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开演前后:我所亲历的演出活动》

《开演前后:我所亲历的演出活动》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舞剧《红色娘子军》,四十年前被捧作“革命样板戏”,三十年后,改称“红色经典”。褪掉“革命”与“样板”的光环,2000年,“八大样板戏”以“红色经典”之名重返北京舞台。“中芭”此次大连、沈阳之行,共演四场,票房收入预计数百万。舞剧《红色娘子军》诞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风靡于“文革”期间,编导与演员受制于当时的水平,作品有着那个时代的胎记,这是无法否认的。今日的观众,艺术品位、审美情趣与4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

《开演前后:我所亲历的演出活动》

舞剧《红色娘子军》,四十年前被捧作“革命样板戏”,三十年后,改称“红色经典”。十年浩劫,八亿人看八台戏,“样板戏”电影人人必看,“免费”、“强制”、“阶级教育”是那时的关键词。今天,进剧院看《红》剧,则是价格不菲的高档享受了。

其实,《红》剧的诞生与江青无关。

1963年11月,周恩来总理芭蕾舞团作了“你们要搞革命题材剧目”的指示,几经讨论,编导以梁信编剧、谢晋导演的电影《红色娘子军》为素材,当时,由祝希娟主演的这部电影正红遍全国。1964年同名舞剧在北京首演。芭蕾与革命联姻,女兵踮脚扛枪,一时间,没有“托举”的芭蕾轰动海内外。

江青插手《红》剧则是后来的事。

1976年10月6日,“四人帮”倒台,“样板戏”成为多数中国人苦难和痛苦的记忆符号,一夜之间退出舞台。

……

1986年,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今日痛饮庆功酒》亮相央视春晚;

1995年,上海京剧院在北京、广州等地巡演“样板戏”;

1996年,中央芭蕾舞团复排、公演舞剧《红色娘子军》。

褪掉“革命”与“样板”的光环,2000年,“八大样板戏”以“红色经典”之名重返北京舞台。(www.xing528.com)

“一石激起千层浪”(请原谅,这里借用了样板戏《海港》中的唱词),反对者、拥护者各执一词,展开了唇枪舌剑。但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没有谁能将它关上,商业力量加盟的“红色经典”,一时成为“消费时尚”。

“中芭”此次大连、沈阳之行,共演四场,票房收入预计数百万。

媒体宣传,力度可谓不小,历史的、现实的、国内的、国际的,铺天盖地,《红色娘子军》成为市民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

热议的话题,冷寂的票房,让人大跌眼镜。若不是“中芭”新任团长冯英出手相助,开演前找到一团购的主儿,低价将票收去,期望一路飘红的娘子军,只能黯然收兵。

问题出在哪儿?是票价太贵,是演出太密集,还是逆反心理?都是,又都不是。百思不得其解。一位观众的话,引起我的深思:“40年不变样”,再好也没意思。

舞剧《红色娘子军》诞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风靡于“文革”期间,编导与演员受制于当时的水平,作品有着那个时代的胎记,这是无法否认的。难怪,看到某处当初认为很革命的程式化表演时,观众席会发出与台上剧情不合时宜的笑声,过多的摔胳膊捏拳头的哑剧,数十年机械的重复动作,难免叫人产生审美疲劳。今日的观众,艺术品位、审美情趣与4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在于它不断地提高、不停地锤炼,几乎没有一部作品,是原封不动保留下来的。就说舞剧《天鹅湖》吧,一百年来产生了多少版本,背景可以是古代童话,也可以放在现实之中;既可以是“开、绷、直、立”的古典芭蕾,也可以是颠覆传统的现代舞。百年不变的唯有老柴的音乐和善恶的主题。与时俱进的演绎,让人充满期待,并催生了强烈的购票热情。

令人欣慰的是,“喜儿”的首演者——著名艺术家王昆日前表示:新版歌剧《白毛女》将适应二十一世纪道德审美,黄世仁是否枪决,将重新考虑。

我想,改写的不光是剧本,还有我们的思维和审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