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深圳城市规划,鹏城崛起

深圳城市规划,鹏城崛起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充分发挥境内与境外两个市场的枢纽作用,实现同珠江三角洲的衔接与协调发展,为全国、广东省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把深圳市建设成为现代产业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经济特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城市之一,现代化多功能的国际性城市。

深圳城市规划,鹏城崛起

深圳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送审稿)等纲领性文件对深圳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城市性质与规模、区域协调发展及城市建设目标等方面作了原则性、方向性的规定。

(一)社会经济发展。

1.功能定位。将深圳市建设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商贸中心、运输中心和旅游胜地,以及我国南方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基地。充分发挥境内与境外两个市场的枢纽作用,实现同珠江三角洲的衔接与协调发展,为全国、广东省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2.经济建设。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工业为基础,第三产业为支柱,都市农业发达的现代产业体系。

3.社会发展。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贯彻“科技强市”和“教育强市”的方针,培育现代都市文化,依法治市,形成按国际惯例运作的体制环境

4.环境发展。严格控制全市各类污染源,全面整治水土流失,有效控制新的土地开发,切实加强大气、水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有代表性的古迹的保护,把深圳建成珠江三角洲乃至于全国的环境和生态保护示范城市。

5.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形成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民生活质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完善城市功能,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城市。

(二)城市性质与规模。

1.城市性质。把深圳市建设成为现代产业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经济特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城市之一,现代化多功能的国际性城市。

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试验场”。

以先进工业为基础,房地产业为骨干,金融、商贸、信息、交通及旅游均具优势的综合性大城市

连接内地与香港、境内与境外、陆地与海上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港口城市与过境口岸城市。

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区域制造业生产基地。

以现代人文景观及亚热带风光为特色的旅游胜地。

与香港在金融、贸易、国际航运、制造业发展、过境交通、生产和生活空间、生产要素等社会经济方面互为依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国际性城市。

2.人口规模。2000年和2010年全市总人口分别控制在400万和430万之内。其中,2000年,户籍人口130万人,非户籍常住人口270万人;农业人口20万人,非农业人口380万人。

2010年,户籍人口200万人,非户籍常住人口230万人;农业人口15万人,非农业人口415万人。

3.城市用地规模。全市可建设用地规模910平方千米。

全市城市建设用地规模2000年控制在380平方千米以内,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不超过95平方米;2010年控制在490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不超过114平方米。

(三)区域协调发展。

充分利用深圳的地理位置优势和“经济特区”优势,努力促进深圳与香港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合作和协调发展。(www.xing528.com)

1.促进深港经济合作,保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参考香港城市发展策略,利用深港地理毗邻大海自然特征,合理配置深圳的城市空间要素,继续加强深圳与香港在城市功能上的协调关系;为使香港国际金融、商贸及航运中心的地位更加强化,以及实现深圳建设国际性城市的需要,提供发达的对外交通设施,加强与香港的交通联系;充分考虑深港土地资源丰缺与成本差异,以及两地人口增长和经济转型对城市各类用地的需求,协调深港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关系;深港拥有同一片海域,同属一个生态区,应共同保护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

2.依托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充分发挥区域副核心城市的作用,与各市合理分工,联动发展。贯彻区域“点轴发展策略”及“珠江三角洲都市圈发展战略”,实现深圳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协调布局;加速机场、港口、干线公路等对外交通设施建设,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性交通相衔接,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员及物资集散提供便捷的运输条件;在节约资源的前提下,城市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力求达到区域的协调发展,形成区域性水源、电源供求平衡系统;协调环境保护,与上游及相邻城市共同预防及治理河流、饮用水源和大气污染。

(四)城市建设重点。

1.初步建成以深圳经济特区为中心,以西、中、东三条放射发展轴为基本骨架、轴带结合、梯度推进的组团集合布局结构,为深圳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空间基础。

2.确保土地资源的集约使用,在满足城市工业、住宅、商贸、办公、康乐等社会经济活动需求的基础上,有效整治“已推未建”土地,切实保护农业用地、水源保护区等各类生态用地,从严控制散布的村镇建设用地,将村镇建设纳入集约建设的轨道

