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运用教育观察法解决教育问题的实例

运用教育观察法解决教育问题的实例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只有收集到佳佳在自然状态下与同学交往的情况才能对此进行分析和判断,尽量避免干扰和主观推测,因此采用观察法作为本研究的方法。以下就以“佳佳同伴交往行为的研究”为例,具体讲解如何运用观察法进行研究。本次研究目的已经非常明确,即要对佳佳在幼儿园与同伴的交往现状进行了解,继而进行分析。很明显,本研究是个案观察研究,只收集有关佳佳的行为。

运用教育观察法解决教育问题的实例

一位教师的困惑:

我是一名幼儿园的教师,最近有一位家长向我询问她的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情况。她的孩子名叫佳佳,今年四岁,到我们幼儿园将近两个月的时间。这位家长向我反映:佳佳在家里非常听话,和父母关系也挺好,但就是不怎么喜欢和别人交往。放学后很少出去找其他小朋友玩。要是家里来客人,她也老是躲在自己房间里不出来。父母见她这样,也常对她说要多和其他小朋友交往,佳佳总是嘴上答应可从不见改进。而且问她在幼儿园和小朋友相处得怎样时,她总是说“小朋友都挺好的”,可脸上却是一副失落的表情。父母担心如果佳佳总是不能很好地和其他小朋友相处,将会影响她的健康成长。因此,他们询问我有关佳佳在幼儿园的情况,是不是也不大和同学交往,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佳佳。

安静、听话,这是我对佳佳的总体感觉。但根据她的父母所反映的情况,我觉得有必要深入了解佳佳和同学的相处情况,以准确评估她在同伴交往上是否存在困难。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就必须和家长沟通交流,给予佳佳特殊的帮助。但是如何才能对佳佳的同伴交往行为做出全面、系统、准确的评价呢?

(一)对研究问题的评价

同伴关系(peer relationships)是指年龄相同或者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者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9]早在婴幼儿时期,儿童之间就已经出现同伴交往,尽管此时只是简单的交往行为,而且同伴间的交往少于儿童与父母间的交往。随着儿童年龄逐渐增长,尤其是进入幼儿园之后,儿童与同伴交往的次数和强度都增加了,同伴间的互动渐渐超过了与父母的互动。

良好的同伴关系、积极的同伴交往对儿童的健康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首先,同伴交往能帮助儿童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缺点。以自我为中心是年幼儿童在认知发展上的特点,即他们不了解别人会有与他不同的观点。在亲子关系中,有些家长可能会一味顺从孩子的意愿,但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双方处于平等地位,互不谦让,各自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儿童就开始认识到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只有尊重、关心、分享才能得到大家的接纳和欢迎。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促进了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其次,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情绪情感的良好发展。一方面,通过与同伴的交流合作,完成某件事可以体会到成功的感觉。自己被其他伙伴接纳并在团体中占有一定位置,自己的建议被同伴采纳等等,这些都可以使儿童体会到快乐和满足。另一方面,如果将快乐和满足发展成为骄傲和自满,又会引起其他人的反感和排斥。这就使儿童明白:在与人相处时,只有谦和、合作的态度才能被人接受;一旦骄傲、自以为是就会失去伙伴的喜爱。再次,同伴交往也有利于发展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涉及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同时它也是一种实际操作能力。虽然成人可以对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进行培养,但儿童平日间通过同伴交往所积累的社会经验则起重要作用。儿童之间的交往活动有他们自己的规则和标准,大人不一定能理解也不宜干涉。儿童只有自己观察、模仿,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达到规则的要求。在此过程中,儿童的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得到发展。

除此之外,积极的同伴交往还有许多重要影响,如促进儿童道德品质形成、自我意识和人格的发展等。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关注儿童的同伴交往情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小孩特别安静或怕生。他们不愿或者说是不知如何参与同伴活动。他们通常选择一个人玩耍或者看着其他小朋友玩耍,很少主动要求参与其中,即使参加团体活动,也显得有些拘谨。这就与这位教师提到的佳佳相似。这样的情况,有些是气质造成的,有些是家庭环境教育造成的。比如,家长本身较少和人交往,因此孩子与外界的联系相对较少,缺乏交往经验;或是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一旦做错事就要严厉训斥,造成孩子怕失败而形成退缩心理。或是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一味顺从,但当孩子进入新环境,发现不再任由自己意愿时,就不能适应环境了。

