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坝地处大洪山麓,位于京山、安陆、随州三县市交界处,为京山北境的边陲古镇。此地原是一座头枕漳河的栗林小山岗,当地百姓削平了山岗,兴建了一条小街,取名“坪坝”。
2004年9月9日,我们专程实地考察坪坝的古城。只见漳河边残存一段古老的城墙和墙脚,残墙长200多米,高2米至2.5米不等,顶宽1米左右,全系不规则的红砂石块和青石块混合垒砌而成。城墙中的城门叫水星门,门墙和拱顶均用打磨规整的红砂石块砌叠。外侧城门高2.15米,门宽1.5米,拱高0.9米,厚0.8米;内侧城门高2.2米,宽2.5米,厚1.6米。两侧门框以6层大型红砂石块叠砌,其拱顶以9块打磨了的红砂石块券成。至今仍保存较为完整。城门内两侧置以阶梯供人们上下行走。
坪坝城门
坪坝城的修建,与当时的农民起义军相关。19世纪中叶,清王朝腐败无能,国力空乏,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嘉庆元年(1796年),白莲教已发展成为一支强大的武装势力。这年三月,襄阳地区的教徒在首领王聪儿、姚之富的率领下,已成为湖北白莲教的主力军。六月,这支白莲教队伍分两路进入京山。其中一路从随州经安陆,由北向南进军,攻占了坪坝后继续南下。为了对付白莲教,清政府采取了“坚壁清野”和“寨堡团练”的策略。故各地的寨堡大量涌现。坪坝的老百姓按照官府的号召,动议修建城堡以作防御工事。当时街上有名望的士绅杨景津、方振常等人招集众人商讨后,决定动员全镇力量修建城池。一时群情振奋,个个踊跃,有钱的出钱,无钱的出力,从西南方的马鞍山、仙境岩开采了青石石料,从北边的罗兴村10组的石家湾开采了红砂石料。按照施工方案,杨景津负责修建东北面城墙,方振常负责修建西南面城墙。经过一段时间,一座长约600米,宽约150米,高约6米的椭圆形石头城屹立于漳河之滨。石城建有上街门、下街门、杨家门、水星门、孙家门、罗家门6座城门和4座炮楼。整个城池十分坚固。建城时间为清嘉庆初年。后来在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起义军打下安陆后,准备进军坪坝,听说坪坝城池坚固,易守难攻,便放弃了攻打坪坝的计划。
坪坝城建成后,经受了风雨的浸湿和战争的磨难。计有2次大的毁坏。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日寇盘踞坪坝一年多。我军经过与日军的四天激战,攻克了坪坝。为了抗日需要,部队将城墙拆毁。后来日军又攻占了坪坝,修复了城墙。二是解放战争时期,为了战争的需要,人民解放军又将城垣拆除。故此城池如今只存余一点残迹了。
改革开放以来,镇政府在老街附近修建了宽敞的新街道,坪坝老街逐渐衰落下来。据有关资料介绍,坪坝老街,从前有大小商铺180余家,其中大店铺14家,中等的24家,市场繁荣,商客如流。素有“小汉口”之称。现在寻访已有数百年历史老街,街宽约3米,长约1000米。街道铺以碎块石。街道两边的老店铺门面大部分犹存,有米店、茶馆、布匹店、药店、餐馆等。房屋建筑为砖木结构,粉墙布瓦,古色古香。但已有部分民居已改旧换新了。(www.xing528.com)
坪坝城墙
