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音乐会在我国方兴未艾。人们从翘望荧屏观看赵忠祥在金色大厅的现场解说,到亲耳聆听世界著名管弦乐团的现场演奏,不过10余年。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给都市生活带来的格局变化,在某种意义上新年音乐会已成为衡量城市文明程度和个人社交层面的象征。换句话说,新年音乐会优雅的品位、强烈的仪式感,不仅在我国很多地区渐成时尚,也让富而思雅的人群,寻找到时尚、体面的节日文化符号。
新年音乐会起源于世界音乐之都——奥地利维也纳。维也纳爱乐乐团在金色大厅举办的新年音乐会,经过几十年的传承衍变,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一个泛文化盛大的音乐节日。据奥地利电台1984年统计,全世界约有4亿人通过电视和广播在同一时刻欣赏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自1990年中国大陆正式转播后,欣赏的人数就大大地提升了。对于普通中国音乐爱好者来说,从电视上看到祖宾·梅塔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指挥新年音乐会的几率,远远大于他在北京太庙指挥张艺谋导演的意大利歌剧《图兰朵》,因为前者虽然票价也十分昂贵,但它的经典形式和庆祝情绪,以绝对的优势超越商业概念而备受媒体青睐。不分种族、国别,在同一个旋律中一起走进历史新的一页,这是新年音乐会在资讯发达的今天深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关于新年音乐会正式诞生的日期一直存在几种说法。
1925年,为纪念圆舞曲大王约翰·施特劳斯诞生100周年,维也纳爱乐乐团举行了多场施特劳斯作品音乐会,有人把它看作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前身。
其后,奥地利音乐家在1929年8月、1939年12月31日,都曾举行过施特劳斯音乐会,尤其是1939年岁尾的演出,时逢奥地利被德国吞并,占领者不许奥地利人民演唱自己的国歌,悲痛中的歌者和观众便将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作为第二国歌来抒发心中的亡国之痛。这场音乐会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其崇高意义被看作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诞生的历史价值之所在。
现在,人们则把1941年1月1日举办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算为第一届,由此算来,已正式举办61届了。必须指出的是,除了1945年因战乱停演,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从未间断过,这也是音乐之都在世界演出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www.xing528.com)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大都以演奏施特劳斯家族作品为基本曲目,圆舞曲、波尔卡和《拉德茨基进行曲》几乎每场必奏。这些乐曲多半是古典音乐中的通俗小品或气氛热烈的标题音乐,每每让听众击掌迎合,尽兴而归。
近年来,我国有交响乐团建制的大城市,不仅在所在城市举办新年音乐会,还分别受邀到国内其他城市作专场演出。在保持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总体风格的基础上,我国的乐团也采取增添观众耳熟能详的中国经典曲目、邀请海内外著名指挥的做法,使新年音乐会更加亲近观众,更好地承载起文化开放的使命。
在文化交流热潮中,我国中央民族乐团两次登上世界音乐殿堂——维也纳金色大厅,这也使新年音乐会的发源地,成为东西方文化互相渗透、世界人民共享和平的一个标志性舞台。
二十一世纪初始,地球上不断传出的炮击声和爆炸声扰乱着人类的安详,我们能在自己的家园衣着光鲜地走进新年音乐会,倾听唤起人们无限愉悦的音乐,那是怎样的一种福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