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是对单个文献的阅读评析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的综合,又称“文献综合评述”,它指在全面搜集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一定时期内某个学科或专题的研究成果、研究进展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6]文献综述分为综合性的文献综述和专题性的文献综述两种。综合性的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个学科或专业的,而专题性的文献综述则是针对某个研究问题或研究方法、手段的。
文献综述为要研究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背景。[7]文献综述的作用是依据对过去和现在研究成果的深入分析,指出目前的研究水平、研究动态、应当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和建议,并依据有关理论、研究条件和实际需要等对各种研究成果进行评述,为当前的研究提供基础或条件。一个成功的文献综述,能够以其严密的分析评价和有根据的趋势预测,为新课题的确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论证。
文献综述具有内容浓缩化、集中化和系统化的特点,可以节省同行工作者阅读专业文献资料的时间和精力,帮助他们迅速了解到有关专题的历史、进展及存在问题,做好科研定向工作。[8]
(一)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目的是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各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标题、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五部分拟写提纲。
1.标题
标题是综述内容的高度浓缩和概括,应鲜明地表述主要问题,使人一目了然。
2.前言
前言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在综述的前言(或导言、引言)部分要交代清楚以下内容:①说明写作的目的,定义综述主题、问题和研究领域;②指出有关综述主题已发表文献的总体趋势,阐述有关概念的定义;③规定综述的范围,包括专题涉及的学科范围和时间范围,必须声明引用文献起止的年份,解释组织综述次序的准则;简要说明有关问题的现况或争论焦点,引出所写综述的核心主题,这是广大读者最关心的,也是写作综述的主线。
3.主题
主题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哪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进行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4.总结
总结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5.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做到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
(二)文献综述的要求
1.搜集教育文献应尽量全面
文献资料是撰写文献综述的物质基础,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选定综述的题材后要大量地搜集和阅读有关的中文和外文文献。搜集的教育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否则写出的文章根本不能称为综述。
2.引用文献要忠实于文献内容
撰写教育文献综述需要体现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综述并不是简单的文献罗列,不能一味地照抄原始文献,一定要有作者自己的综合和归纳,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如果综述作者将他人引用的参考文献转引过来,这些文献在他人引用时是否恰当,有无谬误,综述作者是不知道的,所以最好不要间接转引文献。
3.综述篇幅适宜
教育文献综述长度应视情况而定,以完整叙述研究内容为标准,忌虚话、空话、废话,忌观点不明、条理不清,篇幅不能冗长,较多杂志编辑部对综述的字数有规定,一般不宜超过4000字,但是篇幅也不能过短,避免因为过简而引用资料不充分,遗漏重要观点或数据。
4.参考文献不能过旧,不能省略
教育文献综述一定要反映最新的研究情况,如果所引文献都是若干年前的陈旧参考文献,则不能对当前教育研究起到应有作用。
文献综述中涉及的参考文献主要是能反映教育研究全貌、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反映了作者对该研究领域的了解与理解程度,体现了该选题的前期研究状况,所以绝对不能省略。
附:文献综述撰写应用[9]
一、综述题目的撰写
例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综述。(www.xing528.com)
二、综述摘要的撰写(略)
三、综述引言(或绪论)的撰写
例如,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日益受到国人关注的研究领域,笔者试图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研究者在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问题、学习状况、心理健康问题、安全问题、监护者类型及有效度、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等六个方面研究成果的分析,探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成就、存在的不足,提出加强中外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比较研究的课题。在梳理上述研究成果的同时,从理论上把零散的研究成果系统化,从实践上拓宽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综述本论的撰写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的背景及历程
1.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的背景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城市化进程中,整个社会要从一个以农村为主的社会转变为一个以城市为主的社会,其结果必然出现人口流动。农民工在“背井离乡寻富路,离田离土求发展”的时候,绝大部分仍然把其子女留在自己的出生地,让他们继续在当地农村学校上学,从而在教育学领域出现一个新兴的名词——“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其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年龄在16岁以下的儿童,即没有能够跟随外出务工的父母前往城市接受教育,而是被留在家里,在当地农村上学的农村流动人口的子女,故又称之为“留守子女”“留守孩”“留守儿”“留守学生”等。
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的基本历程
国内研究者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根据文献资料,1994年上官子木《“留守儿童”问题应引起重视》率先提出了“留守儿童”这一问题,呼吁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现象应引起社会的关注。此后,相关的文章零星散见于报刊,但多只停留于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一新生的社会现象观察并呼吁对其关注的层面上,而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讨。较早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系统理论研究的是蒋忠和柏跃斌《“民工潮”下的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其思考》一文。该文提出了流动人口中单独外出的打工者将妻儿安置在家中,由于父母异地而居,家庭教育总量减少,遇事缺乏商量,父亲对孩子的引导教育作用削弱的问题。其研究结果表明,孩子的学习成绩与父母的分居有直接关联。此后,关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逐渐展开。
最近三年来,由于社会领域提出关注“弱势群体”和教育领域提出教育公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等重要命题,于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成为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一大热点问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我国研究者已集中对他们的道德品质问题、学习状况、心理健康问题、安全问题、监护者类型及有效度和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等六个方面展开较系统的研究。
1.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问题研究
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加之容易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他们的道德品质容易下降,有的甚至走向违法乱纪的道路。有论者提出,随着经济形式的转轨,农村打工族的兴起,其家庭教养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家庭教育出现严重缺失,使得对农民工子女进行德育工作有效度变小了,困难增大了。
有论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行为严重。许多“留守儿童”表现为不太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说谎、小偷小摸、打架、欺负同学,容易出现较大比例的早恋现象。此外,有的孩子迷恋游戏机,夜不归宿,严重的甚至有敲诈、吸毒等违法行为。
有论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缺失。他们只单向地接受爱,不去施爱,更想不到如何感恩回报,整天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对他人缺乏诚信,片面强调个人利益,依赖性强,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缺乏社会责任感。
有论者指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发展出现危机。“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期,如果是由祖父母的隔代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来抚养孩子,托付亲戚照管,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而农村教师由于受到教育条件的限制对每位学生的关注也十分有限。其结果造成亲戚以为老师管教,而老师以为有家长照看的情况,学生的道德教育往往放任自流。由于长期缺少管教,一些“留守儿童”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现象。调查表明,20%以上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家结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对他们的道德教育造成不良影响,甚至诱使他们走上了犯罪道路。
还有论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增加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由于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和农村教育质量与城市本身有较大差距,加之家庭教育缺失和农村社会教育的弱化,农村学校德育工作难以正常开展,这势必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正常发育,甚至导致少数“留守儿童”走向违法乱纪的道路,这给学校德育管理带来相当大的难度。
2.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研究(略)
3.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略)
4.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研究(略)
5.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者类型及其有效度的研究(略)
6.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研究(略)
五、综述结论的撰写
例如,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的反思。
十年来,我国研究者从多方面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不足,笔者认为在今后相关研究中尚需进一步改进,理论要进一步加强。我国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只对关于他们现状的一些表面现象进行描述,然后提一些宏观的对策与建议。至于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教育和监护的完整体系如何构建,国外相关研究进展如何,多未做深入和充分的论述。所以,今后的相关研究要在理论上做艰苦的探索,不能仅停留于经验的描述。此外,要研究与借鉴国外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积累的一些经验,因为这对我国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视野要进一步拓宽,我们应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进行综合研究,展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全景。研究方法要多样化,研究的主体要多元化。
六、综述参考文献的著录(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