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歌唱呼吸发声与共鸣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成果

歌唱呼吸发声与共鸣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歌唱的呼吸根据人体呼吸器官的生理能力以及歌唱实践中可能出现的方式与形态,歌唱的呼吸类型分为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胸腹式联合呼吸法三种。其中,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是当前学术界认为较符合生理科学的呼吸方法。教师历来主张使用最小的呼吸代价取得最佳的声音效果。呼吸训练时可以用这种速度快、容量大、弹性强的深呼吸状态与感觉体验歌唱时的深呼吸。

歌唱呼吸发声与共鸣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成果

(一)歌唱的呼吸

根据人体呼吸器官的生理能力以及歌唱实践中可能出现的方式与形态,歌唱的呼吸类型分为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胸腹式联合呼吸法三种。其中,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是当前学术界认为较符合生理科学的呼吸方法。在气息的储存与控制上,这个部位比腹式部位更加灵活并富有弹性,也比胸腔部位更优越,不会因强化气息的弹力而导致喉部诸多肌肉组织过度紧张,影响声音的质量。

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并非简单的胸式呼吸法加上腹式呼吸法的混合呼吸法。如果简单地把这样的认识真正地付诸歌唱实践中,无论是气息还是身体的各部分机能上,都会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

1.歌唱呼吸的原则

声乐学习与训练中,关于歌唱呼吸的运用应遵循以下三条基本原则:

(1)运动的稳定性

无论是歌唱呼吸的生理机能,还是控制方法的运动形态与机理基础,都必须严格遵循胸腹式联合呼吸法的基本规律——吸气、呼气、保持,控制的基本方法与形态特征的运动原则不能随意改变,否则发声方法就会发生变化。

实践证明,越是造诣深厚的歌唱家,呼吸技术与方法的基础越稳定。

(2)运用的经济

歌唱呼吸的运用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即经济省力。教师历来主张使用最小的呼吸代价取得最佳的声音效果。古今中外的优秀歌唱家都具有优秀的呼吸控制技巧水准。20世纪最伟大的男高音之一卡鲁索也曾说过:“我只用刚刚够唱每个音所需要的这么多的气息。”

(3)技巧形态的多变性

在歌唱实践中,歌唱的呼吸形态具有多变性。它会随着歌唱过程中的音乐情感表现、风格处理以及声区高低、时值长短、音量强弱的技术要求的差异而不断变化,但无论如何变化都会遵循正确的歌唱方法与基本原则。

呼吸技巧形态的多变性要求声乐学习者根据歌唱的情感表现及相关技术技巧的需要,掌握歌唱的呼吸形态的变化,提高驾驭呼吸的能力,从而达到纯熟的歌唱呼吸技术技巧水准。

2.歌唱呼吸的训练方法

歌唱呼吸的训练方法有多种,下面就列举几种最为常见的练习方法:

(1)平躺式呼吸法

当我们平躺在床上睡觉时,全身肌肉都处于放松的状态下,此时是两肋、横膈膜和小腹同时扩张的自然、均匀、深长的呼吸状态与感觉。平躺式呼吸法就是要寻找这种呼吸状态,体验歌唱的胸腹式联合呼吸的方法。正如吉诺·贝基所说:“你们躺着睡觉时也要呼吸,这时的呼吸方法是正确的。请记住,在唱歌时要用躺着睡觉时的呼吸方法来呼吸。”

(2)哈欠式呼吸法

当我们下意识地打呵欠时,就会发现打呵欠的最初瞬间的吸气过程不仅能使腰围膨胀,而且所有的腔体都充分地张开了。哈欠式呼吸法就是用这种自然、舒展、饱满的吸气状态与感觉去体验歌唱时的深吸气状态,正如马尔开西在《歌唱者的问题解答和纲领》中说的,“歌唱者的呼吸必须像打呵欠时那样吸得深”。

(3)闻花式呼吸法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手中捧着一束鲜花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去闻花的香味,这时会感到胸廓自然地向前、向上抬起,同时腰围也向四周张开吸气,形成一个救生圈似的气带,闻花式呼吸法就是用这种自然、平静、柔和的吸气状态与感觉体验歌唱时的深吸气状态,即“像闻花一样的吸气”。

