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万章上》共九章。整个这九章都是孟子回答学生万章的问题。第一章,讲舜的“大孝”:虽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但不得父爱,仍“号泣于旻天”,“如穷人无所归”,只有得到父母的欢心才可以消除忧愁。第二章接着第一章,先讲舜不告父母而娶,是因为告了便娶不成,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先斩后奏。然后讲舜明知父亲和异母弟要害死自己,在脱险后还装不知道,继续孝亲友弟。第三章仍是这一主题,万章提问:“仁人难道应该这样做吗——对别人,就加以惩处;对弟弟,就封以国土?”万章所提,无疑是义正词严的,孟子接着的回答就有些曲为之说了,说什么“仁人对于弟弟……只是亲近他喜爱他罢了。亲近他,便想让他贵;喜爱他,便想让他富。把有庳国封给他,就是让他又富又贵。本人做了天子,弟弟却是个老百姓,可以说是亲近他喜爱他吗?”对这些,我们大可以置之一笑。舜对弟弟的偏袒自然不能服众,于是就流传着一些有关舜、瞽瞍和象的传言,第四章是孟子对这些传言的辩诬。他一时激愤难忍,乃效其故智(见5.4),和骂“南蛮舌之人”一样,骂起了“齐东野人”,类似长沙方言所谓“乡里二老倌”。第五章阐明所谓天意,实际上是民意,这和西周以来的主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第六章针对“禹的时候道德衰微,天下不传贤而传子”的传言来辩诬。孟子的解释,一是禹的儿子启贤,而接班人益辅佐禹时间尚短禹就去世,所以百姓都归向启而不归向益了。岂其然乎?恐怕永远成谜了。二是归结为天命。第七章为伊尹辩诬:不是“以割烹要汤”,而是伊尹想要“使是君为尧舜之君”,“使是民为尧舜之民”,伊尹是想着“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所以“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第八章为孔子辩诬。针对“孔子于卫主痈疽,于齐主侍人瘠环”的传言,孟子这次辩诬有理有据有事实,合情合理。第九章为百里奚辩诬。针对“百里奚自鬻于秦养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穆公”的说法,孟子用一系列的反问句来为百里奚辩解,虽然气势极盛,咄咄逼人,在逻辑上却是不能自足的。我们可归纳《万章上》为三个关键词:万章、舜、辩诬。
9.1-1 万章问曰:“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1,何为其号泣也?”孟子曰:“怨慕2也。”万章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3’然则舜怨乎?”
曰:“长息问于公明高曰4:‘舜往于田,则吾既得闻命矣;号泣于旻天,于父母,则吾不知也。’公明高曰:‘是非尔所知也。’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5:我竭力耕田,共6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7?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仓廪备,以事舜于畎亩8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将胥9天下而迁之焉。为不顺于父母,如穷人10无所归。”
注释
1号泣于旻天:号泣,嚎啕大哭;旻(mín)天,即天。2慕:依恋。3“父母爱之”至“不怨”:这话引用自曾子。4长息、公明高:长息,公明高弟子;公明高,曾子弟子。5恝:音jiá,忽视,不在乎,怡然自得的样子。6共为子职:共,当读为“供”;共……职,尽到……的职责。7于我何哉:跟我有什么关系呢。8畎亩:田地;畎,音quǎn。9胥:尽。10穷人:穷乏困顿之人。
译文
万章问道:“舜到田地里去,向着苍天哭诉,为什么要哭诉呢?”孟子答道:“对父母又怨恨又依恋哪。”万章说:“ 〔曾子说过:〕‘父母喜爱,兴高采烈,总不会忘记;父母厌恶,心劳力竭,却不会怨恨。’那么,舜怨恨父母吗?”
