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Auto-ID研究中心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为物体之间实现联系,并能够区分出所有物体之间的不同,采用先对物体进行标记,再用传感器将所采集到的各种信息传到互联网上,使得所有物体的各种信息联系在一起,通过计算机处理需求和资源之间的供求关系,及时配置各种可能,满足需求者的各种需要。物联网从技术架构层次上来看,人们习惯按功能将它分为3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从物联网基础技术来看,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互联网技术,在此技术基础上扩展网络应用,延伸到所有可能的物体和物体之间的信息交换和通信;另一个是传感器技术,将所有物品通过相应的传感器和射频识别(RFID)等,将感知的各种信息变成可以识别的电信号。
国际电信联盟在2005年报告《The Internet of Things》中,对物联网概念进行扩展,提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意物体之间实现的互连。物理网中的时间、空间和物体之间的基本关系如图1-1所示。
图1-1 物联网中的时间、空间和物体之间的基本关系(www.xing528.com)
在欧洲,2008年的报告《Internet of Things in 2020》中指出:未来物联网的发展中,RFID和对物体识别的传感器技术是未来物联网的基石。由于标识和信息提取是物联网技术的关键,致使后来人们更加关心RFID和传感器等信息采集、标记技术在物联网的应用。紧接着欧盟于2009年9月15日发布了研究报告《Internet of Things Strategic Research Road-map》,明确要求在欧洲内不同RFID和物联网项目之间进行沟通、协调和合作,以及协调包括RFID的物联网研究活动。
在亚洲,继日本和韩国之后,我国也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在经历高热之后,人们看到物联网更像互联网和传感器结合的应用。但在网络技术应用方面也随之产生了一些新的内容,在传感技术的产品中,RFID这样的产品也有深入应用。由于网络技术的快速成熟,需要新的动力激发更多的人创造出新的概念来牵引信息技术和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早期人们认为物联网是未来互联网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从网络技术角度来评价物联网时,希望它成为基于标准的并可互操作的通信协议,有能力实现资源动态全球配置的网络基础架构。
物联网技术所涉及的内容较广,除网络、智能终端、传感技术等以外,还涉及很多软硬件技术和应用。在现今技术条件下,如果用户可获得各种智能接口与社会环境进行连接和通信,就有可能使被标识过的物体满足人们的需要。为了解决人们的需求,通常采用计算机构成一个虚拟的电子信息空间,对掌握的各种资源和需求进行设计和分配,来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方面的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