正月日。旨授智海雄辩大师东山天宁报恩万寿禅寺住持比丘妙珍立。”
碑文开头点明东山宝塔的始建年代:“东山宝塔其来尚矣,自宋绍兴辛亥,迄今二百余载。”“其来”:它的由来,它的历史。“尚”:久,远。“绍兴辛亥”:宋绍兴元年(1131年)。此处意谓:东山宝塔的历史很久远了,从宋朝绍兴辛亥年建立时算起,到今天已经有两百多年了。接着记叙了此次重修宝塔的原由和经过:元惠宗至元三年夏六月(1337年),中奉大夫荆湖北道宣慰使月鲁不花因公到荆门,见宝塔颓圮,深感遗憾,遂捐俸一百贯文予以重修,并命天宁报恩万寿禅寺住山妙珍主持此事,招匠兴工,开山凿石以葺之。如果经费不足,则募化资金而成之。最后以四言六联的礼赞铭文作结。碑文中“至元再元之三年丁丑”:元朝皇帝年号中有两个“至元”;“再元”,指元惠宗之“至元”。“三年丁丑”:即元惠宗至元三年(1337年)。“荆湖北道宣慰司”:元朝置,秩从二品。隶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置司于中兴路(今湖北江陵),领中兴、峡州两路、安陆、沔阳、德安三府及荆门州,辖境包括今湖北省西南部。“宣慰使”:元朝为地方行政机构宣慰使司之长官。月鲁不花(1308—1366年):元蒙古逊都思氏,字彦明。顺帝元统元年进士,授将仕郎,历监察御史,升吏部侍郎、吏部尚书,后任江南行御史台上丞、浙江肃政廉访使。“荆州”:指荆门州。“董”:主持;主管。“不给”:不充裕。此指资金不足。这次的重修工程,从至元四年春动工,到至元五年春告竣,历时一年。碑文措词严谨,叙事精明,文风朴实。
《重修东山宝塔题名记》碑,阴刻楷书21行,满行24字。碑文开头交待了宝塔的始建者:“东山七级宝塔者,乃宋僧宗愍之所建也。”接着记叙修建宝塔经过:“历来既久,其或倾圮,住山妙珍弗忍坐视焉,俾寺之执事者,持疏恳诸贤士大夫好事者,裒集金资重修而新之。复琢以石佛像,以安于内,永镇斯山。今已告成其功。”后文记录了有关人士的身份和姓名,计有修塔石匠3人,参与修建的和尚19人,东山天宁报恩万寿禅寺住山妙珍、南山普慧禅寺住山大明和西山海会禅寺住山福德等大师3人,以及居士1人和官员1人等。
上述两块元碑,除了对研究荆门元代的佛寺僧侣情况提供了新的信息外,更重要的是对研究东山宝塔的修建史有着珍贵的史料价值。碑中提出的东山宝塔系宋僧宗愍于绍兴元年(1131年)所建的观点,使得关于东山宝塔的始建年代和主建人的认定问题出现了两说,一为“隋代智者禅师”说,二为“宋代宗愍”说。
据清咸丰版《荆门直隶州志》中杨永清撰《重建东山宝塔记》所载,东山宝塔因久经雨淋风摇而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倾圮”,后“复遭教匪肆扰”,至乾隆五十年(1785年),“是塔遂毁折殆尽”。嘉庆十三年(1808年),本省汪制军因公过境,阅览州志塔图,临风遥望,感慨叹息许久。因以宝塔关系文风大事之由,告知前任代理荆门知州的荆州府同知王树勋应重修东山宝塔之意。王树勋此时应升知府,而因主持修纂《荆门直隶州志》而未离开荆门。王树勋听了汪制军的意见后,召集州内有关人士商议重建宝塔之事,并当场表态,慨然捐俸百金作倡,以勷盛举,众欣然悦从。嘉庆十四年(1809年),绅士杨国柱等呈请捐修,又经时任代理荆门知州的王澍加意劝勉,一时人心鼓舞,争先捐输。接着鸠工庀材,于嘉庆十四年秋动工,塔基仍选原塔旧址。嘉庆十五年(1810年)三月,王澍实任荆门知州,加紧督办工程,终于在嘉庆十六年(1811年)秋竣工落成。同时所刻的《重修东山宝塔题名碑》卧于塔外场地上,有碑首和碑身。其碑身高1.57米,宽0.65米,厚0.16米,青石质。刻于清嘉庆十六年农历九月十六日。碑文阴刻楷书23行,满行40字。其文史价值有三:一是记载了主持这次重修工程的领导班子的职务、姓名。有前任代理知州王树勋和后实任知州王澍,可知此项工程历经两任领导;有州儒学学正、训导和吏目(相当现代市州秘书长)等班子成员。二是记录了有关官员和乡绅等180多人的职务、姓名及捐资情况,实为嘉庆十六年间一份极为珍贵的人事档案资料。三是记明了竣工立碑的具体时间,即嘉庆十六年岁次辛未季秋月既望(1811年农历九月十六日)。为考证宝塔的此次重修情况提供了时间依据。这些情况,有的可补史缺,有的丰富了史料。同时,记载了这次重修工程的监修首士王世清、蔡廷试、龚莹、边世庆,蒲圻县瓦匠黄宗传,管塔曹相,书丹者邓启泰等情况,可以窥见当时建塔的质量意识和管理保护文物的意识。嵌于塔内一层塔壁上的6块《乐输碑》,记载了州城、南桥、沙洋、后港和建阳驿等处680多人和45家店铺的捐资人姓名和捐资金额。从捐资单位看,沙洋有31家店铺捐资,后港有14家布号、染坊及引行捐资。反映了当时沙洋、后港的工商业及金融业面貌,具有一定的经济史料价值。