闻花式呼吸法的正确姿势是:立姿,两肩自然下垂,小腹微收,从容地如闻花香般吸气。感觉两肋张开,至八成满,控制两秒后,再缓缓呼出,如此反复数次。

(4)叹气式吸气法

叹气是人本身具有的、自然的一种呼气方式,可以使人体在叹气后保持一种松弛的状态,这种状态正符合歌唱呼吸所需要的自然、放松的基本要求。呼吸训练时可以采取先叹后吸,叹到哪就从哪吸的方法。唱的过程中注意保持叹的状态,每个乐句都要如此,形成良性呼吸循环,就可以克服气浅、气僵的问题。

(5)惊讶式呼吸法

当我们被突如其来的事或人惊吓得倒吸一口气时,就会体会到两肋、腹肌和小腹在一刹那迅速地张开,将气息吸入肺的底部,横膈膜快速而有弹性地下沉并将气屏住。这种快速、敏捷的深吸气状态可以体验歌唱时的快速吸气,正如辛德尔在《头韵法与发音法》中所说:“就像在受到惊吓时那样迅速地吸气,可以发展在歌唱时的快速换气。”

(6)喘气式呼吸法

当我们做各种剧烈的运动时,便会张大嘴巴、打开喉咙急促地喘气,使各呼吸器官都积极参与呼吸活动,加快了呼吸的速度,增强了呼吸的幅度和肺活量以及呼吸肌肉群的弹性和柔韧性。呼吸训练时可以用这种速度快、容量大、弹性强的深呼吸状态与感觉体验歌唱时的深呼吸。

除了以上这些,练习呼吸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吸气时像用吸管吸饮料的感觉;呼气时像吹灰、吹蜡烛的感觉;用搬重物、抬钢琴的感觉体会歌唱时横膈膜控制气息的感觉等,这些都需要歌唱者根据自己的情况,认真总结体会,找出适合自己的有效方法。

(二)歌唱的共鸣

人体的共鸣器官分为口腔、头腔、胸腔三大部分。

口腔包括喉腔、口腔、咽腔等;头腔,医学上通常称为鼻腔,包括领窦、筛窦、额窦、蝶窦及鼻腔、鼻咽腔;胸腔则包括喉头以下的气管支气管、肺、两肋、胸腔。

歌唱发声时声带本身振动发出的基音是非常微小的,只有经过人体各部分共鸣腔体的共振才能够使声音得到美化、扩大。因此,正确地运用、合理地调节歌唱中的共鸣是歌唱发声中的一个重要的技能技巧。(www.xing528.com)

1.口腔共鸣技巧

口腔共鸣是声音从喉咙发出后第一个共鸣区域,是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的基础,不仅对丰满的声音、优美的音色的产生有决定性的作用,对于歌唱的吐字咬字也是十分关键的部位。

发声时,口腔自然上下打开,笑肌微提,下腭自然放下稍后拉,上腭有上提的感觉。这样,声带发出的声波就随着气息的推送离开咽喉流畅向前,在口腔的前上方,即硬腭前部集中反射而引起振动,这个硬腭前部被称为硬口盖。这种口腔共鸣效果明亮、靠前、集中,易于和头腔取得联系,且可减少咽喉的负担,对声带起到保护的作用。

口腔共鸣要有声音的“点”和“心”,首先必须使口腔中的各有关部分,包括唇、齿、牙、舌以及相适应的咽、喉等部位自然地松开,会厌轻轻抬起,以使咽、喉、腔通畅,口腔壁、咽腔壁的肌肉积极坚硬,这样才会获得良好的共鸣效果。

口腔共鸣可以用吞汤圆的方法先打开喉与口腔的空间,再找共鸣。口腔的共鸣要先做一松一提。松,即放松、放平舌根。放松舌根有许多方法,如把舌头伸出口,左右摇头使舌晃动,体会舌头的紧张度。提就是让口腔中的小舌头提起。小舌头在后咽的上方,歌唱时,演唱者要有意识地提起小舌头,以使口腔获得向上发展的空间。解决了舌和小舌头的问题,口腔共鸣就会比较容易做好。

