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古名胜》汇集市内古城、古塔、古牌坊、书院、泉潭井湖、亭台楼阁、祠庙、寺庵、宫观、陵墓和古民居11类著名景观180处,是笔者荆门古文化之旅的重要内涵之一。
考察古名胜,采取了五种调研和撰写的方法,采风览胜,荟萃撷英。
坚持实地考察。实地有实景、实物、实史。京山县的兴阳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寺。笔者4次深入实地,除发现了残存而有史料价值的古碑外,还发现了一座清代的和尚塔,位于大雄宝殿东南方40米处的山坡上。塔穴中曾出土了两件珍贵的佛教文物。一是铜质的藏经灵符宝塔,高0.3米。宝塔正面铸竖行阳文楷书“藏经灵符宝塔”1行6字;下层塔座鼓上横列铸阳文楷书“护法龙天”4字。二是一口陶质舍利缸。缸高1米,口径0.75米,外表涂饰了黄釉。缸的正面烧制有一莲花座、荷叶顶、两侧饰以祥花瑞草图案的神牌位,牌位中间烧制有竖行阴文楷书“传临济正宗三十二世独冠行敬禅师寿塔”1行17字。缸的背面烧制有一莲花座、荷叶顶的竖形碑体,碑中烧制有竖行阴文楷书“菩萨戒优婆塞弟子胡士芳法名超果发心供造”3行19字。“优婆塞”,佛教称谓,指亲近皈依三宝接受五戒的在家男居士。行敬禅师(1613—1672年),清初僧人,字独冠。云梦(今属湖北)人。曾住持兴阳寺,为修建寺中殿宇、禅堂功德无量。后圆寂于汉阳栖贤寺,根据其遗言,归葬于京山兴阳寺。此舍利缸上的文字,恰好与《五灯全书》《新续高僧传四集》和《天王水鉴海和尚六会录》的记载相印证。这些史实为笔者在考察中所发掘考证。
荆门城区的白云楼,其建筑的年代问题,历来众说纷纭。笔者在考察中,一方面研究有关碑文的记载,一方面特别仔细察看研究白云楼主梁上的有关题记,终于得到了可信的文字史料。一条原始墨色题记为“大清同治壬戌仲秋月知府衔知荆门直隶州事弁嗣龙,学政陈中钦、训导周汝楫,首事王锡龄、周瀚、刘文杰、刘鹏程鼎建”。可知白云楼为知州弁嗣龙主持鼎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农历九月。另一条墨色题记为“光绪九年岁官癸未季春月在任即补府知荆门直隶州事恒琛重建”。可知现存之白云楼系清光绪九年(1883年)农历三月由知州恒琛重建。这就廓清了研究中的一些是非。
充分挖掘史料。研究古名胜,一定要以史料作依据,弄清其来龙去脉。为了将郢中白雪楼的建筑历史真实地呈现于读者面前,笔者广查史料,除摘录宋《太平寰宇记》和宋《舆地纪胜》中的记载外,专门汇集了宋朱勃的《记》文、宋李纬的《跋》文、宋李长民的《题朱鸿胪书白雪楼记后》文、清李兆锦的《白雪楼记》、郑家夔的《白雪楼记》等。逐次讲述原文,逐段加以点评,使考证文章增强可读性,具有说服力。
为了弄清京山县著名古寺太阳寺的历代僧侣情况,除阅览地方志书外,还系统查阅了《禅林僧宝传》《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五灯会元》《联灯会要》《嘉泰普灯录》《统要续集》《五灯全书》《续传灯录》等重要的佛教典籍以及研究遗址上所保存的明清碑刻,疏理出了唐代有大阳和尚、伊禅师,后晋有慧坚禅师,后汉有行冲禅师,宋代有警玄禅师、慧禅师、如汉禅师、义青禅师、道楷禅师,明代有明兹、得运、志密、法安、证秀,清代有古峰、楚林、福林、普顺、楚光等。这样有序地整理,使太阳寺历代僧侣的住持脉络一目了然。
