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结果:教学组织形式缓解中学生政治课隐性逃课

研究结果:教学组织形式缓解中学生政治课隐性逃课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老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到学生在政治课上的表现是一种“隐性逃课”现象,“隐性逃课”即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有意识地做出与教学无关或相关甚微的行为。张老师在确定所要研究的课题后,开始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来缓解政治课上学生“隐性逃课”的现象,并且制订了相应的研究进度。但经过十天的研究,张老师发现这并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隐性逃课”现象依旧普遍存在。

研究结果:教学组织形式缓解中学生政治课隐性逃课

张老师是一所普通中学的新老师,最近在给学生们教授政治课时发现学生们的上课热情一次不如一次,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也比以前下降了很多,上课的时候同学们虽然在“认真听”,但是课堂气氛明显没有以前活跃。张老师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认为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①政治考试是开卷,学生上课自我感觉比较轻松;②政治课是大课,有很多同学一起上,这样学生们觉得在干其他事情时不会被老师发现;③可能是自己的讲解方式比较单一,不足以引起学生持久的兴趣;④上课的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容易走神。

张老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到学生在政治课上的表现是一种“隐性逃课”现象,“隐性逃课”即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有意识地做出与教学无关或相关甚微的行为。接下来,张老师又对学生进行了观察、访谈,经过一系列的努力,张老师最终发现,导致学生在政治课上隐性逃课的主要原因是张老师的教学组织形式比较单一,不足以保持学生的兴趣。之后,张老师对自身的专业知识以及研究这种现象的一些客观条件做了综合的分析之后,他确定了所要研究的课题,即“教学组织形式对缓解中学生政治课上‘隐性逃课’的影响研究”。

张老师在确定所要研究的课题后,开始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来缓解政治课上学生“隐性逃课”的现象,并且制订了相应的研究进度。具体地说,在“五一”过后改革自己的教学组织形式,由以前的讲解法变为学生之间的辩论赛,即5月4日~5月12日以学生间的辩论为主,5月14日对其进行课堂测评。但经过十天的研究,张老师发现这并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隐性逃课”现象依旧普遍存在。于是张老师决定改变这种教学方式,他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专题,然后在课堂上与其他小组分享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张老师发现,这样做学生的兴趣提高了,“隐性逃课”现象也减少了很多。(www.xing528.com)

通过这次研究,张老师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还要关注学生平时的行为习惯,因为这些不良的习惯可能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张老师也意识到在解决教育现象中的问题时要灵活,不要刻板地使用某一种方法,必要时可以综合应用多种方法。

简要分析:上述张老师的研究可谓是以教育案例的方式来呈现教育行动研究过程的典型案例。首先,张老师在上政治课的教学背景中发现问题,即发觉学生上课时参与程度明显降低,接着通过自身的经验,对这种现象进行原因的可能性分析,之后,又通过相对科学的方法——观察法、访谈法,来确定了出现“隐性逃课”现象的关键原因,并确定研究课题。其次,在细节方面,张老师通过制订研究的进度,以缓解“隐性逃课”现象,但在起初实施的过程中张老师采用第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时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张老师反思后改变了教学组织形式,结果成功地缓解了政治课上“隐性逃课”现象。最后张老师针对该研究过程,又进一步谈了自己的心得体会,认为面对复杂的教育现象,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及时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方法选择上的灵活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