一般而言,小孩都喜欢和热情、主动的同伴相处。因此,退缩、被动的儿童常在集体中被人忽视,不易交到朋友。长期没有同伴,会使其产生消极情绪,缺乏自信心,产生失落感,将严重阻碍儿童的心理发展。所以对佳佳的同伴交往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如果佳佳确实存在同伴交往困难,教师就有必要和佳佳的父母沟通商量,分析原因,找出对策,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两方面入手,帮助佳佳早日融入集体,并能主动积极地与人交往。

那么怎样才能客观全面了解佳佳的同伴交往情况呢?我们只有收集到佳佳在自然状态下与同学交往的情况才能对此进行分析和判断,尽量避免干扰和主观推测,因此采用观察法作为本研究的方法。可以将研究题目确定为“佳佳同伴交往行为的研究”。

(二)研究思路和解决方案

在开展任何一项科学研究之前,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案,即明白“做什么”和“怎么做”,这样才能确保研究能有条不紊地进行,观察法也不例外。以下就以“佳佳同伴交往行为的研究”为例,具体讲解如何运用观察法进行研究。

1.确定研究对象

观察对象由研究目的决定,并且可以将观察对象细分为所要观察的人(即被观察者)及其某些行为。本次研究目的已经非常明确,即要对佳佳在幼儿园与同伴的交往现状进行了解,继而进行分析。由此,可以确定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是佳佳在幼儿园中与同伴进行交往的行为表现。

(1)被观察者。很明显,本研究是个案观察研究,只收集有关佳佳的行为。因此,本研究只有一名被观察者:佳佳。

(2)界定“同伴交往行为”。对“同伴交往行为”进行操作性定义,使之具有可操作性是整个观察中非常关键的一环。这可以更加直观具体地对出现的行为进行归类、筛选,从而帮助观察者剔除无关行为的干扰,在有限时间内,系统而有针对性地收集所需行为资料。

结合本研究,可以首先将佳佳的同伴交往行为分为两大类:主动引发交往和被动引发交往。把“主动引发交往”定义为:在同伴没有表示出与佳佳进行交往意愿的情况下,佳佳通过言语或肢体动作,主动引起同伴的注意,引发双方互动,包括语言交流或开展游戏等活动。“被动引发交往”定义为:佳佳没有表示出与同伴开展交往的意愿,但同伴通过语言或肢体动作,主动引起佳佳注意,表示友善并希望能与佳佳交流或邀请佳佳参加游戏等活动。

接着,界定两种交往引起的反馈。可以从“回应”和“不回应”这两个角度进行区分。在主动引发交往中,“回应”指同伴接受佳佳并给予积极热情的回应,比如与佳佳愉快地交流或游戏,在交往过程中,始终有良好的目光接触或言语沟通。“不回应”指同伴直接拒绝与佳佳交谈、游戏等,或者随便交谈几句,便不再与佳佳接触转而自己活动或与其他同伴玩耍。在被动引发交往中,“回应”指佳佳对同伴的建议或邀请,给予积极热情的反馈,参与同伴的交谈或游戏。“不回应”指佳佳对同伴的建议、邀请说“不”或摇头拒绝,表示没兴趣。或者与同伴交谈了几句,便不再说话,只顾自己活动。

2.确定观察方法

为了全面了解佳佳的同伴交往情况,而且使所收集的资料更具代表性,有必要收集佳佳在课内和课外与同伴交往中的表现。因此决定分别选取周一、周三的上午第二节课和下午自由活动时间作为观察时间(分别为30分钟),即对佳佳在课内、课外的同伴交往情况分别进行两次观察。

为减少观察本身给佳佳的影响,尽量收集到佳佳真实、客观的反映,进行课内观察时,可以在教室的适当位置放置隐蔽的摄像装置,这样既能全面清晰记录佳佳的表现,又能获得真实反映。在课外观察时,选择合适的位置,一方面可以观察到佳佳的言行,另一方面又不引起佳佳的注意,使她意识不到自己正被老师注意。

