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技术创新的内涵
关于技术创新的内涵,国内外学者和专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探索。最早提出创新理论的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他在1939年出版的《商业周刊》一书中系统阐述了他对创新的见解。他认为创新是“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到生产体系中”,首次提出:技术创新是一个过程。熊彼特始终将技术创新作为一种新的独立变量来考查其对经济增长以及社会变迁的影响作用。在他看来,技术创新的范围很广,包括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和非技术性的组织创新。在熊彼特之后,索罗对技术创新理论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他提出了技术创新的“两步论”,即两个条件:一是新思想的产生;二是新思想的实现发展。被后来学者引用最多的当数美国学者曼斯菲尔德关于技术创新的论述。他的研究对象主要侧重于产品创新。他认为“一项发明,当它被首次应用时,可以称之为技术创新”。该定义强调技术创新的应用。此后英国学者弗雷曼在1982年的《工业创新经济学》修订本中将技术创新明确描述为: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化。
在中国对技术创新进行研究的众多学者专家中,清华大学的傅家骥教授关于技术创新的阐述可谓最具有代表性。他在其主编的《技术创新学》一书中提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赢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该定义从广义的角度阐述了技术创新的内涵,它描述了技术创新的目的、内容、过程和手段,强调了技术创新不仅仅是技术硬件的创新,而且涉及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多领域的、包括硬件创新和软件创新的综合过程。
此外,中国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徐鹏航对技术创新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将技术创新定义为“与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的开发及商业化应用有关的技术经济活动”。
综上所述,技术创新也称技术开发,它是指人们在科学技术领域中进行的知识创新活动,是指人们自觉的探索自然规律、并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开拓过程。技术创新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说,技术创新是指科学技术上的新发现及新发明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全过程活动;从狭义上来说,技术创新是对企业中首次应用或出现的新技术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主要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经济活动,它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和设备创新等一系列创新活动,是技术与经济的有机结合。
2.技术创新的内容
现代工业企业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在生产过程中广泛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要顺应和引导社会技术进步的方向,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由于一定的技术都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和利用这些物质载体的方法来实现的,所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表现在要素创新、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以及产品的创新三个方面。
(1)要素创新。
企业的生产过程是一定的劳动者利用一定的劳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使之改变物理、化学形式或性质的过程。参与这个过程的要素包括材料、设备以及企业员工三类。
①材料创新。其主要内容有:开辟新的来源;开发和利用大量廉价的普通材料,以代替少量价格昂贵的稀缺材料;提高材料的质量和性能,保证和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
补充阅读资料8-2如下。
微软公司加快实施企业技术创新
微软公司创立虽迟,现已成为举世瞩目的超大型企业。进入新世纪,微软公司加快实施企业“核心技术”战略创新,不懈追求技术领先市场一步的策略。比尔·盖茨认为,企业能否不断创造出未来技术优势,将决定企业竞争与发展的命运。新的核心技术竞争力是企业特有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向顾客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大的利益,拉开竞争差距的经营新方式。这种核心能力集中在企业的市场快速应变、信息处理、科技创新速度以及领导决策等综合能力方面。微软公司针对IT产业18个月为一产品服务周期的特点,曾以“18个月后微软将倒闭”来增强企业危机感,加速创新产品进程,着力不断创出微软高技术平台产品,创造了科技经营的微软神话。
②设备创新。设备创新的主要表现有:通过利用新的设备,减少手工劳动的比重,以提高企业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通过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用于发展和革新设备,以更先进、更经济的设备来取代陈旧的、过时的老设备,使企业生产建立在先进的物质基础上。
③人事创新。任何生产手段都需要依靠人来操作和利用,企业在增加新设备、使用新材料的同时,还需要不断提高人的素质,使之符合技术进步后的生产和管理的要求。
(2)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
要素的组合包括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的时空组织两个方面。
①生产工艺是劳动者利用劳动手段加工劳动对象的方法。包括工艺过程、工艺配方、工艺参数等内容。
②生产过程的组织包括设备、工艺装备、在制品以及劳动者空间上的布置和时间上的组合。
(3)产品创新。
从物质产品创新来看,主要包括品种创新和结构创新。
①品种创新。品种创新即企业要根据市场需要变化,根据消费者偏好的转移,及时调整企业的生产方向和生产结构,不断开发出用户满意的适销对路的产品。
