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管理者的类型
对于现代管理者的类型,可以从以下不同角度进行划分。
(1)按管理层级分类。
按管理层级不同,可将现代管理者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三类。
①高层管理者。高层管理具有预见性、战略性的特点,因此高层管理者是从宏观上把握组织活动进程的人,主要侧重于组织发展战略规划、宏观决策制定、外部沟通联系等。
②中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处于整个管理层的中间,在整个管理运行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职责是,既要贯彻执行高层管理人员所制定的重大决策,又要创造性地结合本部门的工作实际,有效地监督和协调各基层管理者开展工作。这就要求其有组织协调和人际交往能力。
③基层管理者。它是整个管理的最后层级。基层管理体现执行性、微观性的特点,因此其主要职责是直接负责各项具体工作的操作与完成。他们必须具备基于专业技术能力之上的操作管理能力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管理层级示意图如图1-1所示。
不同层次管理者的管理职能如图1-2所示。
图1-1 管理层级
图1-2 不同层次管理者的管理职能
(2)按管理人员所从事管理工作的领域宽度分类。
按管理人员所从事管理工作的领域宽度不同,将其分为综合管理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两类。
①综合管理人员,即负责管理整个组织或组织中某个事业部的全部活动的管理者。
②专业管理人员,即仅仅负责管理组织中某一类活动的管理者。
图1-3所示为管理人员所从事管理工作的领域宽度示意图。
图1-3 管理人员所从事管理工作的领域宽度
(3)按管理者所分属的活动领域分类。
按管理者所分属的活动领域不同,可将其分为企业管理者、政府部门管理者和第三部门管理者三类。
①企业管理者。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行为是在遵循国家法律和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提下,努力追求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同时还需要维系整个社会的和谐,求得各方满意。
②政府部门管理者。政府部门管理者的行为规范至少应包括如下内容:奉公,即政府部门管理者必须做到公平办事,廉洁自律,反对特权;守法,即政府部门管理者遵照法律程序正义的规则和实质的精神来开展工作;忠诚,即政府部门管理者必须忠于国家,忠于职守,实事求是;服务,即政府部门管理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和为民服务的精神,并以此为指导提高服务质量。
③第三部门管理者。第三部门是指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社会组织。第三部门管理者开展的活动主要致力于社会公共事业。
(4)按管理者对权力的控制程度为标准分类。
按管理者对权力的控制程度不同,可将其分为集权型、分权型和放任型三类。
①集权型,又称独裁型或专断型管理者。这种管理者强调自我对决策权的高度控制,单独做出决策,被管理者完全处于被动执行地位。
②分权型,又称民主型或部属参与型管理者。这种管理者在整个决策过程中吸收被管理者参加;决策的执行采取分权的方式,充分调动被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
③放任型,又称无为而治型管理者。这种类型的管理,管理者不把持决策权,一切工作顺其自然发展。
(5)按管理者管理活动的侧重点为标准分类。
按管理者管理活动的侧重点不同,可将其分为重人型管理者、重事型管理者和人事并重型管理者三类。
①重人型管理者。这种管理者以人为中心开展管理活动,在组织内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宽松的工作环境。
②重事型管理者。这种管理者以事为中心开展管理活动,管理者关注的是组织工作任务的完成数量和质量。
③人事并重型管理者。这种管理者既重视人的需求,同时也关注工作完成的数量和质量;既注重改善工作条件和人际关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对工作有严格要求,赏罚分明。(www.xing528.com)
(6)按管理成败和优劣为标准分类。
按管理成败和优劣,将管理者分为卓越管理者、优秀管理者、平凡管理者和危害型管理者四类。
①卓越管理者。这种管理者深谙本职工作,了解并满足被管理者的各种合理要求,带领本组织或部门取得卓越成效,受到组织上下的一致好评。
②优秀管理者。这种管理者在相当高的程度上促进组织发展,实现组织整体利益。在他的管理下,组织内各项工作没有十分明显的弱项。
③平凡管理者。这种管理者对于组织而言,既无大功,也无大过,能基本顺利地完成组织工作任务。
④危害型管理者。这种管理者在工作中不仅不尽职尽责,反而利用组织赋予的管理职权,大肆牟取个人非法利益;或是不切实际,好高骛远,盲目制定组织发展目标,使组织发展误入歧途组织使整体利益遭受重大挫折。
(7)按维持或创新为标准分类。
按维持或创新分类,可将管理者分为维持型管理者和创新型管理者两类。
