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企业再造
(1)企业再造的含义。20世纪80年代,美国管理专家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在广泛深入的企业调研中发现,一些公司由于较大幅度地改变了它们的工作方法而在一个或多个领域取得了戏剧般的惊人成就。这些公司并没有改变它们所从事的业务,而只是改变了在那些业务中所遵循的业务过程或者干脆取消了那些陈旧的业务过程。通过进一步观察他们还发现:追求根本性的改变,而不是渐进式的改良是这些企业的另一个特点。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1993年,哈默和钱皮出版了《企业再造——工商管理革命宣言》一书。这本书的发表不仅在美国,而且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企业再造是指为了在衡量绩效的关键指标上取得显著改善,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彻底改造业务流程。其中,衡量绩效的关键指标包括产品和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成本、员工工作效率等。
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来把握企业再造的含义。
①企业再造需要从根本上重新思考企业已形成的基本信念,如对分工思想、等级制度、规模经营、标准化生产和官僚体制等进行重新思考。这就需要打破原来的思维定式,进行创造性思维。
②企业再造是一次彻底的变革。企业再造不是对组织进行肤浅的调整修补,而是要进行脱胎换骨式的彻底改造,抛弃现有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以及陈规陋习。
③企业通过再造工程可望取得显著的进步。企业再造是根治企业顽疾的一剂“猛药”,可望取得“大跃进”式的进步。
④企业再造从重新设计业务流程着手。业务流程是企业以输入各种原料和顾客需求为起点到企业创造出对顾客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为终点的一系列活动。在一个企业中,业务流程决定着组织的运行效率,是企业的生命线。
企业再造与以前的渐进式变革理论有本质的区别。企业再造是一个组织的再生策略,它需要全面检查和彻底翻新原有的工作方式,把被分割得支离破碎的业务流程合理地“组装”回去。企业通过重新设计业务流程,建立一个扁平化的,而又富有弹性的新型组织。
(2)企业再造的主要程序。企业再造就是要对企业原来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方面、每个环节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细致分析,对其中不合理、不必要的环节进行彻底的变革。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按以下程序进行:
①对原有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的功能分析,发现其存在的问题。
②设计新的业务流程改进方案,并进行评估。
③对制定与流程改造相配套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配置和业务规范等方面进行评估,选取可行性强的方案。
④组织实施与持续改善。
实施企业再造方案,必然会触及原有的利益结构,因此必须精心组织、谨慎推进,既要态度坚定、克服阻力,又要积极宣传、达成共识,以保证企业再造的顺利进行。
2.学习型组织
美国著名管理学教授罗宾斯在其所著的《组织行为学》中指出:“全面质量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的潮流,企业再造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潮流,学习型组织已成为跨世纪的最新潮流”。
(1)学习型组织的含义。学习型组织理论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于1990年在其《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提出的。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而又能持续发展的组织。就本质而言,学习的真正目的是拓展创造力,而学习型组织就是一个具有持续创新能力,而又能不断创造未来的组织。它就像具有生命的有机体一样,能在组织内部建立起完善的学习机制,将成员与工作持续地结合起来,使组织在个人、工作团队及整个系统三个层次上得到共同发展,形成“学习——持续改进——建立竞争优势”这一良性循环。(www.xing528.com)
(2)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基础。创建学习型组织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实行的,彼得·圣吉认为,“五项修炼是学习型组织的五个技术组成部分,它是学习型组织必须建立的五个基础……”因此,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必须先进行“五项修炼”。
①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自我超越就是学习不断理清并加深个人的真正愿望,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并客观地观察现实;同时学习如何扩展个人能力,创造出想要的结果。
②改变心智模式(Improve Mental Models)。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人们心中的思维定式,以及由此而决定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方式。改善心智模式主要是要对自己的心智模式进行反思,要学习如何改变固有的思维习惯,摈弃陋习。
③建立共同愿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共同愿景是指能鼓舞组织成员共同努力的愿望和远景,即共同的目标和理想。共同愿景可以凝聚组织上下的意志力,透过组织共识,大家努力的方向一致,个人也乐于奉献,为组织目标奋斗。
④团队学习(Team Learning)。团队学习就是通过开放式交流和集思广益的方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以达到共同进步。团队学习的修炼包括深度会谈和讨论。团体学习的过程是发展团体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其作用是发挥团体智慧,使学习转化为实现生产力。