2.头腔共鸣技巧

头腔共鸣又称为头声。头腔共鸣是歌唱声音中最具有魅力色彩的成分,它能使声音明亮、光彩、辉煌、穿透力强,尤其是男高音、女高音声部,头腔共鸣几乎决定了声音的质量。头腔共鸣产生的位置是鼻腔上方各窦。窦部包括蝶窦、额窦、筛窦等。它们属于固定空间,体积小,位置高,这种共鸣色彩明亮、集中而柔和。

演唱时要注意打开颌关节,减轻下颌重量,感觉骨室与眉心处有轻微振动感,这样歌声就集中明亮了。头腔共鸣依靠鼻咽腔的咽壁力量与软腭,控制进入鼻腔的声音方向,使声音进入头腔,形成共鸣。这种控制要细心体会,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获得头腔共鸣必须先具有鼻腔共鸣、口腔共鸣,否则头腔共鸣难以掌握。具体训练方法是把口腔内声波在硬腭上的集中反射点稍靠后一些,软腭和小舌头尽量上提,笑肌上提,露出上牙,下腭放下,使口、鼻、咽腔之间的通道和空间更宽些,声波便沿着上腮骨传到鼻咽腔、鼻腔和各窦之间,引起振动。良好的头腔共鸣必须建立在正确的呼吸点、发声点和共鸣位置点这三者协调运动的基础之上。如果失去了头腔共鸣的支持作用,歌者的艺术寿命不但会缩短,声音也会比较刺耳。

3.胸腔共鸣

胸腔共鸣常运用于比较低的声部或各个声部的低声区。事实上,所有的声区都需要有胸腔共鸣的成分,只是比例多少的问题。恰到好处的气流运动产生的共鸣一定比压出来的干涩的声音悦耳。

胸腔共鸣产生时,胸肺部位的自我感觉是比较松弛的,气息是流动的,千万不能绷紧硬逼。如果演唱者在演唱时憋紧了胸部,气息不能流畅,不能产生胸部充分的共振现象,发出来的高音就会比较僵硬、紧张,缺乏弹性和感染力。任何加强胸部压力的动作都会影响声音的质量,使人感觉比较沉重。

获得胸腔共鸣的具体办法是:发声时,咽喉部呈打哈欠的状态,下颚自然下垂,把声波的反射点从硬腭移向下齿背上,使声波在喉头和气管附近引起更多的振动,并继续传送到胸腔引起共鸣。胸腔共鸣的练习一定要注意松弛,千万不要过分地追求胸腔共鸣而去压迫喉头,把浓重的喉音误认为是胸腔共鸣。

4.整体共鸣技巧

歌唱训练的目的就是充分协调共鸣状态,获得歌唱所需要的声音共鸣。人声的共鸣要建立在整体的发音基础之上,没有喉咙的基础声音,就不能产生口腔共鸣,没有口腔共鸣的第一阶段共鸣也不可能产生鼻、头、胸等其他部位的共鸣。因为如果没有基音,就不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泛音。所以歌唱者考虑整体共鸣的重要性,不能片面地强调局部的突出,只有整体的共鸣才是丰满的、完美的。

每个声部都有其明显的特点,但绝不是高声部只需要注意头腔共鸣,中低声部只注意口腔和胸腔共鸣。任何声部都必须全面掌握整体共鸣作用。同样,声区的中、低、高之划分,因此,“换声点”的存在是必然的,而在声乐教学中,不管是在心理概念上还是在技术上,都应该尽量消除低、中、高三个声区的痕迹,将“换”的概念改为对“过渡”的认识,最终达到声音的统一。

(三)歌唱中的发声

歌唱发声中必然会遇到和要加以解决的问题是喉头位置、打开喉咙以及声带的闭合。喉头不稳定和声带闭合不好会使声音颤抖、发虚;喉头偏高,发出的声音就会虚弱无力或缺乏弹性。如果人为粗暴地将喉头压低,声音不仅会发空、发闷、滞重、摇晃,而且还会唱不准音,甚至导致声带充血和息肉病变,造成声带不可恢复的损害。

1.喉头的位置

在日常说话时,人们喉头的位置比较随便,有些人平时说话习惯喉头位置比较低,有些人却比较高,一般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说话的音域很窄,到稍高的音区就会紧缩喉咙,捏紧喉头,使声音变得更细更窄,其实这是喉头位置不正确引起的。一般来说,歌唱时的喉头位置比平时说话时偏低一些,有很多人把喉头处于吸气时的位置称为“水平位”。

