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研究要真正成为教师自我认识、自我提高的有效方式,应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1.叙事与研究的关系
叙事本来是一种文学样式,“叙”就是叙述,“事”就是故事。教育叙事研究离不开叙事,故事是研究的基础,研究是叙事的升华。它是指教师自己研究发生在真实情境中的教育教学生活,在故事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教育教学问题,通过反思揭示教学的真谛。
首先,教育叙事研究需要故事,这个故事不是一般的故事,而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有“研究性”的故事,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教育教学事件。
其次,教育叙事研究不仅仅是讲述“研究性”的教育教学故事,还要有对故事的进一步研究、反思。它不仅体现在故事本身是教师“行动研究”的记录,而且还包括教师对教育教学故事进一步的反思和感悟。
2.故事性与典型性的关系
故事性是叙事研究的显著特征。在教学生活中,不乏具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的事件,然而是不是所有的“经历”都值得书写、值得研究呢?教育叙事研究离不开故事,具有很强的故事性,但这种对故事的记录并不是要全盘实录,而是通过对教学事件进行深度描写来突出其典型性,从而引发进一步的联想和思考。(www.xing528.com)
这里的典型性,区别于生活中作为某种类的标本和样板的典型概念。它首先具有一种鲜明的独特性,必须能通过对教育教学事件采用深度描写的写作方式,准确生动地写出故事发生的情境,以及师生在教育教学事件中的心理活动。其次,典型性还要求故事具有深刻的普遍性。所叙故事要能透过个别事件,揭示出教育教学生活中某些本质特征甚至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有了这种典型性,在阅读过程中,才能唤起读者的共鸣,引发广泛的联想和深入的思考,产生进一步探讨研究的愿望。
3.描述与解释的关系
故事需要描述,没有描述就不能称其为故事。有了描述,故事才具有形象性、鲜明性的特征,才可以把读者带进相应的教学情境中,才能使读者产生共鸣,也才能使读者理解作者在此基础上所做出的相关解释。当然,在教育叙事研究中对故事的描述不是沉溺于故事的自我陶醉,作为一项研究,它还需要对故事进行反思、领悟,这就是解释。解释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和领悟,是故事描述的自然升华。这种解释不在于理论的宏大,而在于恰如其分地表达为什么会“这么做”以及对“这么做”以后的理性思考和认识。
4.局内人与局外人的关系
在教育叙事研究过程中,研究者既是所叙故事的局内人,又是局外人。说研究者是局内人,这是因为其本人可能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当事人。说研究者是局外人,这是因为其所叙述的是他人的故事,研究者本人并未参与到故事中。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必须以局内人的身份“进入”故事,挖掘教学现场当时的“内在真实”,展示故事的本来面貌。同时还要以局外人的身份对故事进行审视、拷问和反思,思索其中的真实意图,不断梳理自己对于教学的理解和认识,挖掘出其中的实践智慧。
应该说,这种局内人与局外人的身份,并不是僵化生硬的,有时候可以进行灵活的转化,从而使研究者在不断的视角转换中贴近教学的真实,更好地促进已有经验和理论思维与教育教学实践的融会贯通,促进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