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鹏城的发展及文化丰富多样

鹏城的发展及文化丰富多样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装饰方面,旧时的深圳居民穿着多朴素,随俗而变。据20多年来考古发现,深圳拥有丰富的文物古迹。在近代史上,深圳对我国近代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在地方文化上,深圳自古是移民地区,移民文化源远流长。而今,在短短的20年间,深圳却一跃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国际大都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新安故城开创了深圳城市发展的源头,成为深圳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中心。

鹏城的发展及文化丰富多样

“鲲鹏展翅,

九万里,

翻动扶摇羊角。

背负青天朝下看,

都是人间城郭。”

开国领袖毛泽东描绘的磅礴画面,在以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二、三代领导集体英明决策下,经过中华优秀儿女——深圳市民以及特区建设者们的艰苦创业,奇迹般地成为现实。与今日的经济特区深圳相比,旧时的深圳只是一个人烟稀少的边陲小镇,那时的房屋结构形式基本上只有两种,即纵向式屋和大齐头屋。本地人(讲粤语的人)的住房,多为纵向式,入大门为厨房,接着是天井,越过天井是正厅,厅后是卧室,卧室有楼廊。富裕之家,再加一天井,天井前建一厅一房。前者称纵向式“二进”,后者称“三进”。建筑材料多以三合土(黄泥、沙、石灰)砌墙,房顶光线极暗。客家人的住房,多为大齐头式,一进门为厅,两边为厢房,用作卧室及厨房,以靠墙开一小窗和明瓦采光,光线不足,建筑材料与本地人建材相同。在客家地区,有一种被建筑学界称为汉族民居五大特色之一的围屋。围屋一般为正方形,城堡式,四面有高墙,四角有楼阁,围墙和楼阁下有枪眼,围内有天街,住宅多有天井。如坪山的大万世居,坑梓的龙田世居,龙岗的罗瑞合等都是宝安比较有名的客家围屋,其中以双层复合结构、九天十八井的大万世居最为显著,是深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渔民一般都以船为家,船小人多者,则在沿海较高处搭茅棚栖身。建材以竹木为框架,茅草作墙和房顶,只能勉强遮蔽风雨,常受台风摧毁。

改革开放以后,传统的房屋结构被淘汰,农村的房屋全都盖成二三层以上,样式别致,色彩绚丽,空气流通,采光良好,还有精心培育的小花园。城区居民住宅,都是成片的新式的五六层以上的楼宇,内设若干单元套房(二房一厅)、三房二厅、四房一厅),旧式瓦房已不存在。

建国前,深圳居民所穿衣服的布料是自织自染的“十丈乌”,结实耐用,颜色多为黑、青、暗红色。服式为唐朝装便服,男上衣开胸,七纽四袋或五纽二袋,女上衣右边开纽大襟。男女裤一样,阔裤头,宽脚,用带子束缚。少数教师、学生及机关工作人员、城镇部分居民穿中山装、西装和衬衫西裤,少数女教师和女学生穿裙装。建国后,逐渐过渡为中山装,青年穿青年装,但老农民并无多大改变。布料以棉布为主,间有咔叽、呢绒。20世纪80年代后盛行西装和多种装式。

清末男子从小梳辫。民国初年剪辫,剃光头脑,继而逐渐采用平顶或圆顶发型,后来流行西式发型。女子从小裹脚,梳辫。民国初年禁止缠小足,少女梳辫,已婚妇女梳髻。建国后,男子仍流行西式发型,再加头腊。女子盛行齐眉发,梳短辫。20世纪80年代后,部分男女喜欢烫发,女子还有波浪、流云、菊花等发型。

在装饰方面,旧时的深圳居民穿着多朴素,随俗而变。女子头帕、围裙、客家妇女凉帽颇有特色。头帕俗语称“冬裙”或“包头仔”,长三尺,阔一尺的黑色细布,边缘绣有白色花纹。缀以系带,未婚女子白色绣系带,已婚少妇红色绣花系带,中年以上用青色或黑色系带。妇女喜欢在上衣外加一条素色的围裙,未婚女子用白色裙带,已婚妇女用青色或红色裙带。而布吉一带,未婚女子用红色围裙,已婚的用青色或黑色围裙。凉帽以竹篾编织成扁平圆形,头顶是空的帽框,边缘饰以黑色帽裙。系带妇女自己编制,未婚女子用白色系带,已婚少妇用红色系带,中年以上妇女用青色或黑色系带。建国前,人们逢喜事外出男的多穿布鞋,女的多穿布花鞋,在家男女老幼都穿木屐。建国后,鞋的种类多样,有布鞋、皮鞋、橡胶鞋、人造革鞋,款式五花八门牌号,传统的木屐几乎绝迹。