3.将深圳市中心区建设成为体现国际性城市功能的中心商务区,为实现区域性金融、商贸、信息中心及旅游胜地的战略目标提供高档次的设施与空间条件。

4.以“居者有其屋”为目标,为城市居民提供充裕的、符合身心健康需求的住宅及居住环境。

5.建立、健全高标准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为深圳的国际交流提供完善、发达的城市设施。

6.创造美的亚热带海滨城市环境,提供舒适的休闲空间。

保护并开发生活岸线,营造亚热带海滨城市风光;有效管理非城市建设用地,在城市建设区外营造青山绿水风貌;配置多样化的城市公园,组团隔离绿化带和道路绿化带,重视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的绿地建设,建立和完善富有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

7.为创造现代文化名城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

在现有和已规划设施的基础上,建设具有国际或区域影响的大型文化、体育、娱乐设施;吸收中外优秀文化,不断创造新的城市景观特色,包括新建、扩建人文景观,加强城市景点,标志性功能区、广场、街景等空间景观要素建设;保护城市环境资源,逐步实现城市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形成深圳独特的南国海滨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风貌。

(五)建设布局结构。

1.强化深圳经济特区功能,使之成为深圳市的行政、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结构的核心。

2.发展三条轴线。以深圳经济特区为中心布置交通干线,向北呈西、中、东放射的三条城镇发展轴,形成深圳城市地域结构的基本骨架和生产力布局的重点地带。西部轴线由深圳经济特区经新安、西乡、福永、沙井至松岗,连接东莞西部,是未来港——深——穗国际城市带上的交通枢纽之一和重要工业地带,该轴线上的宝安中心组团和西部工业组团是全市重要的产业密集区。中部轴线由龙华、布吉、平湖和观澜组成,连接东莞东部,是深圳经济特区中心组团的外围组团,在区域中处于“京九九”与“京广九”铁路交会后通向香港和深圳东、西港区的物流走廊上,是未来深圳发挥区域及国际交流功能的重要辅助地域。东部轴线由布吉、横岗、龙岗、坪地、坪山和坑梓构成,连接惠州,是珠江三角洲连接粤东的门户,在盐田港的带动下发展为珠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将使龙岗中心组团和东部工业组团成为全市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

3.三个圈层梯度推进 全市地域空间按经济水平、产业分布和城市化水平分为三个圈层。

第一圈层:福田、罗湖-上步、南山、沙头角-盐田-梅沙,高密度发展,第三产业集中,是全市的中心城区。第二圈层:横岗、布吉、平湖、龙华、观澜、石岩、新安、西乡和航空城,在规划期内承担深圳经济特区工业、运输业外移和部分配套设施建设,适中密度发展,注重生活配套。

第三圈层:龙岗、坪地、坪山、坑梓、葵涌、大鹏、南澳、福永、沙井、松岗、光明,以龙岗中心区和沙井、坪山带动,利用自然资源和交通条件发展适宜产业,保护环境,保持低密度发展。

4.城市中心分为三个等级。全市中心由福田、罗湖-上步组成,是全市的金融、商贸、信息、文化和行政中心。城市次中心由南山中心区、宝安中心区、龙岗中心城、龙华新城、沙头角-盐田、沙井、坪山组成,是城市范围的综合服务中心和第三产业密集区。其中,西部工业组团中心的沙井和东部工业组团中心的坪山,作为潜在的次中心着手建设。镇(片区)级中心由深圳经济特区内的蛇口、南油、南头、西丽、华侨城、盐田和深圳经济特区外其余各镇中心组成,是组织社区生活与服务的重要单元

5.功能组团结构。根据现状城市布局及未来城市空间扩展趋势,将全市划分为9个功能组团和6个需控制建设规模的独立城镇。其中,深圳经济特区内划分为3个组团,深圳经济特区外划分为6个组团和6个独立城镇。这些功能组团是未来全市生产力布局及土地利用的主要空间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