孟子说:“从前长息曾经问过公明高,他说:‘舜到田里去,我是已经懂得的了;他向着苍天哭诉,这样来对待父母,那我却还弄不明白。’公明高说:‘这不是你所能明白的。’公明高的意思,以为孝子的心理是不能如此满不在乎:我尽力耕田,尽到我做儿子的职责罢了;父母不喜爱我,我有什么办法呢?帝尧打发他的孩子九男二女以及百官,一起带着牛羊、粮食等等东西到田野中去侍奉舜;天下的士人也有很多到舜那里去,尧也把整个天下让给了舜。舜却因为没有得到父母欢心,便好像困穷不得志之人孤苦无依一般。”
9.1-2 “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好色1,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忧;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2;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注释
1好色:美丽的女子;好,音hǎo。下文“知好色”的“好”读作hào。2少艾:亦作“幼艾”,年轻美貌之人。
译文
“天下的士人喜爱他,是谁都希望获得的,却不足以消除忧愁;美丽的姑娘,是谁都希望娶到的,他娶了尧的两个女儿,却不足以消除忧愁;财富,是谁都希望获得的,富而至于领有天下,却不足以消除忧愁;尊贵,是谁都希望获得的,尊贵而至于君临天下,却不足以消除忧愁。大家都喜爱他、美丽的姑娘、财富和尊贵都不足以消除忧愁,只有得到父母的欢心才可以消除忧愁。人在幼小的时候,就依恋父母;长大到有了情欲,便思念年轻貌美的女子;有了妻室儿女,便依恋妻室儿女;做了官,便依恋君主,不得君主欢心便急得火烧火燎。只有最孝顺的人才终身依恋父母。到了五十岁还依恋父母的,我在伟大的舜身上看到了。”
9.2-1 万章问曰:“《诗》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1信斯言也,宜莫如舜。舜之不告而娶,何也?”孟子曰:“告则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如告,则废人之大伦,以怼2父母,是以不告也。”
万章曰:“舜之不告而娶,则吾既得闻命矣;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 曰:“帝亦知告焉则不得妻也。”
万章曰:“父母使舜完廪3,捐阶4,瞽瞍焚廪。使浚井5,出,从而掩之。象6曰:‘谟盖都君咸我绩7,牛羊父母,仓廪父母,干戈朕,琴朕,弤8朕,二嫂使治朕栖9。’象往入舜宫,舜在床琴。象曰:‘郁陶10思君尔。’忸怩11。舜曰:‘惟12兹臣庶,汝其于13予治。’不识舜不知象之将杀己与?”
注释
1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见《诗经·齐风·南山》;舜时未必有此诗句,万章说“信斯言也,宜莫如舜”,不过以为舜时也有此礼而已。2怼:音duì,怨。3完廪:完,修葺;廪,音lǐn,粮仓。4捐阶:捐,捐弃,拿走;阶,梯。5浚井:疏浚水井;浚,音jùn。6象:舜同父异母弟。7谟盖都君咸我绩:谟,即“谋”字;盖,覆盖,掩盖,掩埋;都,于;君,指舜。《孟子·梁惠王下》:“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可见动词“谋”常带谓词性宾语。8弤:音dǐ,雕弓。9栖:床。10郁陶:思念的样子。11忸怩:音niǔ ní,惭愧的样子。12惟:思念。13于:为。
译文
万章问道:“《诗经》说过:‘娶妻应该怎么办?定要事先告父母。’相信这句话的,应该没人比得上舜。舜却没向父母报告而娶了妻子,这是为什么呢?”孟子答道:“报告便娶不成。男女结婚,是人与人之间的大伦常。如果舜报告了,那么,这一大伦常在舜身上便废弃了,结果便将怨恨父母,所以他便不报告了。”
万章说:“舜不报告父母而娶妻,这事我已经受教了;尧把女儿嫁给舜,也不向舜的父母说一声,又是什么道理呢?”孟子说:“尧也知道,假若事先说一声,便会嫁娶不成了。”
万章问道:“舜的父母打发舜去修缮谷仓,〔等舜上了屋顶,〕便抽去梯子,他父亲瞽瞍还放火烧那谷仓。〔幸而舜设法逃下来了。〕于是又打发舜去淘井,〔他不知道舜从旁边的洞穴〕出来了,便填塞井眼。舜的兄弟象说:‘出谋划策活埋舜,都是我的功劳啊!牛羊分给父母,仓廪分给父母,干戈归我,琴归我,弤弓归我,两位嫂嫂要让她们为我铺床叠被。’当象走进舜的住房,舜却坐在床边弹琴。象说:‘我好想念你呀!’却显得十分不自然。舜说:‘我想念着这些臣下和百姓,你替我管理管理吧!’我不清楚,舜是否知道象要杀自己呢?”