3.编制观察记录表

(1)初步编制。根据所要观察的对象和内容,编制一份适合本研究的观察记录表,可以使观察更加有序、高效。

本次研究所要观察的行为是佳佳的同伴交往行为,具体分为“主动引发交往”和“被动引发交往”,并且都从“回应”和“不回应”这两个角度进行区别记录。而研究的目的是要具体了解佳佳的同伴交往情况并对此进行分析。因此,必须从“出现次数”和“持续时间”这两个角度呈现各种交往行为出现的情况。此外,为了能给深入了解分析佳佳同伴交往情况提供更加完整的依据和线索,决定记录下每种交往的起因、过程和结果。这样,无疑能更加全面深入了解佳佳的同伴交往情况。以“主动引发交往”为例,不仅可以知道佳佳发起主动交往的次数和时间,更能了解佳佳通常在什么情况下主动和同伴交往,交往的内容有哪些。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初步确定记录表(见表4-6)。

表4-6 佳佳同伴交往情况观察记录表

记录表至少准备四份,分别用于周一、周三的四次观察。观察前,应在相应的时间(周一/周三)和地点(课内/课外)上做记号,以免遗忘造成混淆。在观察中,严格按照之前确定的操作性定义,对各种交往类型做出相应判断。客观记录各种交往“起因”“经过”“结果”中儿童的言行,不掺杂自己的主观猜测和判断。对于每次交往时间的界定:从主动交往一方发出言语或动作上的信号(即对另一方说话或拍拍对方引起注意)开始到双方停止语言或肢体动作上的互动,彼此没有任何交流为止。这段时间为交往持续时间。

(2)最终确定记录表。初步编制的记录表可能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此,需要将此初步确定的记录表进行预先试用,以检验此表是否能满足研究要求。如发现不足之处,则要及时修改,确定最终合适的记录表。

经过两次试用,发现之前确定的记录表在内容上基本满足研究的要求,并且表格的具体设计方式也比较方便记录。但考虑到在实际观察中,可能要应付一些未曾预料到的状况,因此决定在表格下端再留出一些地方,方便记录。最终的记录表制作如下(见表4-7)。

表4-7 佳佳同伴交往情况观察记录表

(三)实行观察

根据之前确定的观察方法,按照记录表的有关内容和要求,认真客观地进行观察和记录。

(四)数据统计和分析

通过对四张记录表的整理,得到以下两方面内容:

1.佳佳同伴交往的次数和时间(表4-8和表4-9)(这部分数据通过记录表中“次数”和“持续时间”这两部分整理后获得)

表4-8 佳佳在课内与同伴交往的次数和时间

表4-9 佳佳在自由活动时间与同伴交往的次数和时间

从上面这两张表格中,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之前分别对佳佳在课内和自由活动时间里的表现进行了两次观察,从上面的数据可以认为这两次观察的结果都具有稳定性和代表性。因此,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对佳佳的同伴交往情况进行分析,其结果具有可信性。

(2)由同伴主动引发的交往次数多于佳佳主动引发的次数。同伴主动发起17次,其中课内7次,自由活动时间内10次。而佳佳共发起4次交往,且课内的次数多于自由活动时间的次数,分别为3次和1次。

(3)被动引发交往的持续时间多于主动引发交往的时间。

(4)由佳佳主动引起的交往中,同伴均给予“回应”的反馈。而在被动引发交往的过程中,佳佳共拒绝了6次,其中课内2次,自由活动时间内4次。

2.佳佳同伴交往具体内容的整理(这部分内容通过对记录表中“回应”和“不回应”这两部分的相关内容整理所得)

(1)在佳佳引发的4次交往中,其中有两次是应老师的要求寻找一名伙伴开展游戏活动,其余两次是从同伴那里借用自己所需的物品。没有出现主动邀请同伴参与自己的活动或主动要求加入同伴活动的情况。

(2)在主动引发的交往中,佳佳基本能向同伴表达自己的意图,但说话声音较低,缺少和同伴进行目光接触等非言语交流。

(3)对于佳佳引发的交往,同伴的回应都很热情积极。

(4)在被动发起的17次交往中,有4次是同伴应老师的要求,邀请佳佳一起参加活动,有8次是自发邀请佳佳参加游戏,2次为希望能参与佳佳正在进行的活动,2次是希望从佳佳那里借用物品,1次是向佳佳求助。

(5)在被动引发的17次交往中,佳佳拒绝了6次,均为拒绝同伴邀请参加某项活动或游戏,其中2次发生在课内,其余发生在自由活动时间内。(www.xing528.com)

