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框架如图1-1所示。
图1-1 研究框架
本书围绕教育图文融合设计规则构建这一基本目标,逐步展开研究,写作思路如下。
1.第一章绪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书的选题背景与存在问题、研究目的与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概念界定,拟定研究框架和写作思路。
2.第二章多媒体学习与图文设计的相关研究综述。主要从多媒体学习相关研究、图文研究、可视化促进认知相关研究三大方面进行整理和述评,得出如下相关结论:一是图文理解整合模型是多媒体学习理论的最新发展,奠定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二是教育图文融合设计观是图文设计的合理取向;三是可视化促进认知应该建立在知识可视化的基础上,挖掘知识特性及其背后的思维规律。
3.第三章多媒体画面设计的相关理论及启示。多媒体画面的设计要遵循认知心理、可视化相关理论的基本原理。认知心理相关理论包括视觉思维理论、双重/新双重编码理论、工作记忆模型和认知负荷理论;可视化相关理论包括知识可视化理论、思维可视化理论。本章为教育图文融合设计模型的构建提供核心理论支撑。
4.第四章教育图文融合设计的模型。本章综合运用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在多媒体画面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逻辑思辨推导出教育图文融合设计的模型,探索多媒体画面中教育图文融合设计模型的工作机制,试图为眼动实验研究的设计提供明确的具体指向。
5.第五章眼动实验研究。教育图文融合途径是眼动实验设计的起源及依据。本章主要运用眼动的研究方法,观测教育图文融合设计对多媒体学习带来的影响,一方面用以验证模型中图文融合途径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为发现、总结出教育图文融合设计规则做好前期铺垫。
6.第六章教育图文融合设计规则讨论与验证。本章对眼动实验数据和结论深入分析,从图文融合途径即“内容相关”“语义图示”“交互控制”和“关联线索”中发现和挖掘出教育图文融合设计规则。此外,验证实验室情境下总结的设计规则对自然情境下教师或设计者设计实践的可行性。
7.第七章总结与展望。本章主要是对研究过程和相关结论进行总结,分析研究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对后续的研究进行展望。
【注释】
[1]朱永明.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图形、符号与语言[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1):58-62.
[2]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征求对《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N/OL].[2015-9-2].http://www.moe.edu.cn/srcsite/A16/s3342/201509/t20150907_206045.html.
[3]陈富,王嘉毅.大学教学中PPT应用效果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1):29-37.
[4]熊丙奇.大学教师为何患上“PPT依赖症”[J].上海教育,2009,(11):25.
[5]刘子瑜,马毓,徐中玉,张丽红.高校逾九成课堂借助幻灯PPT被指扼杀教学激情有学生称这种教学模式让人昏昏欲睡[N/OL].[2015-2-9].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9-10/10/content_12203372.htm.
[6]谢洋,刁文佳,谭思嘉.过分依赖PPT课堂教学丢灵魂[N/OL].[2015-2-9].http://zqb.cyol.com/content/2009-09/2 5/content 2868916.htm.
[7][美]理查德·E.梅耶.多媒体学习[M].牛勇,邱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0-16.
[8]游泽清,多媒体画面艺术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31-32.
[9]沙沙.我国基础教育数字教材中插图的演进[J].科技与出版,2013,(12):83-85.
[10]王宁,琚向红,葛正鹏.开放教育网络课程学习满意度影响因素[J].开放教育研究,2014,(6):111-118.
[11]Davinia H,Tobias L,Ralf K,et al.Social Tools in a MOOC on Educational Technologies[M].Berlin:Springer BerlinHeidelberg,2013.(www.xing528.com)
[12]李艳红,赵波,甘健侯.基于知识地图的MOOC课程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5,(5):85-90.
[13]王志军,王雪.多媒体画面语言学理论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7):42-48.
[14]赵慧臣,王淑艳.知识可视化应用于学科教学的新观点——访瑞士知识可视化研究开拓者马丁·爱普教授[J].开放教育研究,2014,(2):4-10.
[15]赵慧臣,王淑艳.知识可视化应用于学科教学的新观点——访瑞士知识可视化研究开拓者马丁·爱普教授[J].开放教育研究,2014,(2):4-10.
[16]Eppler,M.J.&Burkhard,R.A.Knowledge Visualization.Towards a new discipline and its field of application,ICA Working Dissertation#2/2004[R].University of lugano.In Schwartz,D.G(Ed)Encyclopedia of Knowledge Management.Idea Group,2004.
[17]刘濯源.思维可视化:减负增效的新支点[J].中小学管理,2014,(6):10-13.
[18]王志军,温小勇,施鹏华.技术支持下思维可视化课堂的构建研究——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5,(6):116-121.
[19]何克抗.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如何创新——2009全国教育技术学博士生论坛上的讲话[J].现代教育技术,2010,(3):5-12.
[20]Richard E.Mayer.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Multimedia Learning(Second Editio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21]游泽清.《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是如何创建出来的[J].中国电化教育,2010,(6):6-9.
[22]于鷃,苑志旺.国内外对“设计多媒体教材”研究的比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7):36-40.
[23]Mayer,R.E.(Ed.).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multimedia learn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24]Barthes,R.Image Music Text[M].London:Fontana Press,1977.
[25]刘儒德,赵妍,柴松针,徐娟.多媒体学习的认知机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22-27.
[26]黄荣怀,陈庚,张进宝,陈鹏,李松.关于技术促进学习的五定律[J].开放教育研究,2010,(2):11-19.
[27]赵姝,赵国庆,吴亚滨,徐宁仪.思维训练:技术有效促进学习的催化剂[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4):28-34.
[28]何克抗.E-learning与高校教学的深化改革(上)[J].中国电化教育,2002,(2):8-12.
[29]游泽清.多媒体画面艺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10.
[30]王志军,王雪.多媒体画面语言学理论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7):42-48.
[31]游泽清.多媒体画面艺术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0-13.
[32]王同亿.现代汉语大词典[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2:1137.
[33]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课程·教材·教法,2014,(2):58-6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