9.2-2 曰:“奚1而不知也?象忧亦忧,象喜亦喜。”曰:“然则舜伪喜者与?”
曰:“否;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2。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3焉;少则洋洋4焉;攸然5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彼以爱兄之道来,故诚信而喜之,奚伪焉?”
注释
1奚:为什么。2使校人畜之池:校人,主池沼小吏;畜,音xù,养的意思。3圉圉:鱼在水中气息奄奄的样子;圉,音yǔ。4洋洋:舒缓摇尾之貌。5攸然:今作“悠然”。
译文
孟子答道:“哪里会不知道呢?象忧愁,他也忧愁;象高兴,他也高兴。”万章说:“那么,舜是假装高兴吗?”
孟子说:“不。从前有个人送条活鱼给郑国的子产,子产使主管池塘的小吏把它放养在池塘里,那人却煮着吃了,回报说:‘刚放回水里,它还要死不活的;一会儿,摇摆着尾巴动了起来,突然间远远地游走了。’子产说:‘它得到了好地方啊!得到了好地方啊!’那人出来了,说:‘谁说子产聪明,我已经把那条鱼煮着吃了,他还说:“它去了适合的地方啊!去了适合的地方啊!”’所以对于君子,可以用合乎人情的方法来欺骗他,不能用违反道理的诡诈蒙骗他。象既然装出一副敬爱兄长的样子来,舜因此真心相信而高兴起来,又哪里是假装呢?”
9.3 万章问曰:“象日以杀舜为事,立为天子则放之,何也?”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
万章曰:“舜流共工于幽州1,放兜于崇山2,杀三苗于三危3,殛鲧于羽山4,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象至不仁,封之有庳5。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
曰:“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封之有庳,富贵之也。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
“敢问或曰放者,何谓也?”曰:“象不得有为于其国,天子使吏治其国而纳其贡税焉,故谓之放。岂得暴彼民哉?虽然,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不及贡,以政接于有庳’。6此之谓也。”
注释
1流共工于幽州:共工,水官名;幽州,在今北京密云东北。2放兜于崇山:放,流放;(huān)兜,尧舜时大臣;崇山,在今湖南张家界。3杀三苗于三危:三苗,国名;三危,山名,在今甘肃敦煌东南。4殛鲧于羽山:殛(jí),诛杀;羽山,当在今江苏赣榆界;鲧,大禹的父亲。5有庳:古籍均认为有庳在今湖南道县北;庳,音bì。6不及贡,以政接于有庳:这两句疑是《尚书》逸文。
译文
万章问道:“象天天把谋杀舜作为头等大事,等舜做了天子,却仅仅流放他,这是为什么呢?”孟子答道:“其实是封他为诸侯,也有人说是流放。”
万章说:“舜流放共工到幽州,发配兜到崇山,在三危杀了三苗之君,在羽山诛杀了鲧,这四人被治罪,便天下归服,这是惩处了不仁之人的缘故。象最不仁,却封给他有庳之国。有庳国的百姓又有什么罪过呢?仁人难道应该这样做吗——对别人,就加以惩处;对弟弟,就封以国土?”