在歌唱发声活动中,喉头位置会对歌唱的音质、音色、共鸣、力度以及声部等形成制约性影响。歌唱时在字与字、句与句的转换中,喉头要始终处于这一位置,而不应做离开水平位的向上、向下,或向左、向右的移动,当然喉头位置的稳定是在运动中的相对稳定,而不是僵持不动的稳定。歌唱发声中的喉头位置并非不变的。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每个人嗓音条件的生理差异,歌唱者的发音器官的生理条件也会有相应的区别,因此不能要求所有人都保持相同的喉头位置。所以歌唱时的喉头应始终处于低而自如的稳定位置和喉头壁打开的状态。平时歌唱中造成声音浅、扁、挤等弊病,是由于喉头位置上提、过高,有时候声音发闷、滞重、不灵活、转不过弯,也是由于喉头位置过低,挤喉、压喉、撑喉引起的。如果喉头不稳定或上下晃动,则可能使发声状态紊乱,导致声音颤抖,产生“羊咩声”等。正确的喉头位置应自然向下。具体地说,就是采用深吸气状态下所处的位置,比较适当。

2.喉咙的打开

打开喉咙是建立良好的歌唱发声状态的首要环节。“打开喉咙”是指口腔前部的硬腭与后部的软腭都应适度张开与提起,后咽壁兴奋立起,喉头向下挡气发声,松紧有度。当气息自然平稳且具有一定压力地冲击声带振动时,作用于声带的环甲肌与披裂肌两组肌肉的用力应处于协调平衡的状态之中,使发出的声音响亮,歌者本身又省力。

喉咙能否打开直接影响到声音的好坏。“打开喉咙”主要是指打开喉咽腔部分。张嘴时用口、鼻同时吸气,或“半打呵欠”时,鼻腔是开放的,口盖是积极收缩成拱形的,舌根放松,平放在下牙齿后,喉头处在吸气位置上,这种状态的喉咙就是打开的。此时,喉、口、鼻整个咽腔形成一个适合发声共鸣的通道,气息通畅无阻地运行。但要保持这种状态进行歌唱,不仅需要气息的支持,还需要吐字、共鸣、音乐等各方面协调一致,成为一个整体。否则就会顾此失彼,互相干扰,陷入困境。

3.声带的闭合

声带的闭合指声带在呼气发声时的合拢状态。声带位于喉头的中部,是由两片坚实的韧带构成的发音体,它们的前端固定在甲状软骨上,后端分别固定在左右对称的一对杓状软骨上。杓状软骨及相应肌肉的运动,形成了开闭声带门的作用。两片声带的中间叫作声门,吸气时左右两片声带分离,声门敞开,气息吸入;而发声时声带合拢,声门关闭,气息受阻。在呼吸器官的配合下,声带可以调节其长度、厚度与张力,从而发出高低强弱不同的声音效果。

人嗓音的高、低、强、弱,取决于声带振动的频率与幅度。频率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反之越低;振幅越强,发出的声音越响,反之越弱。声带闭合的训练可以通过对母音的练习以及母音与子音相结合的练习来实现。

4.共鸣的“焦点感”

良好的歌唱状态发出的声音有一种集中统一的“焦点感”。这种“点”的感觉越明显,声音就越集中、越明亮,越具有穿透力,演唱也会越轻松。特别是演唱高音时,“点”的感觉能促使声波在鼻腔上部共鸣腔获得良好的高泛音共振。

5.声音的“竖立感”

歌唱发声时,如果喉咙打开了,喉头自然就放松了,声波在发声通道中的传播也就通畅了,所形成的歌声形象就会有“竖立”感。“竖”是针对“横”而言的,“横”的声音是浅呼吸的结果,而“竖”的声音则是深呼吸的结果;“横”的声音“散”而“白”,“竖”的声音集中而有泛音的“光泽”;“横”的声音仅有某种单一共鸣,音色单调且形象单薄,而“竖”的声音则是获得了咽、口、鼻、喉等腔体的混合共鸣,音色丰富且形象丰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