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生课外读物商讨:叶圣陶教育名篇

中学生课外读物商讨:叶圣陶教育名篇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和课外读物相对的,自然是课内读物。要知道,教科书和讲义的编撰,都不是由编辑员和教师自作主张的,须得根据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广义地说,这些书也和各种科目有关:关于修养的书,可以说是公民科的课外读物;各种文学作品,可以说是国文科的课外读物;关于日本的书,可以说是历史科地理科的课外读物。对一个中学生来说,有两种习惯是必须养成的。亲戚朋友中有几个是经常读书的?

中学生课外读物商讨:叶圣陶教育名篇

这个题目是教育部出给我的。我以为对于诸位同学来说,这个题目的确很关重要,为着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长成起见,你们本就应该仔仔细细想一想。我说的不过是我个人想到的一些意思,也许多少可以供你们作参考。你们听了我说的,如果对于课外读物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对于利用课外读物有了更适当的方法,就是我的荣幸了。我准备分两次来讲。这一次讲两个节目:一个是课外读物的必需,一个是课外读物的类别。下一次再讲怎样阅读课外读物。

课外读物是必需的吗?这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谁都知道是必需的。但为什么是必需的呢?这有给以回答的必要。假如回答不出来,或者只能模模糊糊地回答,都不能算已经懂得了课外读物是必需的。

和课外读物相对的,自然是课内读物。课内读物指的什么呢?无非是各科的教科书,也有不用教科书而用讲义的,那讲义也是课内读物。要知道,教科书和讲义的编撰,都不是由编辑员和教师自作主张的,须得根据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详细规定着各科教材的内容纲要;编辑员编撰教科书,教师编撰讲义,都得按照规定的内容纲要,逐一加以叙述或说明;叙述和说明还不能过分详细繁复;要不,每一科的教科书和讲义都将成为很厚的一部书。所以教科书和讲义还只是一个纲要,比“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纲要略为详明的纲要。单凭这个略为详明的纲要来学习是不济事的,所以还得请教师来给学生讲授,教师的讲授并不重在文字的解释,而重在反复阐明教科书和讲义所提及的内容。万一学生把教师所讲授的某一部分忘记了,翻开教科书和讲义来看,就可以唤起记忆,追回那些忘记了的。说到这里,你们就可以明白教科书和讲义的作用了:在学习之前,不过提示纲要;在学习之后,不过留着备忘罢了。

课内读物的作用既然不过如此,就见得课外读物的必需了。读了历史教科书,再去找一些关于历史的课外读物来看,读了动物讲义,再去找一些关于动物的课外读物来看,其意义等于在教室里听教师的反复阐明的讲授。教师的讲授限于授课的时间,实际上还是只能作扼要的叙说,举几个简单的例子;课外读物却不受什么限制,叙说尽可详尽,举例尽可繁富,你要知道历史上某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你可以看专讲这一事件的书;你要知道某种动物的生活详情,你可以去看专讲这种动物的书;看过以后,对于教科书和讲义中所提示的,教师口头所讲的,你就有了更深更广的印证。任何知识都是这样的,仅仅浮在面上,猎涉一点儿概要,是没有多大用处的;越是往深里往广里去研求,越是容易豁然贯通,化为有用的经验。而课外读物,正是引导你往深里广里去研求的路径。

以上说的是你们学习各种科目,为了求得深切的了解,单读教科书和讲义是不够的,还必须找与各种科目有关的课外读物来看。

除了与各种科目直接有关的读物以外,你们还要看其他的课外读物。譬如,你们修养身心,不但在实际生活中随时留意,还想知道古人今人是怎么说的,以便择善而从;这时候,你们就得看关于修养的书。你们要认识繁复的人生,理解他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不仅为了领受趣味,还想用来陶冶自己,使自己的人格更为高尚;这时候,你们就得看各种文学作品。国难日重一日,这是无可讳言的,你们深感“知己知彼”的必要,在“知彼”这个项目下,你们自然而然想知道日本的一切情形;这时候,你们就得看关于日本的书。广义地说,这些书也和各种科目有关:关于修养的书,可以说是公民科的课外读物;各种文学作品,可以说是国文科的课外读物;关于日本的书,可以说是历史科地理科的课外读物。可是这些书讲的并不限于教科书和讲义的范围,更不是教科书和讲义的详尽的注脚,因而跟前面所说的那些书究竟有所区别。前面所说的那些书通常称作参考书,是学习各种科目的辅助品;这些书却直接供应实际生活的需要。实际生活中需要什么,你们才去找什么书来看,为了充实你们的生活,你们必须扩大阅读范围,去看各科参考书以外的各种性质的课外读物。