孟子说:“仁人对于弟弟,不忍气吞声,也不耿耿于怀,只是亲近他喜爱他罢了。亲近他,便想让他贵;喜爱他,便想让他富。把有庳国封给他,就是让他又富又贵。本人做了天子,弟弟却是个老百姓,可以说是亲近他喜爱他吗?”
万章说:“我请问,为什么有人说是流放呢?”孟子说:“象不能在他的国土上为所欲为,天子派遣了官吏来治理国家,缴纳贡税,所以有人说是流放。能让象对那些百姓施暴吗?〔当然不能。〕即便这样,舜还是想常常看到象,象也不断地来和舜相见。〔古书上说:〕‘不必等到朝贡的时候,平常也以政治需要为由而来接待。’就是说的这事。”
9.4-1 咸丘蒙1问曰:“语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舜南面而立,尧帅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舜见瞽瞍,其容有蹙2。孔子曰:‘于斯时也,天下殆哉,岌岌乎!3’不识此语诚然乎哉?”
孟子曰:“否;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尧老而舜摄也。《尧典》曰4:‘二十有八载,放勋乃徂落5,百姓如丧考妣6,三年,四海遏密八音7。’孔子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舜既为天子矣,又帅天下诸侯以为尧三年丧,是二天子矣。”
注释
1咸丘蒙:孟子弟子。2有蹙:“有”无实义;蹙,音cù,不安的样子。3天下殆哉,岌岌乎:为“天下岌岌乎殆哉”的倒装。4《尧典》曰:以下所引数句实为今《尚书·舜典》文。5放勋乃徂落:放勋,尧的名;徂(cú)落,死。6考妣:父母。7四海遏密八音:遏,止;密,同“谧”,安静;八音,指八种质料——金、石、丝、竹、匏(páo)、土、革、木——所做的乐器。
译文
咸丘蒙问道:“俗话说:‘道德最高的人,君主不能够把他当臣子,父亲不能够把他当儿子。’舜面朝南方站在天子位置,帝尧率领诸侯面向北方去朝拜他,舜的父亲瞽瞍也面向北方去朝拜他。舜看见了瞽瞍,容貌局促不安。孔子说:‘在这个时候,天下真岌岌可危呀!’不晓得这话可不可信?”
孟子答道:“不。这不是君子的话,而是齐国东边的农夫瞎传的。不过是尧老了时,让舜摄政罢了。《尧典》上说过:‘过了二十八年,放勋才逝世。群臣好像死了父母一样,服丧三年,天下一切音乐都停止。’孔子说过:‘天上没有两个太阳,百姓没有两个天子。’假若舜已在尧死前做了天子,又率领天下诸侯为尧服丧三年,这便是两个天子并列了。”
9.4-2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1:‘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
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2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3,不以辞害志。以意逆4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5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诗》曰6:‘永言孝思,孝思维则。’此之谓也。《书》曰:‘祗载见瞽瞍,夔夔齐栗,瞽瞍亦允若。7’是为父不得而子也?”
