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研究的内部效度是指一项实验能够揭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的真实程度。
一项实验的内部效度高,就意味着因变量的变化的确是由特定的自变量引起的。
由于除了自变量以外,任何无关变量都可能对因变量产生影响,导致实验结果的混淆。这样我们就难以判定实验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的确定性。因此,要使实验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就必须控制各种无关变量。
影响实验的内部效度的因素主要有:
(一)主试因素
除了主试的指导语影响被试的行为以外,主试的期待、态度、认知方式等,都能对实验结果产生诸多微妙的影响,它们统称为实验者效应。
1.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期望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相传,他性情孤僻,非常擅长雕刻。一次,他用象牙雕刻了一座表现他理想中的女性的美女像,并取名叫加勒提亚。他和雕像久久依伴,把全部热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加勒提亚被他的爱感动,从架子上走下来,变成了真人,与皮格马利翁结为伴侣。这就是所谓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一个人对他人的爱,可以感化对方,从而使对方向预期方向发展。
1968年,罗森塔尔及其同事雅各布森来到一所小学进行所谓的“学生发展前途预测”。测验完毕,罗森塔尔将“很有发展前途”的学生名单交给老师。事实上,所谓“很有发展前途”的学生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选出的,而是从一至六年级中随机挑选出来的。由于学生是随机挑选的,因此,名单中的许多学生学习成绩、人际关系等发展很差,对此,老师感到惊讶与怀疑。此时,罗森塔尔解释说:“请注意,我讲的是今后的发展,而不是目前的状况。”6个月以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所学校,发现列入名单的学生学习成绩显著优于第一次测得的结果,且在学习、人际关系、情感等方面,比没有列入名单的学生发展要快。这就是所谓的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认为,导致实验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老师们真的认为名单中的学生“很有发展前途”,对这些学生产生期望,并予以特别照顾、关怀与信任,学生从教师的期望、态度中得到反馈,从而增强了自信,致使他们的发展要快。
皮格马利翁效应与罗森塔尔效应实质上都是一种期望效应。期望效应是指一个人对他人的期望,可以使他人向期望方向发展。在实验研究中,主试对被试的期待、态度、施加影响的方法等,会影响实验结果。
2.光环效应/晕轮效应/马太效应
光环效应,又叫作晕轮效应,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性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特性上,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即根据最少量的情况对别人做出全面的结论。马太效应则是光环效应发展的一种可能的结果。
《圣经·马太福音》第25章有这样的归纳:“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默顿用这几句话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默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3.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认知者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
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己度人,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征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从而形成一种认知障碍,它能导致对他人的感情、意向做出错误的评价。
4.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又称定型效应,是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人依据的心理现象。
在非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区组设计等实验设计中,不同组的不同特性可能影响主试对其结果的判断倾向。
5.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指在与人交往中,最初形成的对他人的印象影响以后对该人的认识与印象;近因效应是指在与人交往中,最近形成的对他人的印象影响到对该人的认识与印象。