对一个中学生来说,有两种习惯是必须养成的。哪两种习惯呢?一是自己学习的习惯,一是随时阅读的习惯。无论什么事物,必得待教师讲授过了才去关心,教师没有讲授过的,即使摆在眼前也给它个不理睬,这种纯粹被动的学习态度是万万要不得的。你们大概听说过“举一反三”的话吧,教师的讲授无论如何详尽,总之只是“举一”;学校教育所以能使学生终身受用,全在乎让学生受到锻炼,养成“反三”的能力。教师决不能把学生所需要的事事物物一股脑儿教给学生,学生在一生中需要的事事物物却多到不可以数计,如果没有“反三”的能力,只有随时碰壁而已。所以,纯粹被动的学习态度必须彻底打破。学生不应该把教师的讲授看作学习的终极目的;教师的讲解只是发动学习的端绪,学生必须自己再加研求,才可以得到能运用于实际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即使教师不曾讲到的,不曾给过端绪的,学生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也必须自找门径加以研求,这才是自动的学习态度,也就是自己学习的态度。凡是态度,勉强装扮是不行的,勉强装扮只能敷衍一时,不能维持永久;必须养成习惯,行所无事而自然合拍,才能历久不变,终身以之。所以单知道应该采取自己学习的态度是不够的,尤其重要的是要养成自己学习的习惯。

自己学习不限于看书,从实际事务中历练,对具体事物的观察、推究、试验,都是自己学习的方法。可是书中积聚着古人今人的各种经验,收藏着一时找不到手的许多材料,对于自己学习的人来说,书究竟是必须发掘的宝库。因此阅读课外读物实际上有双重的效果,除了随时得到各种新的收获外,还可以逐渐养成自己学习的习惯。

你们大概也听说过一些文化发达的国家,它们的人民是如何地爱好读书,学问家不必说了,就是商店里的店员,工厂里的工人,也都嗜书如命,得空就读书成了习惯。你们再想想自己的周围,家里的人有几个是经常读书的?亲戚朋友中有几个是经常读书的?如果你们花点儿工夫考察一下,就会知道那些企业家就很少经常读书的,政治家中嗜书如命的也不多,甚至大学教授,除了他们所教的课本以外,有的也不再读什么旁的书了。我国一向把求学叫作“读书”,又以为求学只是学生该做的事,不当学生了就无须再求学,也就用不着再读书了。这个观念显然是错误的,而普遍不读书的现象正是这个错误的观念造成的。大家都说我国的国力不如人家。所谓国力,不限于有形的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等等,一般民众的精神和智慧也占着重要的成分;普遍的不读书,民众的精神如何能振奋起来?智慧如何能得到发展?跟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的不如人家相比较,普遍的不读书至少有同等的严重性。

不爱读书的中年人和老年人是没有什么办法的了,除非他们忽然觉悟,感到读书的必需,自己去养成读书的习惯。可是青年人为了充实自己,也为了充实我国的国力,非在学生时代养成随时阅读的习惯不可。所有的青年人都注意到了这一点,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就可以成为一个普遍爱好读书的国家。随时阅读的习惯,不是读几本教科书和讲义能够养成的。教科书和讲义是教师指定要读的,而要养成的,却是不待别人的指定,能随时阅读自己所需要的书的习惯。教科书和讲义不过是一个比较详明的纲要,而要养成的,却是不以只知道一个纲要为满足,能随时阅读内容丰富体裁各异的书的习惯。这种随时阅读的习惯,只有多读课外读物才能养成。

至于课外读物的类别,依据前面所说的,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各种科目的参考书。如学习了动物学植物学,再去看一些有关生物学方面的书,学了物理学化学,再去看一些讲这些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书,这些书就属于这一类。第二类是关于修养的书,如伟大人物的传记,学问家事业家的言行录,都属于这一类。第三类是供欣赏的书,小说、剧本、文集、诗歌集,都属于这一类。第四类是供临时需要的书。如预备练习游泳之前,去看一些讲游泳方法的书;当社会上发生了某种问题的时候,去看一些关于某种问题的书,这些书就属于这一类。

这样分类,并非由书的本身着眼,而是以读书的人如何利用这些书作为依据的。同一部书,由于读它的目的不同,可以归到不同的类别中去。譬如一部《史记》,如果作为历史科的补充来读,当然属于第一类;如果为了欣赏它的雄健的文笔和生动的描写,就属于第三类了。一部《论语》,如果作为领受儒家的伦理来读,当然属于第二类;如果为了知道《论语》是怎样的一部书,就属于第四类了。还有一点必须说明的,读一本书的目的虽有所专注,但是读过以后,所受的影响并不限于原来的目的。为着参考去读《史记》,多少也会欣赏到一点儿《史记》的文笔的雄健和描写的生动。为着修养去读《论语》,同时也会了解《论语》是怎样的一部书。我们只能这样认定,为着某个目的去读某一部书,就把某一部书归入哪一类。

