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与声的对立与统一
发声时咽喉部必须稳定,而在吐字时口腔的吐字器官则要灵活,这实际上是矛盾的。要解决这个矛盾,就要通过训练使歌唱者具备“两张嘴”:一张是发声的嘴,即口腔的后半部——喉咽腔;另一张是吐字的嘴,即口腔的前半部——唇、舌、齿等。发声的嘴要稳定,吐字的嘴要灵活,但不能为了保持歌唱喉型的稳定,而造成音包字或不收音等弊病;也不能因口腔吐字动作过大,干扰声音的线条,而应使每一个字都唱在统一的共鸣腔体内,达到圆润、清晰的效果。
歌唱要自然流畅,但要跟说话时的自然流畅有所区别,如果唱歌的时候也像说话一样一板一眼地去咬字,所唱出来的声音一定是干涩的、无力的,而且也会过于苍白,容易造成吐字咬字的死板,所以歌唱时不要用嘴去念字。首先要很自然地把各个腔体打开,吸进一口气,把气流自如地送到口腔,唇、齿、舌、喉达到兴奋的状态后把字的声母发出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字头。自然用气送出口腔做出声母的正确口型,咬住这个字的韵母,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字腹。最后把字自然地归在韵母上,一气呵成,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字尾。这样唱出来的字既圆润又会有很好的共鸣,具有一定的穿透力,会给人美的享受,听起来就像是我们说话一样自然。这个过程就是声与字相互协调的过程。因此,对于每一个歌唱者来说,声与字相互协调是必须掌握的技能。
(二)放松与紧张
歌唱中字与声的结合,虽然是在口咽腔部分完成的,但如果没有气息做动力和高位置做保证,结合是无法完成的,歌唱与日常说话不同,它需要较大的音量和宽广的音域,还需要把声音稳定在高位置上变化和延长,因此需要均匀有力的气息支持,即气息双向运动的感觉。这不仅保证了气息对高位置声音的支持,也保持了各共鸣器官的充分打开,因为没有各共鸣器官的打开,也就不可能获得高位置的声音。所以说“气息是歌唱的动力,高位置是歌唱的保证”。这种气息的双向运动和共鸣器官保持扩张状态需要部分肌肉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这时出现了一部分肌肉需要紧张,另一部分肌肉需要放松的问题。“松”与“紧”是相互对立又相互制约的状态,两者需要巧妙合作,即做到松中有紧,紧而不僵,紧中有松,松而不懈。
1.内紧外松
内紧是歌唱时大脑兴奋、精神集中,发声器官进入积极的活动状态;外松指面部表情及身体外形的状态要松。歌唱时若全身紧张,就不能产生轻松美好的艺术效果,进而影响声音的发挥。
2.先紧后松
先紧后松是就咬字发音的过程而言的。在咬字发音前,只有各个发声器官都振作、拉紧,兴奋起来,声带才能被气息冲击而发音。这就是常说的“感觉在前,声在后”。所以这时“紧”占主导地位。但在发声器官振作、声带拉紧,把字咬准的同时,应注意保持气息双向运动和口腔状态对抗气息冲击的平衡,不另加负荷,就像正常的自身运动,这就是“松”。这时口咽腔、软腭、后咽壁以及上牙床是紧张的,而舌根、下巴和下牙床则是放松的。
3.两头紧,中间松
这是指上颌关节以上部位和丹田控制气息要紧张,而下颚、喉、胸、面部要放松。两头紧是为了保持气息,寻求声音的支撑力量并保持高位置的声音。中间松是为了尽可能地扩大共鸣腔的空间容量,使声音通畅、轻松。两头紧、中间松的状态在歌唱中始终存在,是在神经控制下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和统一的结果。
4.放松与紧张的对立与统一
在歌唱中,歌唱机能的放松与紧张是相对而言的,该用力的地方要用力,不该用力的地方要尽可能地放松,只有这样,整个歌唱的动作才会协调。比如,横膈膜控制气息必须要用力,这个力是呼吸支点,且会随着音高而加强,不能松垮。横膈膜用力就会使喉、颈、胸放松,也就是说,有了呼吸支持,其他地方才能放松,但呼吸支持要用力,横膈膜是紧张的。
(三)横与竖
美声唱法在歌唱训练中,以“a、e、i、o、u”五个元音作为基础,声音以“竖立”为原则。它要求口型要竖,后咽要竖,声音要竖。但是,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歌曲,常出现重声轻字、咬字不清、把握不准风格的问题。而民族唱法由于语言的原因,常使声音“扁”而尖,可见,民族唱法借鉴美声唱法时要注重使“横”与“竖”的结合。(www.xing528.com)
1.“横”“竖”口型的分类
在汉字的发音中,根据十三辙,口型可分为以下三种:
(1)横口型:一七、发花、乜斜、江阳、人辰、言前。这种字发音靠前,用力在唇、舌、齿、牙。
(3)综合口型:怀来、灰堆、由求、遥条。这种字横竖交替,变化中有规律。
2.“靠”字法
用“靠”字法达到“横”“竖”结合,是字与声结合的有效方法。
“靠”字法就是在唱一个字的字腹时,可以同时想象另一个字的字腹口型,或部分改变字腹口型,从而获得比较圆润、丰满的声音和清晰的吐字。比如唱“a”时想“o”,这样,声音就比较靠后,容易竖起来。具体方法有以下三种:
(1)横字竖咬。在唱横口型字的字腹时,可以同时想着另一个竖口型的母音,以获得比原字较大的咽腔和头腔的共鸣腔,从而获得较好的共鸣。比如在唱“一”时,可以同时想着“包”字。以“e”的咽腔状态唱“一”,比直接唱“一”容易打开喉咙。具体唱法是:口咽腔和鼻咽腔打开,咽腔保持“e”的口型,上牙和眉心使劲,腰间气息支持,形成一个从腰间到眉心的垂直管状音柱,这样就获得了一个准确、清晰、通畅的“一”字。又如唱“啊”时想“袄”,唱“东”时想“各”,唱“哩”时想“列”,唱“送”时想“锁”。
另外,在唱带有复韵母的字时,应注意向发音响亮的母音上靠。比如在唱“来”时,字头“l”要横,放高,时值短,字尾“i”归韵要短而轻。字腹“a”发音响亮占时值长,在唱时想着“o”,用“o”的咽腔状态唱。
(2)竖字横咬。在唱“o”“u”等竖口型的字时,要同时想着一个横口型的字。竖口型的字发音是在喉部,声音靠后,色彩暗淡,声音位置低,容易引起压喉现象。因此,在唱这种字时,若同时想着一个横口型字,就有利于把声音位置放高,声音色彩也会得到改善并获得清晰的吐字。
(3)鼻韵母的“靠”字法。鼻腔是通向头部共鸣腔的通道,也是取得声音高位置和头腔共鸣的保证。鼻韵母在十三辙中占四种,所以利用鼻韵母靠字唱好鼻韵母对发出美好的声音和清晰的吐字具有重要意义。
鼻韵母的“靠”字法是指在唱一个非鼻韵母的字时,脑子里同时想着一个带鼻韵母的字,用鼻韵母帮助取得鼻腔共鸣和头腔共鸣。比如唱“气”时想“亲”,唱“大”时想“当”。
需要注意的是,这几种“靠”字法都是将字腹与字腹相“靠”,“靠”字不等于换字,并且归韵时必须按原字收尾。比如唱“拖”字时,应靠“通”字,收尾必须收到“e”上,而不能收到“ng”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