钟祥郢中报恩寺,是一座名塔与名寺相组合的寺院。笔者先查寻宋《舆地纪胜》中关于塔、院的记录,进而查阅明唐志淳《龙山重建白乳高僧塔记》,以及明《湖广图经志书》《承天府志》、清《安陆府志》《古今图书集成》、民国《钟祥金石考》中关于弥勒院的历史发展的记载,弄清了建于唐广明元年(880年)的白乳高僧塔立于弥勒院内。弥勒院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宋开宝二年(969年),有乡人吴福捐地与绍禅师重建扩修。明洪武五年(1372年),曹国公李文忠及僧宗广进行重修,并将弥勒院改名为报恩寺。明正统、成化、弘治、嘉靖间报恩寺均得到过重修。后报恩寺毁于明末兵乱中。清胡克柔《募修龙山报恩寺真武殿引》,详细地记叙了明洪武五年至康熙二十年之间的报恩寺的重修情况。清乾隆六十年《钟祥县志》中,记载了乾隆年间补葺报恩寺的经过。张端《重修龙山报恩寺记》,记载了道光年间重修报恩寺的情况。清同治版《钟祥县志》载有同治四年重修报恩寺的史料。民国时期报恩寺毁于战乱。笔者以为,这样系统地挖掘史料,在荆门古名胜的研究中当属首次。
注重务实求真。考察古名胜,对有关史料需要鉴别,以便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清乾隆年间,荆门知州舒成龙为了尊崇先贤,激励后人,重建了一些纪念性建筑,如将读书台重建于东宝山的中峰上。而据不少史料记载,读书台位于东宝山西麓,即今万里车站后由西北向东南延伸的水泥人行道与枝柳铁路线的交会处。又如讲经台,知州舒成龙建于象山东侧半山腰处。其地非常窄小,怎么能容五六百人听讲?查阅中华书局出版的《陆九渊集》卷三十三杨简《象山先生行状》和卷三十六《年谱》中的记载,陆九渊讲学、办案均在“黄堂”,即陆九渊的荆门军衙门内的正堂。通读《陆九渊集》,没有发现陆九渊在象山麓和半山坡讲学、办案的记载。笔者在《读书台》和《讲经台》两篇文章中进行了澄清。
考察上泉寺时,查明代版《荆门州志》知明洪武年中荆门知州偶武孟写有一首游历上泉寺的《灵鹫梵音》五律诗:“林泉纵奇赏,仿佛青莲宫。龙潭自澄澈,石台更巄嵷。灵鹫杂经呗,空谷传鼓钟。谁能脱尘鞅,蹑履来相从。”而乾隆版《荆门州志》将此诗的著作权说成是“宋胡曾守荆州入觐过此,闻泉甚美,夜秉烛以游,题诗云”。其实,胡曾并不是宋代人,而是唐代人。《全唐诗》中收录了他的七言诗163首,其中不见此诗。与荆门略略有关的是一首《荆山》诗。笔者在《上泉寺》一文中予以了纠正。
考察钟祥郢中的孟亭时,查唐宋史料得知,孟亭原名浩然亭。后来在唐咸通中郢州刺史郑公以“贤者不可斥其名”而改曰孟亭。这段易名的记载是清楚明白的。但郢州刺史郑公之讳则出现了两说。皮日休的《郢州孟亭记》、李复的《郢州孟亭壁记》和《方舆胜览》中称刺史郑公为郑“诚”。而《唐诗纪事》《舆地纪胜》和《新唐书》中则称刺史郑公为郑“諴”。那么,当时的郢州刺史究竟是郑诚,还是郑諴?经查阅几部《人名大辞典》,“荥阳人郑诚”均无载,而却有“郑諴”之名列于辞典中:“郑諴:唐福州闵县人。武宗会昌进士。宣宗大中时国子司业。历郢、安、邓三州刺史。累官江西节度使。工为文,时同邑林滋长于赋,詹雄长于诗,时称:‘諴文、滋赋、雄诗’,为闽中‘三绝’。有集。”笔者以为,从年代和其名的记载来判断,唐咸通中郢州刺史当是郑諴为宜。
考察京山县易家老屋时,发现有的资料介绍说“易家老屋出了三位进士”。经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知道,易家老屋只出过一位进士,即易镜清,榜名本杰,字炜南。嘉庆十六年(1811年)第二甲第七十五名进士。时年26岁。这就纠正了传说之误。