现成的书并不是都为中学生编撰的,因而有许多不是中学生所能理解所能消化的。尤其是古书,除了内容外,还有文字上的种种障碍。就像方才说到的《史记》和《论语》,恐怕高中学生也难以通体阅读,没有丝毫疑难。如果能各编一个删节本,把不很重要的部分删去,再加上简明精当的新注,前面再加一篇导言,说明这本书的来历,指示这本书的读法,方能适合中学生阅读。因为提到了两部古书,才引起了我的这一番话,中学生需要的课外读物多数不是古书。但是不管怎么说,现成的书大多不很适合中学生的理解能力消化能力,所以特地而又认真地为中学生编撰各种科目的课外读物是十分必要的。出版界现在渐渐地明白了这一点,而且正在努力,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除了整本整部的书,各种各样的杂志也是课外读物。杂志上的文章,可以归人第三类第四类的居多,其中属于第四类的尤其重要,当社会上发生了某种问题的时候,杂志上会及时地有所论述,这是其他的课外读物所不能代替的。至于第一类,专供学习某一科目作参考的杂志,现在还不多见,希望出版社看到中学生的需要,将来能办起来。

这一次,我就讲到这里为止,其余的话留到后天再讲。(www.xing528.com)

1937年5月20日讲。

上一次,我讲了课外读物为什么是必需的,还依据阅读的目的不同,把课外读物分为四类。又说阅读课外读物可以养成两种好习惯:自己学习的习惯和随时读书的习惯。这一次主要讲怎样阅读课外读物。在讲之前,我想先说一个另外的问题。

我知道各地的中学,大体上是鼓励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但是往往指定某些读物必须加以取缔,不准学生阅读;被取缔的大多是暴露现实的文学作品和关于政治经济的叙述和评论。学校当局采取这种措置,我们可以体谅他们的善意和苦衷:他们无非要学生思想纯正,感情和平,不为偏激的震荡的东西所扰乱;他们取缔的,就是他们认为偏激的震荡的那些读物。但是他们不想一想,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培养明澈的识别力。学生有了明澈的识别力,对某一件事物应该有怎样的看法,什么议论应该赞同,什么议论应该反对,就会自己作出判断。学生要是没有明澈的识别力,你要学生坚持的东西即使都是对的,学生也不明白到底对在哪儿;你要学生回避的东西即使真是要不得的,学生也不明白到底为什么要不得。而取缔某些读物的做法,正剥夺了学生自己锻炼识别力的机会。

学校当局大概不会不知道,取缔的办法实际上是无法彻底做到的。越是不准阅读的东西,越是想弄一本来看看,这是青年人的常情。为了遵守学校的禁令,在学校里固然没有人看那些被取缔的读物了,可是出了学校的大门,只要能弄到手,尽不妨自由阅读。再进一步说,学生即使出了学校也不去看那些读物,社会上的各种现象罗列在学生眼前,各种议论在学生耳边沸沸扬扬,学生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吗?对的不对的,要得的要不得的,学生在生活中既然随时都得碰到,那就只有用明澈的识别力去判断,才可以立定脚跟,知所取舍。学校当局取缔某些读物固然出于善意和苦衷,实际上只是个消极的不很有效的方法;积极有效的方法要从锻炼学生的识别力着眼;不采取取缔的措置,让学生自由地阅读,同时给学生以平正的通达的指导,使学生的识别力渐渐地趋向正确,趋向坚定。经过这样的锻炼而养成的识别力,不但在学生时代有用,简直可以终身受用不尽。这样的效果,不是比漫然取缔某些读物强得多吗?希望学校当局为学生的利益着想,仔细地考虑一下这个问题。

学生在阅读课外读物的时候也应该明白,写在书上的东西并不是完全可以信赖的。阅读固然要认真,但是尤其重要的是要抱着批判的态度,要区别哪些是应该接受的,哪些是不该接受的,不能“照单全收”。不加区别地“照单全收”绝对不是妥当的读书方法,也不能提高自己的识别力。那末批判用什么作为标准呢?我想,用“此时”“此地”来作标准,大致不会出什么错。凡是跟“此时”和“此地”相适应的,大概是可取的,当然还得经过实践的检验;凡是跟“此时”和“此地”不相适应的,一定是不可取的,至多只可以供谈助而已,决不能作为自己的行动方针和生活目标。

