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先生饰演玛格丽特的演出照
在巴黎,一位只活到23岁的风尘女子玛丽,因与十九世纪法兰西作家小仲马有一段罗曼蒂克的情史而享有墓碑镶刻白茶花花环的身后美名。
当然,这是小说《茶花女》获得盛誉之后。小仲马从玛丽的苦难遭际中产生了灵感,以纯洁高贵的白茶花为意象,用一场凄美的爱情悲剧痛斥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与当时社会的残酷与黑暗。
以玛格丽特为主人公的小说《茶花女》是一个有着独特魅力的艺术生命,自1848年面世以来,便风靡世界。除了小仲马亲自撰写了话剧剧本,歌剧、舞剧相继以此为题材,产生了数不清的不同剧名的演出版本。在欧洲,就像中国人熟稔林黛玉,玛格丽特的名字几乎人所共知。但自从茶花女的命运打动了意大利音乐巨匠威尔弟,女主角的名字则叫作薇奥丽塔,无论艺术家根据需要对剧名、角色名称甚至剧情做何改动,以白茶花为意象的象征意味则始终被改编者们坚守着,直到二十一世纪初,俄罗斯芭蕾舞剧的编导,仍以茶花女作为舞剧的名称。
二十世纪初,开创中国话剧艺术的一代宗师李叔同,曾在他创办的春柳社(早期实践者将话剧称为文明戏)“把腰束小,把发拖长”,粉墨登场扮演了楚楚动人的玛格丽特。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对西洋歌剧的引介与实践,中央歌剧院女高音歌唱家张权有幸于1956年以薇奥丽塔的形象活跃于首都舞台,连演100余场的纪录在今天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观众的热情不仅给艺术家们以巨大鼓舞,也形成了生机勃勃的演出市场。张权那一代人的努力,奠定了中国国家歌剧院与世界经典艺术的对话基础。
曾创作了《弄臣》、《游吟诗人》、《阿伊达》、《奥赛罗》的威尔弟,是让茶花女这个艺术生命走上不朽的最大功臣。喜欢音乐会的中国观众,每当听到《饮酒歌》的旋律便会兴奋起来,这首屡屡出现在音乐会节目单上的男女声重唱歌曲,是威尔弟创作的经典歌剧《茶花女》流传最广的精彩段落之一。(www.xing528.com)
今天我们即将欣赏的芭蕾舞剧《茶花女》,由莉莉亚·萨比托娃编创,与许多前辈不同,她完全采用了威尔弟的歌剧音乐。如果不是出于非艺术原因而仅仅是想用观众耳熟能详的旋律来阐述一个特定的故事,那么,我们在了解足尖上的茶花女的同时,还可以感受意大利歌剧的华丽、动人和倾听歌唱家美妙的歌喉。
芭蕾是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高雅艺术,由宫廷舞蹈衍化而成,具有西方剧场艺术的典型特征。1581年在巴黎近郊的枫丹白露上演的舞剧《皇后的喜剧芭蕾》,标志着世界上第一部芭蕾舞剧的诞生。法国人堪称浪漫芭蕾的始作俑者,芭蕾就是法语的音译。进入十九世纪末,《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等俄罗斯芭蕾舞剧的诞生,则代表了古典芭蕾的全盛时期。
究竟莫斯科国立芭蕾舞剧院排演的舞剧《茶花女》在世界舞台居于何等地位,目前我们尚无从考证,但可以提示大家的是,内行将以“开、绷、直、立”四大美学原则来评判演员的技巧水平,外行则无须拘泥于芭蕾的形式,只要能从这种难度很高的足尖艺术上感受到美,并被舞台所呈现出来的故事所感动,就可以称为看懂了芭蕾舞剧。
必须赘述的是,《茶花女》是小仲马的原著,而非创作了《三个火枪手》、《基度山恩仇记》等名著的大仲马的作品。大仲马生前曾说过,他最好的作品是为世界创造了一个小仲马,那么,在文学成就上超越了父亲的小仲马所塑造的茶花女,是不是他的所有作品中人物形象之最?
1844年的那一天,年轻、贫穷的小仲马在巴黎布尔斯广场与乡村姑娘普莱西·阿尔芳娜相遇,其实,那时的阿尔芳娜已改名为玛丽了。玛丽生前,并不喜欢白茶花,经天才的文学家、艺术家的虚构、提升,“一朵鲜活的白茶花”在舞台上展现了永恒的生命之美。让我们怀着对小仲马、威尔弟深深的崇敬,期待着俄罗斯芭蕾舞剧《茶花女》的圆满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