细心反复探索。2004年开始考察永兴观音岩时,只是发现了《观音岩记碑额》《宦游一块》碑、《根不染尘》石刻和陈省的《灵源篇》诗碑等资料,对观音岩的历史作了粗略的调研。后来又进行多次深入的探寻,新发现了《观音东岩碑记》和《环邑皆山碑》等8方碑刻史料,对观音岩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特别是后来又广泛查阅和收集有关观音岩历史发展脉络的人文史料,一个鲜活的观音岩渐渐呈现出来。于是《永兴观音岩》一文顺利撰成,对观音岩名的来历、观音岩殿宇的始建年代和依据、明代有关重要年份观音岩的建设轨迹及主要修建者等关键问题,逐层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和介绍。如果不是较长时间细心反复地探索,就不可能掌握如此丰富生动的史料。
2004年,我和老伴刘小枝到京山空山洞附近山林中考察如意寺。在向导的带引下,找到了一处山凹中的古寺遗址。但始终没有发现志书中所记载的“高氏讲《易》处”碑刻,以为因年深月久而毁坏了。在老伴因病逝世一年多后的一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中老伴对我说:“老头子,你还有一处碑刻没有拓片,是不是明天我们再去拓吧!”醒后我惊异地自言自语:“老太婆,你已作古在阴间了,还惦记着我的拓碑事业啊!”泪流满面的我,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直到天亮。
说来事情颇为神奇。上午因参加一个会议而碰见了京山的朋友董国华同志,他主动向我介绍他所知道的有关碑刻,尤其是他说到如意寺的所在地和“高氏讲《易》处”石刻的信息时,我心中怦然颤动,感到真是老伴在天有灵啊!散会回家后,特地在老伴的遗像面前虔诚地拜了几拜。
于是又到实地考察。原来如意寺与空山洞相隔几重山,毫无关联。它位于京山县钱场镇长林山村2组的尖山凹东侧的山林中。考察中新发现了王格撰写的《碧峰禅师寿塔记》、“滴露研珠”和“振衣千仞”明代摩崖、明王鸣玉的草书五律诗刻。特别是发现了“高氏读《易》处”明代石刻。一个“读”字,纠正了志书中记载的“讲”字之误。笔者对这些碑文均制作了拓片。(www.xing528.com)
赵横寺位于京山县雁门口镇中南山村6组,始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6年),规模宏大,曾是京山之南著名的寺院。清代曾有两副对联描写其胜概:“地从天宝登三宝,刹是京山第一山”;“七宝梵王宫,神仙募造,有唐殿宋碑半座高僧石塔;六朝丞相府,夜半飞升,余龙池韩井几株老影娑椤”。“六朝丞相”,相传为六朝的韩相国。赵横寺衰落于清末。1972年,赵横寺被淹没于黄龙寺水库中,故人们不知其实况。2004年笔者考察时只作了一些粗略的了解,后来又反复几次到实地进行了专访,才弄清了赵横寺的真面目。
黄龙寺水库属于小(一)型水库,1966年动工修建,1972年建成。承雨面积3.4平方公里,有效库容204.06万立方米,灌溉面积0.61万亩,水库大坝长350米,顶宽4.8米,坝高18米。水库东北方为中南山,海拔344米;大坝东连青龙山,其山海拔130米;西接白虎山,其山海拔216米。大坝南面紧邻赵湾。水库中的西北处有一座小山叫阴坡山,阴坡山南麓建有赵横寺,当地百姓称为赵黄寺。因寺的东侧有黄龙池(即泉眼),其池南的村庄叫黄龙池湾。寺名即因附近的赵湾和黄龙池湾而称为赵黄寺。历史上文人们游览后误称赵横寺而载于史册了。修水库时,上报的库名叫“黄龙池水库”,不知什么原因,被改成为“黄龙寺水库”了。故使人们误以为原来的赵横寺改为黄龙寺了,其实根本没有黄龙寺存在过。
