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日本索尼公司位于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市的PlayStation(索尼娱乐旗下一款家用电视游戏机)的数据服务器遭到不明黑客的入侵,随后的两个月,索尼开始接二连三地遭到网络匿名攻击。在这次入侵中,索尼有1亿多的用户账户曝光,受影响的用户多达7700万人,涉及全世界57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个人信息失窃事件。
同年5月1日,索尼公司专门为此事召开新闻发布会。作为索尼公司的最高执行长官,同时也是索尼游戏部门的负责人的平井一夫在发布会上向媒体鞠躬道歉,并承诺以后将加强监控,保护用户信息。
然而,用户们似乎并不买账。据悉,PlayStation 3所采用的私有密钥早在2010年年末就被黑客乔治·霍兹(George Hoiz)破解,他是以破解iPhone而闻名的“神奇小子”,并很快在自己的网站上公布了PlayStation 3的破解密钥。虽然索尼接连推出补救措施,却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另一方面,索尼打破了科技公司与黑客组织之间某种不可言说的“惯例”。事实上,大公司与黑客有着某种默契,而索尼显然不是这种默契的遵循者:
密钥被破解之后,索尼曾经决定起诉PlayStation 3的破解者,之后马上就有黑客组织宣布要对索尼发起攻击。(www.xing528.com)
作为不遵守潜规则的搅局者,索尼一根筋地“追杀”黑客,甚至要“追杀”看过破解视频者,显然越过了黑客们的底线。
对于索尼的赶尽杀绝,黑客们感到十分愤怒,并用网络入侵作为回敬。最直接的是匿名者组织对索尼的攻击。
“黑客门”事件直接导致索尼公司互联网战略转型的失败,它给企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参照以往此类事件的赔偿额度,索尼的损失可能高达385亿日元)。更重要的是,企业品牌和企业形象也因此大打折扣,索尼的股价一路大跌,管理层也出现了动荡。
索尼“黑客门”事件也反映出网络时代个人隐私保护的严峻性:来自世界各地的用户资料被集中放置在一起,一旦服务器的系统被入侵者攻破,信息泄露所带来的影响将是无比深远和广泛的。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保护公民的信息安全,这是一个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