②结构创新。结构创新即不改变原有品种的基本性能,对现在生产的各种产品进行改进和改造,找出更加合理的产品结构,使其生产成本更低、性能更完善,而且使用更安全,从而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产品创新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它与其他技术创新内容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方面,产品创新往往要求企业利用新的机器设备和新的工艺方法;另一方面新的设备、新的工艺的运用又为产品的创新提供了更优越的物质条件。产品创新侧重于劳动对象,而过程创新侧重于劳动手段和相应的组织管理方法。
3.技术创新的特征
任何事物都具有多面性,技术创新也不例外。具体来说,它具有系统性、创造性、高效性、高投入性和不确定性。
(1)系统性。技术创新是一种系统性技术经济活动,它是由技术、市场、生产、金融、组织等多项子系统组成的完整的大系统。在进行技术创新决策中,只有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对各生产要素进行整合,才能最终取得技术创新的成功。
(2)创造性。技术创新是对原有技术的改善,或引进新技术,或发现新技术,从而表现出与原有技术的差别,这种差别就是一种创造。
(3)高效性。所谓高效性,是指在运用新的技术后,创造同样的价值所用的资源减少或用同样的资源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4)高投入性。技术创新是一项需要高投入的活动。据统计,企业用于技术创新的研究开发费用只有达到其销售收入的7.8%以上时,才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5%时只能维持企业的生存。上面还只是指研究开发费用,除此之外,技术创新需要的投入还有获取无形技术的费用、工具准备费、工业工程和投入制造的费用、新产品的销售费用,等等。总起来看,这无疑是一笔庞大的开销。
(5)不确定性或风险性。技术创新在酝酿巨大高效性的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不确定性或高风险性。据统计,美国所有专利中只有10%能成为创新,而在所有创新中又只有10%能获得成功。导致技术创新不确定性的因素有技术本身的不确定性、市场的不确定性、组织的不确定性等。以技术不确定性为例,其风险可能源于创新的技术不成熟,或缺少支持性技术,或技术发展速度太快使刚刚创新的技术过时。
理解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并不是从此不再进行创新,而是提醒我们要冷静分析技术创新的各种制约因素,将不确定性降低到最低程度。
4.技术创新的类型
因技术创新涉及面广、环节多,而且过程复杂,其类型划分也就比较复杂。下面介绍其中三种分类法。
(1)根据技术变化强度来分。根据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变化强度的不同,技术创新可分为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两类。
①渐进性创新。渐进性创新(又称为改进型创新)是指对现有技术的改进引起的渐进的、连续的创新。它通常没有技术原理的重大改变,主要是基于市场需求的扩大和技术的改进。与根本性创新相比,尽管渐进性创新在技术上没有突飞猛进的革新,但它对企业的作用却十分重大。日本索尼公司的成功就与其大量的渐进性创新活动的顺利实现有着密切关系。该公司每年都推陈出新,绝大多数新产品仅仅是某些功能上的微小变化,或者不同功能的组合。
②根本性创新。根本性创新(又称为重大创新)是指技术上有重大突破的技术创新。美国贝尔公司发明并生产出电话、美国无线电公司生产电视机等,都属于技术上的根本性创新。这些创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此外,流水作业线的发明与使用也属于根本性的创新,它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工人的劳动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www.xing528.com)
(2)根据技术创新的对象来分。根据技术创新中创新的对象不同,技术创新可分为产品创新和过程(工艺)创新两类。
①产品创新。产品创新是指技术上有变化的产品的商业化。按照技术变化强度的大小,产品创新又分为重大(全新)的产品创新和渐进(改进)的产品创新两种。
②过程创新。过程(工艺)创新是指产品的生产技术的变革,包括新工艺、新设备和新的生产组织方式的发现与使用,过程创新也有渐进性创新与根本性创新之分。如福特公司首次采取流水线进行生产,就是根本性的过程创新。该类创新一般都伴有重大的技术变化,与采用新的技术原理相联系。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是渐进性过程创新,它们一般是对产品生产工艺的某些改进,对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强企业产品竞争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3)根据技术变动的方式来分。技术变动方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结构性变动,另一种是模式性变动。结构性变动是指技术要素结构或联结方式的变动,如通信技术中从有线电话到无线电话就是结构性变动。模式性变动是指技术原理的变动,如从模拟通信技术到数字通信技术就是模式变动。
5.技术创新的作用
当前,我国企业的整体装备水平低,工艺技术层面低,名优产品少,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企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低有关。技术创新能力低,就不能及时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产品品种就无法实现多样化,从而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要;同时,技术创新能力低,工艺技术就不能根据生产的需要及时进行变革,落后的工艺无法进行改良,生产效率上不去,生产成本也降不下来。上述种种,最终导致我国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时时处于被动地位。要改变这种面貌,就必须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掌握技术创新的规律,提高我国企业的整体技术创新实力。
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可以从国家宏观和企业微观两个方面来看。
从国家宏观的角度,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有如下几个作用。
(1)有助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了增强中国国力,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全方位可持续发展,迎接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挑战,中国确立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是要引导全社会重视和大力实践科技创新活动,重视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其技术创新活动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一支主要力量,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和能力直接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能否顺利实现、发明能否真正地转化为生产力和国家实力的问题。