清康熙十二年《京山县志》卷一载:“黑龙洞,洞在赵横寺西南,而泉自洞中流出,灌注赵横之阳腴田数十顷。洞亦可入,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府同知潘德元游其处,使人持炬涉两滩,令外人呼之,则应声在数十步外,暗不可往,乃止。”从而可知黑龙洞在赵横寺西南。访问中得知,赵横寺西南侧山中的黑龙洞,乡民们称为乌龙洞。建水库前有村民进洞探过险,洞大水急,不敢走到尽头。
经过进一步查阅大量史料,赵横寺的历史发展脉络才清晰地写入《赵横寺》一文之中了。
追求诗文融合。历来文人墨客游览名胜,乘兴赋诗已成为常态,流传下来的古典诗词是古名胜文化底蕴中的一大亮点。故笔者在行文中着意汇集了380多首吟咏古名胜的诗篇,其中永兴观音岩的诗词竟达42首,为古名胜中之冠。
或只录原诗,留给人以品赏的空间。钟祥大口森林公园内的龙泉寺,始建于唐代,历史悠久。历代有郑岳、顾璘、柏溪、曾省吾、张大德、向日昇、黄光寿等名人留下了佳句雅韵,全录于文中。如顾璘《初夏游龙泉寺》七律诗:“白云飞处碧山浓,聊屈东回第几峰。古木林深无虎豹,清泉浪涌有蛟龙。岩花已逐春光尽,石髓不容俗客逢。解组期来住兰若,为君沿涧种青松。”从“聊屈东回第几峰”之句就可知是吟咏聊屈山脉中的龙泉寺。但笔者未加注解,好让读者骋怀畅想。
或意译其诗,展示其诗中的境界。白谷洞为京山一处名胜,有李维桢、胡其慥、胡其愹、谭鹤年、易镜清、李联珍、许其标都曾吟哦其间。笔者于录诗之后,进行了意译,使其明白晓畅。
李维桢春游白谷洞,写了五首杂咏,笔者以为第四首写得贴近他自己的心灵:“欲知山近远,瀑布半空闻。洗耳消尘虑,沾襟解宿醺。高寒飞作雪,积翠漾成云。乞取峰头石,吹笙卧紫氛。”笔者意译为:要知道山的远近,就听一听腾空飞流的瀑布之声。捧一掬飞瀑之水洗耳擦胸,既消除了世尘的烦恼,又解去了隔夜的余醉。山巅的寒气凝成了飞雪,层峦的叠翠荡成了云彩。期望到那峰顶的平台上,醉卧于佛界紫气之中。可见此诗空灵避世,全是一个文人的自白。
京山隐士胡其愹写有一首《过白谷洞》七律诗:“偃息白云避世尘,伴僧钟磬四时春。洞光仿佛留仙界,峰色分明供画因。种竹浔阳终爱节,采桑颍水总由人。穷幽侣好期皮陆,菰脆鲈肥不厌频。”笔者意译为:敛藏退息白云间以避世俗缠身,陪伴僧人的钟磬之声使我觉得这里四季如春。洞中的佛光好像照着我留住禅宗的真缔,奇峰的色彩是专供画家独施匠心。学习那陶潜在浔阳地种竹以保亮节,效仿那许由于颍水边采桑以惠养蚕人。寻尽高雅之景的好友若是像皮日休和陆龟年一样,肯定是生前的缘分;隐居中香脆的菰菜和肥美的鲈鱼不厌其多,才使人分外高兴。
或点评其诗,给人以些许启发。《兰台书院》一文中选了两首古诗进行点评。一是胡志章的《忆兰台书院》七律诗:“《离骚》一卷吊湘累,弟子同时作赋才。秋草何人寻故宅,雄风终古属高台。江山文藻前贤迹,井邑凋残浩劫灰。曾是旧时弦诵地,扶风绛帐盼重开。”笔者点评:首联吊念屈原和宋玉。颔联写秋草故宅和高台雄风,深表怀玉之情。颈联描摹现状,将“前贤迹”和“浩劫灰”强烈对比,指出凋残的原因。尾联点题,痛惜书院的冷落,期盼盛况重开。全诗纵横捭阖,意境别致,诗情酣畅。
危映奎的七律《兰台书院雨窗即事》则是另一番境界:“层台细雨暗檐牙,冷院从教薄絮加。带锸僧分前寺菊,担囊客送本山茶。蝇贪墨沥窥青管,蜂困窗棂啮绛纱。午梦初惊成独酌,酡颜犹印枕纹钭。”笔者点评:首联写“暗”和“冷”,凸显执教的环境和条件特别差。颔联讲“菊”和“茶”的来历,赞许自己的清贫。颈联描述蝇的贪婪,蜂的无奈。表达鄙蝇怜蜂的情感。尾联写独酌勉慰,自嘲酡颜印枕之状。全诗笔触细腻,吟物精致,对仗工整,字里传神,真实地记录了古代书院从教者的清苦生活和奉献精神。堪为诗中珍品。
以上概述,是为本书之序!
丁酉仲春焦知云于咏梅山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