①维持型管理者。这种管理者通过明确的角色和任务要求,强调依循规则和程序来开展工作,激励被管理者向既定的目标活动。
②创新型管理者。这种管理者充满活力,富有远见,敢于打破现状,不愿墨守成规,能够激励被管理者超水平发挥工作能力。
2.管理者的素质
现代管理者有个体和集体之分,因此管理者的素质,不仅包括管理者个体的素质,还包括管理者集体的素质。前者是指管理者个人在先天禀赋的生理素质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实践锻炼而成的,在管理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那些内在要素的总和。后者是指管理者集体在实践管理中所形成的结构以及所呈现的功能。现代集体管理体制的优越性就在于通过合理地配备,管理者集体素质结构可以弥补和消除成员个体素质不足的影响,使管理者的整体大于优于其成员的个体素质。管理者集体素质结构是开展集体管理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对管理活动的成败及绩效的高低具有决定性作用。二者之间关系密切,一方面,管理者个体素质是管理者集体素质形成的基础,若干管理者个体素质的有机集合构成了管理者集体的素质;另一方面,管理者集体素质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制约并影响管理者个体素质的表现水平,它对管理者个体素质的实现有反作用。
管理者要扮演好各种管理角色,实施有效管理,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管理者个体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管理者的素质要求是由管理者所担负的管理工作的性质和职能决定的。管理者有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和不同部门之分,对其素质要求也不一样。下面指出的是作为一个管理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①政治素质。管理者是国家方针和政策的宣传者、贯彻者和实施者。要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管理者就必须学习和掌握政策理论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提高自身的政治觉悟。在管理实践中,增强自身的政治素质,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念,自觉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自觉维护和尊重职工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切实关心和维护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积极帮助解决职工群众在生产经营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②思想素质。管理者的思想素质是管理者精神面貌、道德品质的集中反映,全面体现了管理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管理者可以从下述四个方面提高自我思想素质。其一,求真务实。管理者应该根据客观情况实事求是地实行管理,反对种种违背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其二,团结协作。管理者要以管理工作大局为重,不斤斤计较,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团结并引导员工顺利完成各项工作;要开诚布公地与合作伙伴讨论各种工作问题,耐心细致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其三,创新进取。管理者面临的客观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这在客观上决定了管理工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要求管理者要敢于和善于破旧立新,推陈出新,勇于探索,积极进取。其四,必需的管理观念。管理观念是管理者对各种管理行为进行思维活动所形成的相对稳定化、系统化和理论化的认识。根据当今时代和实践的特点,管理者一般应具备以下管理观念:系统观念、信息观念、效益观念、时间观念、科学的决策观念、开放式空间观念和现代化大经济观念。
③知识素质。管理工作是面对全局、贯穿上下,以及指挥众人的工作。管理者没有丰富的知识是很难胜任管理职位的。一般而言,现代管理者应具备以下知识。
其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它能指导人们正确对待事物,处理问题。管理者必须通晓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以发展、辩证、联系、实事求是等观点去指导并开展实践管理工作。