同时,也可以看到当时为重建工程所作的动员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长林头角》石额,高0.55米,宽1.40米,青石质。嵌于东山宝塔底层西门横楣上。刻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石刻横列阴刻大楷书“长林头角”4字,圆底长形,字迹圆润而健美。意为“立了东堡塔,长林生头角”(出人才)。没刻纪年和撰书者姓名。东山宝塔在清乾隆后期已“毁折殆尽”,此次在原基上重建,因此,该碑当系这次重建时据民谚所镌,笔画间架感觉不出隋代或宋代气息,其书者可能为《重修东山宝塔题名碑》中提到的书丹者邓启泰。上述这些珍贵的碑刻,是纪录东山宝塔修建史的重要石刻档案。
下面梳理“两说”的史料。持“宋代宗愍”说的史料有:
元惠宗至元五年(1339年)《重修东山宝塔记》记载:“东山宝塔其来尚矣,自宋绍兴辛亥(元年),迄今二百余载。”同年《重修东山宝塔题名记》记载:“东山七级宝塔者,乃宋僧宗愍之所建也。”(www.xing528.com)
明嘉靖元年《湖广图经志书》卷六载:“东山塔,在州东一里。题名记宋绍兴间僧宗愍建。”
1955年《补修宝塔略记》载:“宝塔兴建,始于宋朝。”
持“隋代智者禅师”说的史料有:
明万历版《承天府志》卷十九载:“古塔,在东山,隋智者所立,去州东南一里。其顶平夷,号曰‘太平顶’。上有楚望亭,俱废。记曰:‘立了东山塔,荆门生头角。’”
明代版《荆门州志》卷十二载有元代刘巽《东山塔》诗:“石笋崔嵬独阵东,当年智者立禅宗。时人莫作浮屠看,此是荆门文笔峰。”
清康熙版《安陆府志》卷三载:“古塔,在东山,隋智者所立,去州东南一里。其顶平夷,号曰:‘太平顶’。上有楚望亭,今废。记曰:‘立了东山塔,荆门生头角’。今名东堡山,又名文峰。山麓有二孙状元书院旧址,孙何孙僅相继擢大魁。”
清乾隆版《荆门州志》卷三十二载:“智者禅师,天台山人,善天文地理。开皇十三年,造文后行宫于凤凰台即今之州署,置初月亭于蒙山上。旋建长林县城,立文峰于东堡山。记云:‘立了东堡塔,长林生头角’。”嘉庆版和同治版《荆门直隶州志》中有同样的记载。
1965年《东山宝塔说明碑》载:“根据县志记载,东山宝塔系隋代十三年创建。”
笔者认为,以上“两说”当可并存,待作更深入的研究探讨。特别是在智者禅师的生平事迹上挖掘和发现重要的史料。关于智者禅师的生平,我们了解得很少。任继愈主编的《宗教大辞典》中有一大段介绍,现摘要如下:智顗(538—597),天台宗四祖,实为创始人。世称“天台大师”。据《续高僧传》卷十七、《佛祖统计》卷六、《国清百录》等,俗姓陈,字德安。祖籍颍川(今河南许昌),后迁荆州华容(今湖北潜江西南)。其父为南朝梁时大官。18岁投湘州果愿寺法绪出家,20岁受具足戒。初从慧旷学律,后到大贤山诵《法华经》《无量义经》《普贤观经》等。23岁到光州大苏山拜慧思为师,学禅法,修行法华三昧。陈光大元年(567年),学成,去金陵讲《妙法莲华经》等,并传布禅法,博得官僚和僧徒的敬服。陈太建七年(575年),入天台山建草庵,陈宣帝敕割天台山所在始丰县(今浙江天台)之“调”以供寺用,又蠲两户农民之赋役,供寺薪水。后应陈后主(582—589在位)之招请,回金陵讲《大智度论》《仁王般若论》《法华经》等。陈亡后,游化荆、湘二州,又往庐山讲经说法。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应晋王杨广之请到扬州为其授菩萨戒,从上受“智者”之号,故又称“智者大师”。生前造大寺35处,度僧4千余,传业弟子32。卒后,杨广派人按其遗图在天台山造寺,并于登帝后赐“国清寺”之额。著作很多,主要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柯止观》各二十卷,是天台宗代表性著作。
笔者所见吟咏东山宝塔的诗不多,除了上述元刘巽的《东山塔》外,再录几首如下:
明杨洲(昆明人,当阳教谕)《文峰》诗:“郭东翠嵂倚瑶天,灵秀曾钟二子贤。只为浮屠辱名氏,空余碧落弄云烟。修名此日因吾显,天数关时不偶然。说与山灵作奇气,昌期又是打头年。”
明张躁(郡人,教谕)《题东山塔》:“智者当年创构成,荆门头角便峥嵘。非因禅院晋陈迹,实与儒林作印星。孤影横时山月小,淡烟笼处晚风清。要知宿雨初晴后,一段新奇万古清。”
明偶武孟(荆门知州)《东山塔影》:“阳岗浮图出,壮哉奠兹丘。支撑九霄日,倒插千丈湫。低回鸟雀骇,夭矫蛟龙浮。夜窗吐灯熖,灿灿如星流。”
清胡作柄《东山古塔》:“七层突兀起云烟,四面门开势若悬。暗转危梯疑入洞,乍登绝顶似飞天。日光碍处阴群壑,江色收来近两泉。藉使棘阳人到此,也应高兴斗诗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