注释
1《诗》云:所引诗句见《诗经·小雅·北山》。2贤劳:多劳。3以文害辞:文,字;辞,词句,语句。4逆:揣测。5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两句见《诗经·大雅·云汉》;黎民,即老百姓。6《诗》曰:诗句引自《诗经·大雅·下武》。7“祗载”至“允若”:当为《尚书》逸篇中文;祗,音zhī,敬;载,事;夔(kuí)夔齐(同“斋”)栗,恭敬谨慎的样子;允,信,真的;若,顺。
译文
咸丘蒙说:“舜不以尧为臣,这事我已经受教了。《诗经》说过:‘普天之下,无不是天子的土地;四境之内,无不是天子的臣民。’舜既做了天子,请问瞽瞍却不是臣民,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北山》这首诗,不是你说的那个意思,而是说作者勤劳国事以致不能够奉养父母。他说:‘这些事没一件不是天子之事啊,为什么就我一人这么辛劳呢?’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字面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对了。假如拘于词句,那《云汉》诗说过,‘周朝剩余的百姓,没有一个存留’。相信了这一句话,便是周朝没有留下一个人了。孝子行为的极致,没有什么超过尊敬双亲的;尊敬双亲的极致,没有什么超过以天下来奉养父母的。瞽瞍做了天子的父亲,可说是尊贵到极致了;舜以天下来奉养他,可说是奉养的极致了。《诗经》又说:‘永远地讲究孝道,孝道便是准则。’也正是这个意思。《书经》又说:‘舜小心恭敬来见瞽瞍,战战兢兢的样子,瞽瞍于是也真的恭顺了。’这难道是‘父亲不能够把他当儿子’吗?”(www.xing528.com)
9.5-1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
“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1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注释
1暴:音pù,露,公开。
译文
万章问道:“尧把天下交给舜,有这么回事吗?”孟子答道:“不;天子不能够把天下交给他人。”
万章又问:“那么,舜领有天下,是谁交给的呢?”答道:“天交给的。”
又问道:“天交给的,是反复叮嘱告诫后交给他的吗?”答道:“不是;天不说话,拿行动和事迹来表示罢了。”
问道:“拿行动和事迹来表示,是怎样的呢?”答道:“天子能把人推荐给天,却不能让天把天下交给他;〔正如〕诸侯能把人推荐给天子,却不能让天子把诸侯之位交给他;大夫能把人推荐给诸侯,却不能让诸侯把大夫之位交给他。从前,尧将舜推荐给天,天接受了;公开介绍他给百姓,百姓也接受了;所以说,天不说话,拿行动和事迹来表示罢了。”
9.5-2 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1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2,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3,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4’此之谓也。”
注释
1南河:河名,流经今河南范县。2夫然后之中国:夫,远指代词,那,那样;之,到……去;中国,国中,国度之中。3而居尧之宫:焦循《孟子正义》引王引之《经传释词》说:“而,犹如也。”按,这一“而”表示转折,不可训为“如”;上古汉语经常缺乏表示假设的标记,译文中的“如果”是将原文中隐含的假设呈现出来,只是恰恰位于句首,与原文中的“而”相对应罢了。4“天视”至“民听”:今本《太誓》为梅赜伪古文,这两句话也被采用。
译文
问道:“我大胆地问,把他推荐给天,天接受了;公开介绍给百姓,百姓也接受了,是怎样的呢?”
答道:“叫他主持祭祀,所有神明都来享用,这便是天接受了;叫他主持政务,工作井井有条,百姓都感到安适,这便是百姓接受了。天交给他,百姓交给他,所以说,天子不能够拿天下交给人。舜辅佐尧二十八年,这不是某一个人所能做到的,而是天意。尧逝世了,三年之丧完毕,舜〔为了要使尧的儿子能够继承天下,〕自己便躲避尧的儿子而到南河的南边去。可是,天下诸侯朝见天子的,不到尧的儿子那里,却到舜那里;打官司的,也不到尧的儿子那里,却到舜那里;民歌手们,也不歌颂尧的儿子,而歌颂舜。所以说,这是天意。那样,舜才回到首都,坐了朝廷。而如果自己居住在尧的宫室,逼迫尧的儿子〔让位给自己〕 ,这是篡夺,不是天授了。《太誓》说过:‘百姓看到的,天也就看到;百姓听到的,天也就听到。’正是这个意思。”