(2)有助于优化中国产业结构。长期以来,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步伐缓慢,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得不到及时调整,导致大量产品供过于求。任何一种产品都有市场寿命周期,无论它在某一段时期多么畅销,最终都必然要退出市场。企业要想在市场上长期保持有利的位置,就必须加强技术创新力度,主动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作为一个国家来说,同样必须及时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不断提升产业结构,淘汰或缩小过时的产业,鼓励发展新兴产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然要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开发与创新,只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了,企业产品结构调整了,国家的产业结构才会调整和提升。
(3)有助于振兴和发展我国民族工业。过去,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企业技术提升的途径主要是引进国外的技术和设备,许多企业在引进技术的同时不注重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结果导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一直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各国为了本国利益,加大了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向其他国家出口的技术往往是即将被淘汰或已被淘汰的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国不发展本国的自主知识产权,不进行科学技术的创新,就势必永远落后于人,民族工业也难以振兴和发展。
从企业微观的角度,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有如下几个作用。
(1)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加强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当前,尽管企业的竞争实力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但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不断涌现的大环境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决定企业市场竞争实力的核心因素之一。它会引起企业内各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及生产力的提高。其结果体现在企业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改变,由数量型扩张转变为质量型扩张,使同等的资源创造出更多的价值。缺乏技术创新的能力,就不可能有市场竞争实力;忘记了技术创新,就会丢掉市场。王安计算机公司的衰败就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王安计算机公司也曾辉煌过,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计算机市场竞争日益剧烈,但该公司却满足于自己产品在技术上的优势和声誉,未能及时跟上计算机市场变革的进程,没有及时推出新型计算机,结果就败下阵来。
(2)有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的经营目的就是创造经济效益。但经济效益的取得,一要靠有消费者满意的产品,二要靠产品有较高的附加价值。
技术创新除了能帮助企业适时推出新产品外,还能通过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来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国内外企业的实践证明,越是技术含量高的新型产品,产品的附加值就越高,一旦该产品为市场接受,企业即会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荷兰飞利浦公司是一家有百年历史的老企业,但仍一直孜孜追求技术的创新,年年都有新产品问世,产品结构不断改善,提高了产品的附加价值,给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从而成为世界企业史上的一棵常青树。
(3)有助于带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在企业创新系统中,除了技术创新外,还有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与其他创新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企业要加强技术创新工作,完善技术创新机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必然要涉及企业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当前中国企业水平还不尽人意,有的甚至还十分低,在这种情况下,技术创新工作的效果必然受到不良影响。但与此同时,企业一旦加大技术创新工作的力度,下决心改革技术开发、技术引进和技术革新中的一系列弊端,又会反过来促进企业管理的变革,促进企业思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消除管理中阻碍技术创新的隐患,从而带动企业管理水平。
6.技术创新战略
在技术创新实践中,国内外企业根据市场需要、企业经营战略、企业主客观条件、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竞争状况等,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技术创新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1)根据创新的基础分。根据创新的基础不同,技术创新战略分为基础性创新战略和应用性创新战略两类。
企业在制定技术创新战略时,首先要面对在何种层次上组织创新的问题。企业是从创新的基础——理论创新入手,还是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进行应用型开发创新?
