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失败,奥地利恢复了专制统治。1860年,奥地利发生严重经济危机,1866年,普奥战争中奥地利战败。此时的奥地利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十九世纪下半叶,以施特劳斯家族为代表的奥地利轻音乐的兴起,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文化意识上摆脱封建桎梏的强烈愿望,以及市民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这些作品秉承了维也纳的音乐传统,与欧洲民族民间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然,这些作品远离残酷社会现实,是当时生产关系带来的艺术日趋商品化的一种反映。
施特劳斯家族是十九世纪奥地利声名显赫的音乐世家,但我们现在一般是指老约翰·施特劳斯(1804~1849)和他的三个儿子——小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约瑟夫·施特劳斯(1827~1870)和爱德华·施特劳斯(1835~1916),其中因父子两人同名,后人常冠以“老”、“小”二字以示区别。
圆舞曲又称华尔兹,起源于奥地利民间舞蹈。传统的圆舞曲比较慢,一小节内三拍时值大多是均等的,而维也纳圆舞曲速度多为小快板,第二拍和第三拍经常拖长一点儿,在结构上也比一般圆舞曲复杂,由序奏、三至五首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乐曲表达的内容也较深刻。老约翰·施特劳斯与作曲家兰纳共同奠定了“维也纳圆舞曲”的基础,使传统圆舞曲在曲式结构、配器手法、旋律特征、标题形象和表现风格上得到脱胎换骨的改造。人们尊他为“圆舞曲之父”。小约翰·施特劳斯一生创作了168首圆舞曲,其中《蓝色多瑙河》风靡世界,被世人誉为“圆舞曲之王”。
多瑙河——欧洲第二大河,源于德国南部,全长2850公里,向东流经奥地利等七国,在罗马尼亚注入黑海。
注:匈牙利邮票图案,中心是流经布达佩斯的蓝色多瑙河
《蓝色多瑙河》作于1867年,是作曲家应约之作。当时维也纳正笼罩着普奥战争惨败后的沉闷情绪。原作为男声合唱,全名为《在美丽的蓝色多瑙河畔》。(www.xing528.com)
1939年,时逢奥地利被德国吞并,占领者不许人民演唱自己的国歌,12月31日的音乐会上,悲痛的歌者和听众将《蓝色多瑙河》作为第二国歌,抒发压抑在心头的亡国之痛,歌声迸发出巨大的民族凝聚力。
乐曲按照维也纳圆舞曲传统,由序奏、五首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
序曲由圆号奏出分解和弦式的主题,仿佛晨曦初露,薄雾缭绕,沉睡的多瑙河从梦中醒来了,开始了新的一天。
五首小圆舞曲,轻盈、典雅,性格各异,有的如起伏的浪涌,有的似村民的舞蹈,弥漫着春天的气息。
历久弥坚,《蓝色多瑙河》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各国人民的生活联系得如此紧密。
科幻影片《2001太空漫游》中,有这样一组镜头:空中小姐在失重状态下的行走,与宇宙站自转的画面重叠的一刹那,《蓝色多瑙河》骤然响起,清新的旋律,曼妙的舞步,寄托着人类对飞往宇宙的憧憬和对地球的美好祝愿。
电影《泰坦尼克号》中,船,正在下沉,甲板上一片混乱,忠于职守的八名乐手演奏着《蓝色多瑙河》,希冀给绝望中的人们带来一丝温暖。
《蓝色多瑙河》作为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必奏曲目,每当圆号在弦乐震音衬托下响起时,听众都会报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盛情之下,指挥不得不转过身来向听众致意,问候新年。相沿成习,已成惯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