9.6-1 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有诸?”孟子曰:“否,不然也;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1,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2之阴。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3,曰,‘吾君之子也’。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丹朱4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舜之相尧、禹之相舜也,历年多,施泽于民久。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
注释
1阳城:在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告成镇。2箕山:在今河南登封东南。3启:禹之子。4丹朱:本名朱,后封于丹,故称丹朱。
译文
万章问道:“人们总说:‘到禹的时候道德就衰微了,天下不传给贤良,却传给儿子。’有这样的事吗?”孟子答道:“不,不是这样的;天让授予贤良,便授予贤良,天让授予儿子,便授予儿子。从前,舜把禹推荐给天,十七年之后,舜逝世了,三年之丧完毕,禹〔为着要让位给舜的儿子,〕便躲避到阳城去。天下百姓跟随禹,就好像尧死了以后他们不跟随尧的儿子却跟随舜一样。禹把益推荐给天,七年之后,禹死了,三年之丧完毕,益〔又为着让位给禹的儿子,〕便回避到箕山之北去。当时朝见天子的人和打官司的人都不去益那里,而去启那里,说:‘他是我们君主的儿子啊。’民歌手也不歌颂益,而歌颂启,说:‘他是我们君主的儿子啊。’尧的儿子丹朱不好,舜的儿子也不好。而且舜辅佐尧,禹辅佐舜,经年历久,为老百姓谋幸福的时间长。〔启和益的事就不同。〕启很贤明,能够认真地继承禹的传统。益辅佐禹,未能历久经年,为百姓谋幸福的时间短。从舜到禹,再从禹到益,相隔已经好长时间了,他们儿子是好是坏,都是天意,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
9.6-2 “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继世以有天下,天之所废,必若桀纣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伊尹相汤以王于天下,汤崩,太丁未立,外丙二年,仲壬四年1。太甲颠覆汤之典刑,伊尹放之于桐2。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3,于桐处仁迁义,三年,以听伊尹之训己也,复归于亳4。周公之不有天下,犹益之于夏、伊尹之于殷也。孔子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
注释
1外丙、仲壬:甲骨文分别作“卜丙”“中壬”。2桐:在今河南偃师西南。3自艾:自我完善;艾,音yì,治,做好。4亳:音bó,当在今河南偃师西。
译文
“没有人很想做而竟做到了的,是天意;没有人叫他来而竟来了的,是命运。凭老百姓的身份而得到天下的,他的德行必然要像舜和禹那样,而且还要有天子推荐他,所以孔子便没有得到天下。世袭而拥有天下,却被天所废弃的,一定要像夏桀、商纣那样暴虐无道,所以益、伊尹、周公便没有得到天下。伊尹辅佐汤推行王道于天下,汤死了,太丁未立即死,外丙在位二年,仲壬在位四年〔,太丁的儿子太甲又继承王位〕 。太甲推翻了汤的法度,伊尹便流放他到桐邑。三年之后,太甲悔过,自我怨恨,自我完善,在桐邑那地方,能够以仁居心,向义努力;用长达三年的时间,来听从伊尹对自己的教训,然后又回到亳都做天子。周公未能得到天下,正好像益在夏朝、伊尹在殷朝一样。孔子说过:‘唐尧虞舜以天下让贤,夏商周三代却传于子孙,道理是一样的。’”
9.7-1 万章问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汤’,有诸?”
孟子曰:“否,不然;伊尹耕于有莘1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2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汤使人以币3聘之,嚣嚣4然曰:‘我何以汤之聘币为哉?我岂若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哉?’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与5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吾岂若于吾身亲见之哉?’”
注释
1莘:音shēn,国名,故址在今河南开封。2介:通“芥”,微不足道的东西。3币:帛,这里的意思是以布帛相赠。4嚣嚣:空闲的样子。5与:与其。
译文
万章问道:“人们总说,‘伊尹通过做厨子来向汤求取’,有这么回事吗?”
