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声乐教学实践:声音正确理解

高校声乐教学实践:声音正确理解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声音通畅,是以气息通畅为前提的。通畅的声音,是发声器官各个部位在歌唱发声的运动中处于最谐调状态的产物。“实”是指声音结实。明亮的音色,又是歌声中泛音频率的体现。声音松弛,给予听众的心理感受是轻松愉快的。的确,好的声音观念能在歌唱的过程中引导歌者获得正确的机体感觉和情绪感觉,获得正确的声音形象。声音观念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对声音的要求标准和追求目标。

高校声乐教学实践:声音正确理解

规范的声乐演唱声音,可概括为八个字:“通、实、圆、亮、纯、松、活、柔。”“通”是指声音通畅。声音通畅,是以气息通畅为前提的。通畅的声音,是发声器官各个部位在歌唱发声的运动中处于最谐调状态的产物。“实”是指声音结实。结实的声音是有音量、有力度、有穿透力和致远力的声音,是表现人物的英雄气概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必不可少的声音条件。“圆”是指声音连贯和圆润,是在声音圆润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音乐美感。“亮”是指音色明亮,集中、明亮的音色,给人一种光辉灿烂的感觉。明亮的音色,又是歌声中泛音频率的体现。歌声里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优美动听的明亮的音色。“纯”是指音色纯净。音色越纯净,声音越清晰、透明。“松”是指声音松弛。声音松弛,给予听众的心理感受是轻松愉快的。它使听众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活”是指声音灵活、自如,这样才能随心所欲地表现歌曲在音乐艺术上的所有内容。“柔”是指声音柔和。在歌唱艺术的表现中,既要有明亮结实的声音特色,又要有柔和细腻、如月光般柔美的音色。这种“刚柔相济”的声音,能极大地丰富声乐艺术的表现力。

的确,好的声音观念能在歌唱的过程中引导歌者获得正确的机体感觉和情绪感觉,获得正确的声音形象。好的声音观念能引导学生唱出自然又好听的声音。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在《声乐教学艺术》一书中写道:“在声乐教学中,应当明确我们声乐训练的标准就是正确的声音观念,是我们的耳朵。声乐教师的最终目的就是改变学生的声音观念,教唱的全过程就是不断改变学生的声音观念的过程,训练教师和学生的耳朵,培养歌唱家的耳朵。”

声音观念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对声音的要求标准和追求目标。如果对声音的要求不高,追求的目标不高,我们就是再努力,再勤奋,教和学的效果都不会理想。有经验的声乐教师常有这样的反映,即在声乐教学中教技术并不难,难的是解决学生的学习思想问题。“学习思想问题”常常指的就是学习中声音观念的问题。学生总有一段时间,很难达到教师的要求,这就是因为学生还没有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所以很难达到教师技术上的要求。一旦学生思想转变了,技术要求就会迎刃而解。如“靠前”的声音概念,老师告诉学生声音要靠前唱,你没有正确的声音观念引导,就会拼命靠前,结果会使声音发白,老师会纠正学生的位置,告诉学生往后脑勺、颈背后那儿唱,结果唱对了——唱对了的歌唱状态就是正确的声音观念。正如大歌唱家卡鲁索认为,自己的意念在颈背后,并说自己的高音是从背后的地板上发出来的,但在听者的耳朵里他的声音具有最大的穿透力,是充分靠前的。只有真正找到了“靠前”的感觉,有了正确的“靠前”的声音概念,才能达到老师“靠前”的技术要求。

那么如何才能有正确的声音观念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听,要有丰富的听觉积累,再找出其中的共同特点和不同之处,从演唱实践中总结出一些经验。(www.xing528.com)

在这个多听的过程中还要培养一种内心听觉。这是初学者最难以克服的困难之一。严格地说,从一开始学习声乐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内心听觉,与其说如何学唱,不如说如何学听,多听自己的录音,作为对照自己声音的镜子,减少自我听觉与客观听觉的差距,提高能客观辨别自己声音的能力,建立内心听觉,逐渐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

对于歌唱者来说,要运用内心听觉来指挥和控制发声机能。即在歌唱以前,就应该先听见自己的声音,感觉到歌唱的状态,让思想永远走在声音的前面。正如安·可托尼所说,你必须例外地在实际发出每一个母音之前,在思想上把它赋予适当的色彩、音色和表情。马蒂娜·阿罗约也说:“声音必须在思想上和生理上是同样高的。声音是从思想开始的而不是从人体内开始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