基础性创新不是一两次突击性的工作便可完成的,它需要企业,特别是企业的技术研发人员长期工作。此外,该战略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最终结果可能是成功的,也可能是失败的,风险很大。实施基础性创新战略要求企业具有很强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实际中,绝大多数企业大多选择应用性开发战略,该战略只需利用企业现有的知识和技术,与基础研究相比,所需时间相对较短,投资相对要少,投资的风险也相对较小。但同时,其贡献也较基础性研究小。
(2)根据创新的水平分。根据创新的水平不同,技术创新战略分为领先创新战略和模仿创新战略两类。
①领先创新战略。它是指率先开发出某种新品种或新工艺,在技术上领先于同行业其他企业,以获取市场竞争中至少是在某一段时期内的垄断地位。
采取领先创新战略可能给企业带来如下好处:有利于企业树立市场开拓者或领先者的良好形象;使企业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使企业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与此同时,领先战略同样具有不利的一面:要求企业支付高额的市场开发费用;在市场需求上可能面对更多的不确定性;在技术上冒更大的风险。
②模仿创新战略。模仿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学习模仿领先创新者的创新新思路和创新行为,吸取领先者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引进购买或破译领先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完善,进一步开发。模仿创新使企业免受领先创新的各种风险的威胁,运用成功,还能起到后发制人的作用。
(3)根据创新的方式分。根据创新的方式不同,技术创新战略分为自主创新战略和合作创新战略两类。
①自主创新战略。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攻破技术难关,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完成技术商品化。
自主创新战略的优势是有助于企业形成较强的技术壁垒,有利于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掌握和控制某项产品或工艺的核心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行业或产品技术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此外,由于自主创新一般涉及的都是全新技术领域,在这方面的技术突破很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带动一大批新产品的诞生,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自主创新的缺陷是投入太高,风险太大。采取自主创新战略要求企业拥有很强的技术研究和开发实力,并能在资金上给予保证。
②合作创新战略。合作创新是指企业间或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之间的联合创新行为。
合作创新有利于合作各方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有助于缩短创新时间,增强企业的竞争地位;使更多的单位参与分摊创新成本,分散创新风险。由于上述优点,合作创新越来越多地成为国内外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选择。合作创新也存在不足,如企业不能独自利用研究成果组织产品或工艺的创新;合作创新还可能因合作各方面不同、沟通不够而影响合作的顺利进行,甚至发生合作纠纷。
7.技术创新活动的组织管理
技术创新是集技术与经济于一体的系统工程,企业要实现技术创新目标,改革传统技术,创造新的技术,使企业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巩固企业核心技术,发挥技术创新在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等各方面的积极作用,就必须对技术创新活动进行科学的组织管理。
(1)进行科学的计划管理。进行科学的计划管理,首先要求企业在制定技术创新活动计划前进行广泛调查和全面规划。要掌握国内外同行在产品、生产工艺、设备等各方面的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各种科研成果运用与生产和技术市场化的进展情况;要认真分析已有产品的技术优势和薄弱环节。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全面的技术创新计划。技术创新计划应符合以下要求:第一,兼顾企业主客观条件;第二,顾及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第三,要有弹性,使人们有时间和条件进行思考和试验尝试。
(2)建立技术研究开发机构。技术创新不单纯是技术行为,更多的是市场行为。国内外实践证明,技术与生产结合越紧密,越有利于创新。因此,很多国内外大公司都花大力气建立了自己的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使企业具有很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建立了世界著名的贝尔试验室,中国的海尔和华为等企业也都有自己的技术研究开发组织,日本约有1.77万家企业拥有自己规模不等的研究开发机构,其中350家大企业就拥有600多个水平较高的研究所。
(3)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技术创新是由人进行的,只有当企业与企业的所有员工有了创新激情才会产生创新行为。由于技术创新具有不确定性,且技术创新从投入到生产效益的间隔期较长,因此企业及其员工的创新要求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如果没有相应的激励力量来增强企业及其员工创新的动力,人们往往会选择放弃创新的愿望。要激发企业及其员工的创新激情,就必须建立或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包括国家对企业的创新激励机制和企业对内部员工的创新激励机制。当前,技术创新激励的方式有很多种形式:从企业外部激励来说,有通过市场的力量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激励,有政府通过调整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还有通过确立技术创新主体与技术创新成果之间的产权关系来强化对企业的技术技术创新激励;从企业内部激励来看,有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参与激励、机会激励,等等。总的来说,创新激励机制应符合以下原则:第一,满足需要的原则。满足需要是激发人们进行创新的原始动力,任何激励制度或措施,只有当它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时,才会产生激励作用。第二,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第三,塑造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和企业环境。第四,将鼓励竞争与鼓励合作有机结合起来。
(4)提高创新资源的综合使用效率。技术创新是市场、技术、资金、生产等各环节并行运营的系统工程,它强调已有的技术创新成果的综合集成和生产资源、市场资源、资金资源、人才资源及组织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技术创新的基本思路是重视技术机会与市场机会的有机结合,将技术创新与资产运营、投融资活动结合起来,通过新技术的运用带动整个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以有限的增量带动大量存量资产的重组。在创新环境日益复杂的情况下,企业在组织技术创新的活动中,必须调整原来的组织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市场、技术、人才、资产等一系列资源的重组,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各环节紧密衔接,形成有机的整体。大量实践证明,只有企业各方面整体配合及全面创新,才能最终实现企业的技术创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