听说老街132号门面是当年的当铺,在信用社主任陈发贵同志的带领下,我们走访了当铺之家。经打听知道,此屋现在的主人是孙思科,原先的房主叫朱炳岳。当铺的原貌已不复存在,现存之屋乃是1947年改建的,2间3进。中间左侧的一间房内墙壁上嵌着一块红砂石巨碑,高1.88米,宽0.78米,厚0.14米。碑额横列阳刻大楷书“永垂不朽”4字;碑身周边刻有花纹;碑文阴刻楷书18行,满行35字,系10条典当规则。碑之序言云:“盖闻邑有市镇,原以通货财;市有典商,亦以济缓急。以彼生涯之计,作我方便之门;固有无之可通,诚人己之两益。奈人心不古,风俗日漓,屡有无知愚民,以为典商可以鱼肉,肆行无忌。典铺岔怒,禀请县主止当候赎。幸县主仁慈,以岁歉之故,谆谆谕开我等,体县主德意,于是联通安、随赴义之士,力劝典商生意由旧,章程更新,兼以臬台大人示谕皇旨传给各典,指弊确凿,德良意美。凡我同仁,耳闻目见者录其要以类其余,一切弊端勒石于左。永以为戒。嗣后,倘有犯者,协同公议,立扭赴县禀官究治。此不但清源流而除旧弊,实乃正风俗儆刁健,并非典铺一人之事。”下刻10项条规。刻立时间为“道光六年岁次丙戌季春月。京、安、随绅耆保甲同立”。从碑文可知,为了制止和纠正典当市场中的一些弊端,京山、安陆和随州的士绅会聚一起,同议规矩。根据省府和皇帝的旨谕精神,约法10条,刻之于石,让大家遵守条规制度。此碑文具有重要的金融史料价值,我们对碑文制作了拓片。到了2014年,房主改建房屋时,将此碑拆下放于屋后荒地上,有关同志怕石碑损坏,移置于新地树立起来了。
在古城下街的一个巷口处,保存有一座古寺,名叫下安寺。坐东北、面西南向。平面布局为四合院格局,由门楼、后殿和两侧厢房合围而成。门楼平面呈正方形,面阔13.65米,主楼二层,通高12米,重檐歇山式顶,抬梁、穿斗混合结构。主楼正屋顶设天花装饰,绘制有精美的龙纹,二楼一周隔板有绘制“喜鹊闹梅”和“富贵牡丹”图。1992年被列为京山县文物保护单位。正殿前檐回架梁下保存有墨笔楷书“皇图巩固,乾隆五十三年岁次戊申”(东头)和“帝道遐昌,季夏六月谷旦众姓鼎建”(西头)28字。从而可知下安寺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农历六月。“皇图巩固、帝道遐昌”的法语,告诉我们下安寺主要是供奉真武道教祖师,但系佛道合居之宗教场所。这从2016年4月8日出土的《中殿碑志》之碑文记载中可以得到印证。此碑刻于乾隆五十五年(1700年)十一月。其碑文中有云:“但其初前殿关帝,中殿真武,左慈云阁,右智月楼,后佛神大殿,栋宇巍峨,法象庄严,不独以祈秋报(秋季得到报答)为镇人生敬之地。”
关于坪坝城的史料记载,京山典籍中没有任何发现。2015年1月22日,我考察坪坝的古桥,在曾令贵老人的带引下,发现了一块刻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的《城隍桥碑记》,经过制作拓片,碑文显现出来。此碑文中才珍贵地记录了坪坝城垣的存在。这当是唯一的一件实物史料了。其文不长,兹记叙如下:“城隍桥碑记。盖因此地有城隍庙,其侧有古桥一座。或云礼崇,乡贤因祀之。讹传为杜士珍、伍紫照修之,近之城垣,无碑志可考。而询之故老,亦俱莫知。故今不敢妄断。但此桥俗以城隍名之,桥距离庙西二百余步,上下通行诚属往来孔道也。历年久远,下虚上裂,日益倾颓者难行。爰有生员周东升、丁云祥、孙程高、丁福辉、罗腾高、姚德超、周云汉、饶作栋、刘绍文、范万程、吴升占、姚信士、杨紫顺等同心协力,邀同本镇众姓慷慨解囊捐资,重修城隍桥,以为一劳远逸之计。越月告成,故特作文以记之。是为序。大清道光九年岁次己丑仲冬月吉日立。”保管此碑的孙家念老人介绍说,这块石碑就是在水星门城外河水中打捞起来的。碑文提供的信息是,水星门内附近原有一座城隍庙,庙西200步距离的漳河上有一座石桥叫城隍桥。桥与庙离城门很近,故重修此桥时,很自然地就记下了“近之城垣”的可贵史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