孟子答道:“不,不是这样的;伊尹在莘国的郊野种地,而以尧舜之道为乐。如果不符合仁义的原则和仁义的方法,纵然把天下给他作俸禄,他也不会扫它一眼;纵然有四千匹马系在那里,他也不会看它一下。如果不符合仁义的原则和仁义的方法,便一点也不给别人,也一点不从别人那儿拿走。汤曾让人拿礼物去聘请他,他却平静地说:‘我要汤的聘礼干嘛呢?我何不呆在田野里,就这样以尧舜之道自娱呢?’汤几次派人去聘请他,不久,他便完全改变了态度,说:‘我与其呆在田野里,就这样以尧舜之道自娱,又为何不让当今的君主做尧舜一样的君主呢?又为何不让现在的百姓做尧舜时代一样的百姓呢?〔尧舜的盛世,〕我为何不让它在我的有生之年亲眼见到呢?’”
9.7-2 “‘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1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汤而说2之以伐夏救民。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吾闻其以尧舜之道要汤,未闻以割烹也。《伊训》曰:‘天诛造攻自牧宫,朕载自亳。’”3
注释
1内:同“纳”。2说:音shuì,游说。3“《伊训》”至“自亳”:天诛造攻自牧宫,朕载自亳:《伊训》,《尚书》逸篇名,今本《尚书·伊训》为伪古文;造,开始;牧宫,桀所居之处;朕,伊尹自称;载,开始。
译文
“‘上天生育人民,就是要让先知先觉者启迪后知后觉者。我呢,是百姓中的先觉者;我就得拿尧舜之道让这些人民有所觉悟。不由我去唤醒他们,那又有谁呢?’伊尹是这样想的:在天下的百姓中,只要有一个男子或一个妇女,没有被尧舜之道的雨露所沾溉,便好像自己把他推进山沟里让他去死一样。他就是这样把匡扶天下的重担挑在自己肩上。所以一到汤那儿,便用讨伐夏桀、拯救百姓的道理来说服汤。我没有听说过,先自己不正,却能够匡正别人的;更何况先自取其辱,却能够匡正天下的呢?圣人的行为,各有不同,有的疏远君主,有的靠拢君主,有的离开朝廷,有的留恋朝廷,归根到底,都要洁身自好而已。我只听说过伊尹用尧舜之道向汤求取任用,没有听说过他用的是厨子的身份。《伊训》说过:‘上天的讨伐,是在牧宫开始的,我不过从亳邑开始谋划罢了。’”
9.8 万章问曰:“或谓孔子于卫主痈疽1,于齐主侍人2瘠环,有诸乎3?”
孟子曰:“否,不然也;好事者为之也。于卫主颜雠由。弥子4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5也。弥子谓子路曰:‘孔子主我,卫卿可得也。’子路以告。孔子曰:‘有命。’孔子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6。而主痈疽与侍人瘠环,是无义无命也。孔子不悦于鲁卫,遭宋桓司马将要7而杀之,微服而过宋。是时孔子当厄,主司城贞子,为陈侯周臣。吾闻观近臣8,以其所为主;观远臣9,以其所主。若孔子主痈疽与侍人瘠环,何以为孔子?”
注释
1主痈疽:以痈疽为主人,住在痈疽家。2侍人:一作“寺人”,阉人。3有诸乎:逢彬按,此句应为“有诸”,“乎”乃衍文,后人所加。因为:a.“有诸”常见于《论语》《孟子》二书。《论》《孟》中“有诸”凡十三见(《论语》三见,《孟子》十见),而“有诸乎”仅一见。b.其中“诸”是“之乎”的合音字,再加上“乎”则成赘疣。c. 《论语》《孟子》中未见“有之乎”,因为“有诸”实际上就是“有之乎”;“有之乎”见于《论》《孟》之外的其他典籍,如《管子·形势解》:“唯夜行者独有之乎?”4弥子:卫灵公宠臣弥子瑕。5兄弟:先秦汉语,正如“子”包括儿子、女儿一样,兄弟也包括兄弟、姊妹。所以,如需区别,称呼姊妹为“女兄弟”;称呼姐姐为“女兄”,称呼妹妹为“女弟”。6得之、不得曰“有命”:得到官位或得不到官位都听从命运。逢彬按,“得之”的“之”不能理解为“与”;因为那一时代的语言中,有一类动词,存在“V之”“不V”(V:动词)的格式,即肯定形式带宾语“之”时,其否定形式一般都不出现“之”。例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动词“得”是这类动词的典型。7要:音yāo,拦截。8近臣:在朝之臣。9远臣:远方来仕者。
译文
万章问道:“有人说,孔子在卫国住在〔卫灵公所宠幸的宦官〕痈疽家里,在齐国,也住在宦官瘠环家里。真有这回事吗?”
