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音乐家要携《四季》而来,这些天,音乐爱好者们的谈资中又多了几个关键词——“爱尔兰室内乐团”、“协奏曲”、“维瓦尔弟”,人们被“高贵得犹如音乐黑丝绒”般的仙乐诱惑着、兴奋着。但在不经意间,我发现“维瓦尔弟”常被易名为“威尔弟”。其实,此“尔弟”非彼“尔弟”也。意大利的大音乐家中,姓氏尾音为“di”者有三位,他们是中国人熟知的威尔弟和不那么熟悉的维瓦尔弟,还有一位是不该被遗忘的蒙特威尔弟。
先说威尔弟。这位因谱写歌剧《茶花女》、《阿依达》、《游吟诗人》而不朽的意大利歌剧巨匠,1901年逝世时,举国哀悼,他的作品至今仍感人至深,盛演不衰。
再说蒙特威尔弟——意大利歌剧的奠基人。他活跃于文艺复兴时期,1608年,名作《奥菲欧》上演,标志着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歌剧的诞生,其历史影响可与同时代的英国诗人、大剧作家莎士比亚相提并论,威尼斯的第一座歌剧院就是为上演蒙特威尔弟的歌剧专门修建的。
意大利歌剧奠基人
蒙特威尔弟
意大利歌剧大师
威尔弟
极易被人们讹传为威尔弟的维瓦尔弟(一译威瓦尔弟),则是风靡世界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的作者,他因长了一头蓬松的红发,少年时曾削发为僧,被人谑称“红毛神父”。(www.xing528.com)
维瓦尔弟是巴洛克时期杰出的作曲家、小提琴家,是他确立了协奏曲快、慢、快的基本形式。被后人尊称为“协奏曲之父”的他还发明了新的小提琴演奏技法,成为意大利小提琴音乐的先驱。1713年的威尼斯导游手册上赫然印着“最佳小提琴演奏者是吉安-巴弟斯塔·维瓦尔弟和他当教士的儿子”。维瓦尔弟和他的父亲是故乡招徕旅游者的招牌。
说到《四季》,我们不能不想到海顿和柴可夫斯基,他们也有与维瓦尔弟的杰作题材相同、曲名相同、但体裁不同的传世之作。
“交响曲之父”海顿的《四季》,是一部规模宏大的清唱剧,柴可夫斯基的《四季》,则是一部极具俄罗斯风情的钢琴套曲,是作曲家1876年应彼德堡《小说家》杂志之约而创作的。其中《船歌》、《雪橇》最为著名。海顿的清唱剧似乎离我们太为遥远,但柴可夫斯基——这位把俄国音调融入欧洲高度发展的音乐技巧之中的巨人,他那高贵、深沉、略带忧郁的旋律,已飞入中国寻常百姓家,跃动在现代人的音乐生活中。
此次,由爱尔兰音乐家带来的维瓦尔弟的《四季》,与柴可夫斯基的同名作品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与文学的紧密结合,这不单是指两者都配发了反应季节性事物的诗歌,更重要的是作品所流露出来的抒情诗般的旋律和文学色彩。所不同的是,柴可夫斯基描写的是欧亚大陆的壁炉、狩猎,而维瓦尔弟描写的则是地中海另一个民族的春耕、秋收和农夫心境。
虽然维瓦尔弟的《四季》通过媒介和音像制品传播让众多音乐爱好者熟稔了其中的旋律,但现场聆听爱尔兰音乐家的演奏,总令人有一种别样的期待。在踢踏舞、恩雅的歌声之外,能够近距离地感受爱尔兰表演艺术,这还是我们这座城市和音乐爱好者的第一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