在教育实验中,如对被试的处理不能同时完成,被试的顺序可能导致主试对其印象不同。
(二)被试因素
被试通过对主试的语言行为和态度的察觉,判断主试的实验目的从而自觉不自觉地改变自己的反应。在教育与心理实验中,对被试传递的实验信息和线索成了决定被试行为的显著因素,这样的线索就是实验情境中的要求特征。
常见的要求特征包括以下几种:
1.霍桑效应
被试在面临新情境,发现自己比较特别并正在被关注的时候,行为上会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实验结果,这种现象称为霍桑效应。(www.xing528.com)
美国西部电器公司曾对提高工人的士气和生产力感兴趣,于是做了一系列实验改善工人的环境并设立对照组,结果发现,不管进行什么控制,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工人生产力都会提高。
2.评价忧虑/取悦研究者/罗密欧与朱丽叶现象
评价忧虑是指被试意识到自己正在被人观察和评价,担心自己的行为不能被别人认可而产生的忧虑的心理,从而导致行为异常。
取悦研究者是指被试在评价忧虑的基础上,为了得到较好的评价而按照假想的主试的希望去表现自己的行为,而不是如平常一样。
罗密欧与朱丽叶现象是指被试在探测到主试愿望后产生逆反心理,故意改变自己的行为使主试的愿望破灭。
3.安慰剂效应
被试认为某种无效刺激具有某种功能,从而有意无意中按照这种功能的结果来行动或者是表现出刺激有效的反应,称为安慰剂效应。安慰剂效应相当于发生在被试身上的期望效应,都是人强烈意念的能动性的表现,是一种自我暗示。
在医学研究方面,在对病人进行某一种药物处理后,病人就报告病情有所好转,但这种药在药理上并不能医治病人的病,如告知某病人注射的是葡萄糖,病人反映精神好些了,其实注射的只是蒸馏水。
4.亨利效应
被试接受虚假的信息或其他刺激产生了盲目的自信或积极的态度,从而在反应上表现出异乎平常的正面效果,称为亨利效应,它相当于被试身上的期望效应。
多年前的一个傍晚,一个叫亨利的青年移民,站在河边发呆。这天是他30岁生日,可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活下去的勇气。因为亨利从小在福利院长大,身材矮小,长相也不漂亮,讲话又带着浓重的乡土口音,所以一直很自卑,连最普通的工作都不敢去应聘,没有工作也没有家。就在亨利徘徊于生死之间的时候,他的好友约翰兴冲冲地跑过来对他说:“亨利,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刚从收音机里听到一则消息,拿破仑曾经丢失了一个孙子。播音员描述的特征,与你毫不相差!”“真的吗?我竟然是拿破仑的孙子!”亨利一下子精神大振,联想到爷爷曾经以矮小的身材指挥着千军万马,用带着泥土芳香的法语发出威严的命令,他顿感自己矮小的身材也同样充满力量,讲话时的法国口音也带着几分高贵和威严。就这样,凭着“他是拿破仑的孙子”这一美丽的谎言,30年后,他竟然成了某大公司的总裁。后来,他请人查证了自己并非拿破仑的孙子,但这早已不重要了。
(三)历史
历史指在实验过程中,与实验变量同时发生,并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特定事件。当出现这种情况时,研究者无法判断实验结果是由自变量引起的还是由特定事件引起的。
(四)成熟
所谓成熟是指在实验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续,被试身心各方面发生的变化及其引起的系统变异,如生理、心理的发展,技能、知识、经验的增长,或者变得疲倦、丧失兴趣、焦虑等。这些变化可能与自变量混淆而影响对因变量的解释,从而降低研究的内部效度。
(五)被试的选择
实验过程中没有采用随机化的方法来选择被试和分配被试,造成实验处理前被试的组与组之间在很多方面有差异性。
(六)测验
研究者为了取得实验前被试的初始状态,对被试实施前测验,而这种测验可能会积极或消极地影响实验处理实施后进行的测验。
(七)被试的亡失
实验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较多被试中途退出或死亡,导致研究者因为样本太小或组间被试不均衡无法对结果做出正确的解释。
(八)统计回归
统计回归现象指受试者的测量分数在第二次测量时,有向团体平均数回归(趋近)的倾向。换言之,高分组的受试者在第二次测量时,其分数由于向平均数回归而有降低的趋势,但是低分的受试者,其分数却有升高的趋势。在有前后测的实验中,若以极端分数(高分和低分)组的学生为对象,容易出现统计回归现象。如果统计回归导致实验结果上的错觉,则称之为“回归假象”。
例如,我们有一个教育计划准备用来提高非洲裔美国儿童的阅读分数,因为通常非洲裔美国儿童的阅读分数明显比白人儿童低。现在有非洲裔和白人两组美国儿童,为了让实验更准确,我们在年龄、性别以及初始阅读成绩等几个维度上进行匹配。然后我们对两组儿童都实施阅读提高计划,在结束后再次检查阅读分数。结果出人意料,非洲裔美国儿童在接受计划后阅读成绩比以往更差,而白人儿童则有所提高。于是得出结论认为计划只能帮助白人儿童但实际上损害了非洲裔美国儿童,尽管计划是为后者设计的。
通过思考,相信你能看出这个结论简直是荒谬的,而它正是回归假象导致的。原因是,在最初的阅读成绩匹配的过程中,由于非洲裔美国儿童的分数总体都很低,只能选择分数远高于平均水平的非洲裔儿童和分数远低于平均成绩的白人学生这两个极端组进行等组匹配。于是在重测时他们的分数都出现了向平均数回归,错误的结论便由此产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