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国家相继成立排球协会。人们希望有个统一的组织去开展国际上的排球竞赛与交流。1946年,法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倡议成立国际排球联合会。1947年,国际排联在巴黎成立,有14个国家的排球协会负责人出席会议,选举法国的保尔·李伯为第一任主席。此次大会制定国际排联宪章,成立技术委员会、竞赛委员会和裁判委员会,并正式出台通用的排球竞赛规则。国际排联的成立标志着排球运动从此摆脱娱乐游戏的性质而进入竞技排球的新阶段。
国际排联成立后组织了一系列国际性的大赛,如第一届欧洲男子(1948年)、女子(1949年)排球锦标赛,第一届世界男子(1949年)、女子(1952年)排球锦标赛,第一届世界杯男子(1965年)、女子(1973年)排球赛,第一届世界青年男子、女子(1977年)排球锦标赛和奥运会男子、女子(1964年)排球赛。这些国际比赛之后每隔4年举行一次,一直延续至今。此外,国际排联下属的各洲联合会也定期组办锦标赛、洲运动会排球赛、洲青年锦标赛等。在众多的大型比赛和广泛的国际交往促进下,排球运动的技、战术得到蓬勃发展。20世纪50年代,东欧一些国家排球技术水平较高。苏联男、女排均以身高体壮、扣球力量大且凶狠成为当时“力量派”的代表,曾多次蝉联世界冠军。捷克斯洛伐克男排是当时“技巧派”的代表,他们以扣球线路变化和控制球的落点为特色,扣球轻重结合,是“力量派”的主要对手,但在实际抗衡中仍是“力量派”占上风。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是排球技、战术发展较快的时期,世界排坛呈现出不同流派各显特色、不同风格先后称雄的局面。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女排在大松博文教练的带领下开创滚动救球、小臂垫球及勾手飘球技术,突破了以苏联、东欧为标准的技术模式,从此将苏联女排独霸世界冠军的历史改写。日本女子排球在技术上的三大发明是排球技、战术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为排球运动的发展做出极大贡献。这一时期的女子排球,是以日本为首的“防守加配合”和以苏联为首的“进攻加力量”打法的抗衡,平分8届大赛的金牌,世界女排进入日苏对垒的时代。(www.xing528.com)
1965年,国际排联对规则进行修改:允许手过网拦网。规则一改变,当时男子“力量派”打法就不占优势,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队则以突出高大队员的“超手扣球”解决问题,并连续两年取得世界冠军,因而被称为“高度派”。当时中国男排针对拦网规则的变化开创“盖帽拦网”和“平拉开扣球”技术,开创“小个子打大个子”的先河。日本男排很快在学习我国“平拉开扣球”和“近体扣球”的基础上出现“短平快”“时间差”“位置差”等进攻打法。1972年在第20届奥运会上击败以高度著称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队,为亚洲夺得首枚奥运会男子排球赛的金牌。至此,以中国队和日本队为代表的“速度派”开始形成。这一时期男子排球四大流派的对峙繁荣了排球的技、战术打法。这时的排球运动逐渐因其激烈的对抗性和高度的技巧性展现出自己的魅力。为推动排球运动的发展,1977年,国际排联再次修改规则,即拦网触手后仍可击球3次,这样又给组织进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进一步提高攻防的激烈程度。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男排首创的“前飞”“背飞”等空间差系列打法,中国女排发明的“单脚背飞”技术,波兰男排创造的后排进攻战术,使排球运动进攻战术配合从二维空间发展到三维空间,从平面配合发展到立体配合的新阶段。这一阶段,美洲的排球运动也得到迅猛发展,古巴男、女排和美国女排迅速崛起并跻身世界强队之列。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增多,各种流派在相互取长补短中逐渐融合。欧洲各队吸取亚洲的快攻打法,向强攻加快打、力量加技巧的方向发展。亚洲各队在进一步发展快变战术的同时,重视提高运动员的水平,以增加进攻的威力。各种快变战术应运而生,争奇斗艳,使20世纪70年代成为竞技排球战术发展最为突出的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