其二,科学文化知识。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应具备开展工作需要的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否则,知识贫乏,视野狭窄,常会导致思想僵化、方法简单和作风粗野,贻误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其三,专业知识。一定的专业知识是实行内行管理的基础,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是很难胜任工作的。管理者的专业知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与管理工作本身有关的专业知识,也就是各领域各层次的管理者共同需要的专业知识,如管理学、人才学、领导科学、管理心理学等;另一方面,包括与具体的管理活动内容紧密相关的专业知识,也就是同各领域、各部门及各层次的具体管理活动内容相关的专业知识,如负责公关宣传的管理者,就必须具备以公共关系学为核心的专业知识体系。
其四,实践知识。管理工作的开展是在实践中进行的,因此,管理者要做好管理工作,就必须掌握并了解与工作需要相适应的实践知识。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实践生活知识。管理者要懂得并遵循社会生活的一般习俗和人际交往的一般规则;二是实践管理经验,实践是一个大课堂,“实践出真知”。作为现代管理者,要善于总结经验,使自己头脑中具有丰富多彩的具体的感性知识,经过自己头脑的加工,使其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④能力素质。能力就是人运用知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本领。在管理活动中,主观意图是否能够成功地转化为客观现实,管理者的能力大小是一个关键因素。具体来说,能力素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其一,开拓创新能力。它是管理者开创管理工作新局面所必备的能力素质,即要求管理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超前的预见力和灵活的应变力。其二,科学决策能力。决策是管理者众多活动中最经常、最主要和最基本的一种活动。管理者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最大限度地接近或实现科学决策。其三,组织协调能力。组织能力是指管理者为有效地实现决策目标,运用组织理论,对管理的客体实行有效地管理和控制的能力。协调能力是指管理者解决管理活动中的各种矛盾,使各方为实现决策目标,密切配合,统一行动的能力。它主要是指管理者对人际关系的协调,包括善于解决矛盾和善于沟通两方面。其四,知人善任能力。善于发现、团结和使用人才,是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管理者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知人善任能力包含的内涵特别丰富,从人才的发现、培养、选拔和使用,到人才的管理和保护,几乎无所不体现。
⑤心理素质。管理者心理素质主要指管理者心理面貌的稳定性倾向的总和,主要包括性格、情绪、意志、兴趣、气质等。许多心理学的研究分析表明,管理效果良好的管理者在意志、性格、气质等方面都会有一些相近的特点。其一,顽强的意志。管理工作既有顺境,也有逆境。逆境之时,管理者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做好工作的顽强决心。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取得满意工作绩效。其二,随和的性格。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管理者具有随和的性格,就能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以大局为重,采取宽容忍让和以理服人的态度,调节管理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这样才能减少内耗,团结各方力量,指引并带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其三,决断的气质。气质是人的典型而又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在人的行为和活动中的表现,决断的气质能让管理者在面对重大问题时及时做出决断。其四,宽大的胸怀。宽容大度是现代管理者健康心理的重要表现。管理者爱才、惜才和用才是宽容大度的突出表现。管理者既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补己之短;又要能够宽容别人的短处,扬长避短。
⑥身体素质。管理者的身体素质,主要是指管理者做好管理工作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身体条件。现代管理是繁忙和复杂的社会活动。管理者每天要分析研究大量的信息,处理众多的公务问题,不仅要在组织内运筹帷幄,还要走出去进行调查研究,深入实际。因此,必然要求管理者有健康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