阅读课外读物,首先不能不谈到时间问题。中学里科目繁多,各科的教科书和讲义都得在课外温习,还有笔记和练习等作业大部分得在课外做,要划出充裕的时间来阅读课外读物,事实上是办不到的。上一次我说过了,阅读课外读物可以养成随时读书的习惯,这就要每天阅读,持之以恒,时间少一点儿倒不妨事。有的书读起来并无困难,一个钟头可以阅读一万字,即使要费点儿心思的,一个钟头也可以读五千字。就以五千字算吧,一本十万字的书,每天读一个钟头,二十天就可以读完。二十天读一本书,一年不就可以读完十八本吗?从初一到高三这六年里年年如此,不就可以读完一百零八本吗?这就很可观了。一年里头还有两个不短的假期,暑假和寒假,都是阅读课外读物的好时机,假如每天读三个钟头,这不算太多吧,两个假期合起来作为八个星期计算,就有一百六十八个钟头,至少可读完八本书,六年又是四十八本。所以时间并不是不充裕,只要坚持不懈,成绩是很可观的。

上一次,我说课外读物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各种科目的参考书;第二类是关于修养方面的书,第三类是供欣赏的书,第四类是供临时需要的书。因为读书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就各异。读第一类和第四类读物,目的只求理解。只要读过之后,能通体理解书中所说的内容就可以了。譬如在物理课上学到了杠杆定理,你想多知道一些杠杆的实际应用,就可以找一本这样的书来看;你学游泳,想知道一些游泳的方法,就可以找一本游泳人门之类的书来看:读这些书,只要达到了目的,理解了书中的内容,你就不妨把书丢开;如果真个理解了,就会终身难忘,不必再看第二回了。至于作者的身世,作者写书的旨趣是什么,作者的文笔怎么样,都可以不必过问,因为对于理解杠杆的运用和游泳的方法没有多大的关系。但是阅读的时候必须认真,不能放过一个词语的涵义,一句话语的真义,决不能采取不求甚解的马虎态度,以致造成曲解和误解。

阅读第二类和第三类读物,可不能但求理解。读第二类书,目的在于修养身心,是要躬行实践的。读第三类书,目的在于跟着作者的眼光去观察社会,体会人生。所以阅读这两类书,不但要理解书中的内容,还要对作者有充分的认识。在读这两类书的时候,其实等于和作者交朋友,由文字作媒介,求得与作者心心相通。但是光靠一两本书,对作者的理解究竟是有限的,还有进一步熟悉他的生平的必要。阅读一位哲人的言行录,同时要考求他生活的历史时代,他一生的重要事迹;阅读一位作家的文学作品,同时要考求他对生活的态度,他创作的时代背景:经过一番考求,得到的益处就会比仅仅读他的一两本书多得多。这两类书往往不能读过一回就算了事。第一回读,在这一方面得到了若干解悟,第二回读,又在另一方得到了若干解悟,或者解悟一回比一回深入。善于读这两类书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有些书竟能使人终身阅读而不感厌倦,好像是发掘不完的宝藏,每读一回总会有新的收获。

无论读哪一类书,都必须使用工具书,如字典、辞典、图表等等。要知道一个字的精密的解释,一个词语的正确的涵义,就得翻查字典和各科辞典。要知道一个地方的正确位置,就得翻查地图。要知道各种东西的实相,就得翻查各种图谱。要知道一个人物的经历,一件事情的概要,就得翻查年谱和大事表。工具书是不开口的顾问,会回答你的各种疑难;工具书又是包罗万象的博物馆,能让你查考各种想知道的事物。个人要置备所有的工具书是办不到的,你得尽量利用学校图书馆和公立图书馆里的工具书。在阅读各种课外读物的同时,你得熟悉各种工具书,养成查阅工具书的习惯。

有的书比较容易读,读起来用不着花多大的力气,有的书比较艰深,读起来并不怎样松快。但是无论什么书,都不能让眼光像跑马似的溜过就算,一定要集中心思,把注意力放在书上。这是第一。第二,一口气直往下读,不如每读一段,稍稍停一停,回过头去想一想这一段主要说了些什么。一口气往下读往往不能消化,好像囫囵吞枣一个样;停下来想一想就像咀嚼一个样,才能辨出真的滋味来。对于第二类和第三类的课外读物,尤其需要下这个功夫。第三,想到了什么,不妨随时提起笔把它记下来,这就是读书笔记。想的时候往往比较杂乱,比较浮泛;写下来就非有条有理不可了,非切切实实不可了:所以写读书笔记是督促自己认真阅读的一个好办法。读书笔记或者采用列表的形式,或者采用杂记的形式,可以根据所读的书的性质而定。

讲述读书方法的书和文章,都应该看,懂得了方法,往往可以“事半功倍”。大多数书的前头都有序文,序文有的介绍这本书的内容,有的介绍这本书的作者,有的指导这本书的读法。在读本文之前,先读一遍序文,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的话讲到这里为止了。我自己知道讲得比较乱,也有没有讲到的地方。请诸位同学代我求你们的老师修正和补充。

1937年5月22日讲,刊《播音教育月刊》1卷9期,署名叶绍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