(6)当同伴希望能参加佳佳正在进行的活动,向佳佳借用物品或求助时,佳佳都会给予回应。

(7)在和同伴交往过程中,佳佳的表现虽不如同伴积极主动,有些拘谨,但不存在攻击性言语或行为,也没有发生和同伴争吵或争抢物品的情况。

通过以上两个方面,我们对佳佳的同伴交往情况有了清楚、全面、细致的了解,分析之后可以得到如下几点推论:

第一,佳佳在同伴交往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并且主要表现在主动参与同伴活动方面。

由观察结果可以知道,佳佳主动引发交往的次数远远低于被动引发交往。且在这几次主动交往中,没有一次是主动邀请同伴,只是在老师要求或需要借用同伴物品的情况下才发起交往。相反,在同伴主动引起的交往中,大部分都是同伴自愿主动邀请佳佳参与活动。

第二,对于同伴的邀请或请求,佳佳大部分能给予“回应”的反馈。由此可见佳佳仍能和同伴友好相处,虽然表现得不是非常主动和活跃。

第三,同伴并没有疏离、冷落佳佳。尽管佳佳不是很主动地和同伴玩闹,但她文静,很少和其他人发生争执,也不会攻击同伴,因此还是有不少同伴愿意和佳佳交往。

第四,同伴没有排斥佳佳,佳佳在一些方面和情形下也愿意和同伴交往。由此可知,佳佳在主动参与同伴活动方面存在一定困难,主要是由于性格因素以及缺乏自信心。

(五)建议

将之前的观察结果和分析推论向佳佳的父母反馈。着重指明,出现这样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佳佳性格内向和缺乏自信心,并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帮助佳佳提高同伴交往的信心和能力。

1.家长方面

(1)对于孩子不愿见陌生人的情况,不要急于改变,也不能对孩子进行威胁恐吓。应该在尊重孩子意愿的情况下,积极鼓励。

(2)创造更多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让孩子多接触其他人,不要老和孩子待在家中。

(3)鼓励孩子和邻居小朋友来往,并鼓励、欢迎孩子带小朋友到家中做客。

2.学校方面

(1)教师给予佳佳更多的关注和帮助,给予更多参加游戏或和同伴交往的机会。

(2)当佳佳表现出退缩或犹豫时,教师耐心地与之交流,给予鼓励,告诉她一定行的,其他小朋友也很希望和她一起玩。

(3)可以进行一些行为训练,如观察、模仿其他小朋友是如何与同伴主动交谈、开展游戏的。随后安排佳佳也进行相似的练习。佳佳一旦有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进行强化。

总之,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最主要是给予佳佳在与人交往上的信心,认识到别人是喜欢和佳佳交往的,消除其退缩和恐惧心理。

探究与操作

1.简述实况详录法、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时间取样法、事件取样法和行为核检法和等级量表评定法的运用。比较实况详录法与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与事件取样法、事件取样法与时间取样法之区别。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以上一种或几种方法到实地进行观察、记录和整理分析。

2.教育观察法实施的基本步骤有哪些?如果你自己做过观察研究,尝试把自己的研究过程写下来,与教材上的规定步骤进行比较,看看自己的研究有何创新和不足。

3.请根据表4-10回答几个问题。

表4-10 课堂教学师生提问行为观察记录表

(1)采用此表,可以进行哪些类型的观察?为什么?

(2)采用此表进行观察,可以了解到哪些资料?主要的研究目的是什么?

拓展性阅读

1.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部分《如何进行观察》。

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十五章《观察——我如何了解被研究者的所作所为》、第十六章《观察的实施——我看到了什么》。

3.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九章第三节《教育的观察研究》。

【注释】

[1]陈鹤琴.大学丛书:儿童心理之研究(上卷)[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55-56.

[2]陈远铭.开启心灵智慧的金钥匙[M].长沙:湖南少儿出版社,1999:59-60.

[3]王坚红.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78.

[4]Parten M B Social Participation Among Preschool Children[J].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932,27:243-269.

[5]陶保平.学前教育科研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00.

[6]陶保平.学前教育科研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07.

[7]张燕,邢利娅.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2.

[8]田学红.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指导[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41-50.

[9]李幼穗.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培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