此外,在建国前,妇女头上梳髻,饰以钗、簪、耳环、手镯、戒指、项链等。客家妇女婚后喜欢穿戴银质耳环、手镯。老年妇女戴有刻上“长命富贵”的寿镯。小孩胸前挂一把银锁。建国后,妇女戴首饰减少,六七十年代几乎绝迹,但男女戴手表逐渐增加。20世纪80年代后,妇女又兴起戴耳环、戒指、项链之风,男人也普遍戴戒指。(www.xing528.com)

回顾鹏城历史,古代的内地移民曾来到这里创造了鹏城的古代文明,而现代的内地移民又来到深圳,再造了深圳的辉煌。由此看来,新的深圳应该是旧的深圳的延续和创新,历史是不能忘怀的,民族文化的创新终究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

深圳,既是一座新兴的国际花园城市,又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地区。

据20多年来考古发现,深圳拥有丰富的文物古迹。

现有54处先秦文化遗址,1324处民国初年以前的各式各类传统建筑。深圳的历史始于约67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是中华民族文化发源地之一。深圳的城市史已有1670年,早在东晋咸和六年(即公元331年),深圳便开始了它的城市历史。大鹏咸头岭新石器时代遗址、宝安铁仔山墓群等考古发现,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在近代史上,深圳对我国近代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在地方文化上,深圳自古是移民地区,移民文化源远流长。

鸦片战争期间,这里屡遭夷害,内忧外患,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铸就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光辉历史。建国前,这里虽然人杰地灵、渔农兼利,但由于受外寇掠夺和封建盘剥等原因,长期得不到开发利用。而今,在短短的20年间,深圳却一跃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国际大都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

曾有一位外国元首在参观完我国的历史博物馆后,写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只有认识自己历史的民族,才是伟大的民族。”这个题词使我至今不能忘怀,因为,它使我感受到作为一个炎黄子孙,生活在这个拥有悠久历史国度里的自豪感。一个国家如此,一座城市也依然。

也许生活在深圳紧张节奏里的人们一般只愿面对现实,而无暇过问这座城市的历史。曾在报刊出现的诸如“深圳”、“鹏城”和“新安故城”,相信有许多深圳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实,从地域来看,它们是同一个区域的三个不同的名称,若站在历史的角度衡量,它们却代表着深圳地区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其中,最能代表深圳城市发展历史的是距今已有1600年城市发展史的新安故城(又称南头古城)。

从史料来看,早在1600年前,深圳地区就曾有过移民浪潮,内地人曾为开发新安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东官郡所辖六县中,第一个就是宝安县,县治与郡治同在一处,系江海交通要冲,海防军事重镇。新安故城开创了深圳城市发展的源头,成为深圳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中心。历史的变迁经常表现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新安故城的发展变化也是如此。梁天监六年(507年),东官郡改为东莞郡,陈将郡治移至增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将宝安县名改为东莞,县治从南头移到今天的东莞市。到了五代,宋、元以后,深圳在行政方面的隶属关系都发生过一些变化。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南头城,即明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广州左卫千户崔皓在原旧城址上修建的“东莞守御千户所城”。明万历元年(1573年)从东莞县又分设新安县,以该所城为县城。据有关地下考古挖掘和地面古代遗址的资料表明,深圳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大黄沙、大梅沙沙丘遗址发现的陶器、石器显示,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创造了深圳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目前已查明,深圳有文化遗址103处,古墓葬234处,古建筑和历史纪念建筑68处,近现代史迹和革命纪念建筑97处,旧海关税站和界碑等有12处。经过筛选,市政府已分3批公布了36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的大鹏城和“中英街”界碑于1989年被省政府确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历史文献记载,深圳市的历史可分为4个时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