⑤系统思考(System Thinking)。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思考就是要透过信息搜集掌握事件的全貌,培养纵观全局的思考能力,看清楚问题的本质。
3.虚拟组织
虚拟组织(Virtual Organization或Virtual Enterprise),又称虚拟企业、虚拟联盟或动态联盟,它最早是由美国利海(Leheight)大学的Iacocca研究所1991年向美国国会提交的一份题为《21世纪制造企业的战略》的研究报告中提出的。报告中富有创意地提出:企业之间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动态联盟,以便能够充分利用社会制造资源,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
(1)虚拟组织的含义。关于虚拟组织的概念,理论界众说纷纭,目前仍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虚拟组织是指若干独立的企业为了响应快速的市场变化,以IT技术相联结,共享技术、市场,共同承担成本的临时的企业联合体。
通俗地讲,虚拟组织就是两个以上的独立的实体,为迅速向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在一定时间内结成的动态联盟。它不具有法人资格,也没有固定的组织层次和内部命令系统,而是一种开放式的组织结构,因此可以在拥有充分信息的条件下,从众多的组织中通过竞争招标或自由选择等方式精选出合作伙伴,迅速形成各专业领域的独特优势,实现对外部资源的整合利用,从而以强大的结构成本优势和机动性,完成单个企业难以承担的市场功能,如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等。在高不确定性、高风险性的市场环境中,这种企业组织模式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生存性,可能成为今后企业组织模式的发展趋势。到现在为止,国外虚拟企业成功的案例很多,如世界知名的康柏电脑、耐克、锐步、可口可乐、波音等,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应用虚拟组织结构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2)虚拟组织的特征。
①虚拟组织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虚拟组织是一个“市场驱动型组织”,它从组成到解散完全取决于市场机会的存在与消失。在虚拟组织中,加盟的各成员企业之间是信息网络和合作网络联系起来的。由于它们都是独立运行的,因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在某个项目被看好时,不必进行大规模增加投资,而只需与相关的优势企业建立这种同盟,即可及时把握市场机遇,在短时间内实现大规模生产,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而迅速达到规模经济的目标,实现良好的效益;而在产品销路不畅,失去市场时,各企业又能根据市场环境,结合自身的优势,迅速调整营运范围与合作伙伴,重组资源,主动寻找新的机会,从而敏捷地抓住新的市场机遇,并有效地避免大量固定资产及人员和资金的闲置,减少企业经营的风险。同时,由于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企业间信息的传递空前迅速,企业能对某一变化做出敏捷反应,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尽先机。因而,虚拟企业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当机会消失后,虚拟组织就会解散。所以,虚拟组织可能存在几个月或者几十年。
②虚拟组织共享各成员的核心能力。在单个企业中,不可能保证每个环节在同行中持有最强的竞争力,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单个企业也就不可能在每个领域迅速建立起竞争优势。而虚拟组织是通过整合各成员的资源、技术和顾客市场机会而形成的。各成员企业根据市场机遇和市场的要求,将不同的组织、人员、管理、技术等资源在不同层面进行有效优势集成,将其核心资源加到联盟中,以实现资金流、劳动流和能量流最佳组合和最有效地利用以及成员企业优势的互补。它的价值就在于能够整合各成员的核心能力和资源,从而降低时间、费用和风险。
③虚拟组织中的成员必须以相互信任的方式行动。合作是虚拟组织存在的基础,但由于虚拟组织突破了以内部组织制度为基础的传统的管理方法,各成员又保持着自己原有的风格,所以势必在成员的协调合作中出现问题。但各个成员为了获取一个共同的市场机会结合在一起,他们在合作中必须彼此信任,当信任成为分享成功的必要条件时,就会在各成员中形成一种强烈的依赖关系。否则,这些成员无法取得成功,顾客们也不会同他们开展业务。
有些企业通过拥有突出的能力处于虚拟组织的中心,并对其他成员产生有力的影响,使虚拟组织的协调变得相对容易。如耐克公司凭借设计和营销方面的卓越能力,将负责生产的亚洲的合作伙伴紧密联系在一起,实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
(3)虚拟组织应用的价值。有人预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竞争的加剧和全球化市场的形成,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单枪匹马地面对全球竞争。因此,由常规组织阶段过渡到虚拟组织阶段是必然的,虚拟组织日益成为公司竞争战略“武器库”中的核心工具。这种组织形式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它可以使企业准确有效地把握住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对于小型企业来说,借用大型合作伙伴的一个特殊好处在于容易被银行和客户接纳。
但是,还应该看到,尽管宣传使用虚拟组织的概念十分容易,但是虚拟组织的组成与运作并不简单,最为明显的是实施上的困难等,如各组成部分如何做实体上的接触及协调上的困难等。人们寄希望于信息高速公路,把它作为虚拟组织的实现工具,但信息高速公路本身还需要发展完善,企业不可能在漫长的等待中丧失市场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