孟子说:“不,不是这样的;这是好事之徒编造的。孔子在卫国,住在颜雠由家中。弥子瑕的妻子和子路的妻子是姊妹。弥子瑕对子路说:‘孔子住在我家里,可以得到卫国卿相的位置。’子路把这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命中注定。’孔子依礼法而进,依道义而退,所以他得到或得不到官位都是命中注定。如果他住在痈疽和宦官瘠环家里,这便是无视礼义和命运了。孔子不得志于鲁国和卫国,又碰上了宋国的司马桓魋预备拦截并杀死他,只得化装悄悄地路过宋国。这时候,孔子正处于困境,便住在司城贞子家中,做了陈侯周的臣子。我听说过,观察身边的臣子,看他所招待的客人;观察外来的臣子,看他所寄居的主人。如果孔子真的以痈疽和宦官瘠环为主人,那还是‘孔子’吗?”
9.9 万章问曰:“或曰:‘百里奚自鬻于秦养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穆公。1’信乎?”
孟子曰:“否,不然;好事者为之也。百里奚,虞人也。晋人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假道于虞以伐虢。2宫之奇谏,百里奚不谏。知虞公之不可谏而去之秦3,年已七十矣;曾不知以食牛干秦穆公之为污也4,可谓智乎?不可谏而不谏,可谓不智乎?知虞公之将亡而先去之,不可谓不智也。时举于秦,知穆公之可与有行5也而相之,可谓不智乎?相秦而显其君于天下,可传于后世,不贤而能之乎?自鬻以成其君,乡党自好者不为,而谓贤者为之乎?”
注释
1百里奚自鬻于秦养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穆公:为了帮助理解,将这两句话稍加改动:百里奚以五羊之皮自鬻于秦之养牲者,食牛以要秦穆公。食(sì),给……吃;食牛,即给牛吃,喂牛;要,音yāo,要官做。2“晋人”至“以伐虢”:垂棘,晋国地名,今未详所在;屈产之乘,屈地所生足以驾车的良马;假道,借道,借路。3去之秦:离开(虞国)到秦国去;去,离开。4“曾不知”至“为污也”:曾,竟然;干(gān),求。5有行:有为。
译文
万章问道:“有人说:‘百里奚以五张羊皮的价钱把自己卖给秦国养牲畜的人,替人家饲养牛,以此来干求秦穆公。’是真的吗?”
孟子答道:“不,不是这样的;这是好事之徒编造的。百里奚是虞国人。晋人用垂棘产的璧和屈地所产的马向虞国借路,来攻打虢国。宫之奇加以劝阻,百里奚却不加劝阻。他知道虞公是劝不动的,因而离开故土,搬到秦国,这时已经七十岁了。他竟不知道用饲养牛的方法来干求秦穆公是一种龌龊行为,可以说是聪明吗?但是,他预见到虞公不可能纳谏,便不加劝阻,谁又能说这人不聪明呢?他又预见到虞公将被灭亡,因而早早离开,又不能说他不聪明。他在秦国被推举出来,恰逢其时,更知道秦穆公是一位可以一道有所作为的君主,因而辅佐他,谁又能说这人不聪明呢?当上秦国的卿相,使穆公声名赫赫于天下,而且流芳后世,不是贤者,能够做到这些吗?卖掉自己来成全君主,乡村中洁身自爱的人尚且不肯,反而说贤者愿意干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