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理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美国,由著名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率先提出。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其本身并不是一种学习理论流派,存在着不同的取向,包括个人建构主义、信息加工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各学派观点有一定的差异,但是都强调以下三点。
(1)学习是学习者通过原有认知结构,与环境相互作用来生成信息,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2)学习是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和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3)不同学习者从不同视角看待事物,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事物。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1)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www.xing528.com)
(2)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协作在一定的意义上是协商的意思。协商主要有自我协商和相互协商。自我协商是指自己和自己反复商量什么是比较合理的;相互协商是指学习小组内部之间的商榷、讨论和辩论。
(3)交流。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比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以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以及怎样更多地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其实,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
(4)意义建构。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智慧教室的建设,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在建构主义理论中,情境、协作、交流、意义建构是其四大要素,前三者是强调学习的条件和过程,而意义建构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智慧教室在课前阶段,教师通过移动终端将课前任务推送给学生,学生自行完成。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了传统教师填鸭式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调整,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智慧教室支持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情境性学习、支架式学习和互动式学习,很好地支持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字素养知识和技能是意义建构的必要条件,利用信息技术去检索、获取和选择资源,利用技术与教师和同伴进行交流、协作,利用技术去解决问题等,都是支持学习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运用新旧知识和信息实现意义建构。智慧教室可支持多种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的意义建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