(2)管理者集体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集体是以一定结构形式存在的。探讨集体的素质问题,就是研究结构的组合方式问题。概括起来,管理者集体素质结构的组合方式(或称亚结构)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解释。
①年龄结构。年龄结构是指管理者集体成员的年龄构成状况。年龄结构是智力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的亚结构。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力与年龄之间有一定的定量关系:人的知觉能力,最佳年龄区在10~17岁;记忆能力和动作反应速度,最佳年龄区在18~29岁;比较判断能力,最佳年龄区在30~49岁。理解能力也是随年龄俱增的。年龄结构是否合理,对管理者集体素质有很大影响。一个合理的理想的管理者集体应有老中青各占适当比例的三个年龄的梯次的管理者构成。其组合比例,大体上保持中年占50%~60%,老年和青年各占20%~30%较为宜。这种老中青梯形年龄结构的长处在于:其一,不同年龄的人具备各自年龄的优势,老年人有丰富的阅历和深邃的洞察力,他们思考周密,处事稳健,可以起到老马识途和指引方向的作用;中年人年富力强,锐意求新,有开拓精神,捕获新知识快,创作活力大,可以作为集体的中流砥柱,发挥核心和中间的作用;青年人思想敏锐,行为敏捷,竞争心强,敢作敢为,可以担任从事攻坚工作的突击队。这样老中青结合,就能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特长,实现管理者集体的最优效能。其二,由老中青三个年龄梯次构成的管理者集体保证了管理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管理者集体年龄结构上,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由老中青构成的管理者集体不等于简单地让老中青各占1/3,而应根据不同的系统和同一系统不同层次区别对待,层次高的年龄可以稍大些,层次低的应相应年轻一些。第二,要科学地认识不同年龄区段的管理者在管理者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因为人的个体是有差异的,有人年逾古稀,仍然思维敏捷,而且精力充沛,而有的人未老先衰。如果按年龄搞“一刀切”,把某种年龄段作为唯一标准,就不可能构成最佳年龄结构。
②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是指管理者集体的知识构成状况。现代管理者个体既要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还要强调各类人才的合理搭配。因为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分化,专业门类不断增多,绝大多数人只能是专才,而不能是全才。只有将各种专才很好地组合构成整体的“全才”或“通才”,方能胜任综合而复杂的现代管理工作。因此,组成管理者集体应将不同专才有机地组合,以形成既有较宽的知识面又有精深的专门知识的立体知识结构。
在组成管理者集体知识结构上,首先,要注意管理者集体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既要有社会科学的人才,也要有自然科学的人才;既要有修养较高的理论家,也要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实践家。管理者集体层次越高,其知识结构应该越完备。其次,要正确处理文凭和水平的关系,不能一讲知识化就是文凭化,一讲专业化就是专家化。
③智能结构。智能是指人们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智能类型的管理成员之间的协调配合是重要的。人的智能不仅在水平上有高低之分,而且在类型上也有区别,因此,在组建管理者集体智能结构上,既要考虑管理成员之间智能水平的合理搭配,更要注重智能类型的搭配。在这种管理者集体结构中既要有远见卓识,又要有善于谋划的智囊人物;既要有创造能力的思想家,又要有组织能力的组织家;既要有埋头苦干的实干家,又要有善于交际,并且协调沟通能力强的公共关系专家等。假如“清一色”“一刀切”,纵然人才荟萃,其整体功能仍是单一的,难以满足复杂多变的管理工作的需要。
④性格气质结构。在一个合理的管理者集体中,管理者成员的性格和气质应当是协调互助的。心理学家把气质划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急躁型)的人,精力充沛,情感强烈而易爆发,行动迅速,性急;多血质(活泼型)的人,情感变化快而不持久,动作敏捷而有可塑性;黏液质(胶滞型)的人,沉着、冷静,并且情感反应慢而持久,动作迟缓而不灵活;抑郁质(抑制型)的人,敏感多疑,情感丰富细腻而不外露,反应速度慢,具有刻板性。人们的性格也有各式各样,比如有的性格外向,爱好相互协同,交际很广;有的性格内向,喜欢独自思考,不大合群;有的性格急躁,工作大胆泼辣,粗心;有的性格温和,办事谨慎拘泥,细心。一个人的气质和性格往往有好的一面,又具有不好的一面。作为一个合理的管理者集体的性格气质结构,管理成员间的性格应当相容;他们的气质应当协调配合,互相补充。在共同工作中,管理成员能够各展所长,彼此取长补短,从而使管理者集体更加高效能。同一气质类型的成员组成的管理者集体常常不是好的气质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