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计算机实验工程图形学.下册:CAD图解空间任意力系

计算机实验工程图形学.下册:CAD图解空间任意力系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力的平移可使空间任意力系由汇交力系和力偶系两部分组成。下面同样以一实例对图解空间任意力系展开讨论。具体为M1=F1×77.26mm/1000=54.028N·mM2=F2×17.68mm/1000=17.68N·mM3=F3×136.6mm/1000=163.92N·m图8-21 汇交力系图解图8-22 力偶系图解例8-7 如图8-23所示,在点A和B受到支承的矩形板,同时用一根绳索CD拉着。试图解使绳索内张力最小的点G的位置及对应张力的最小值。2)将A、D连线作为一条轴线,以便图解重力W、拉力T对此轴线的矩。

计算机实验工程图形学.下册:CAD图解空间任意力系

通过力的平移可使空间任意力系由汇交力系和力偶系两部分组成。因此,其图解过程包含图解汇交力系和图解力偶系两个部分。下面同样以一实例对图解空间任意力系展开讨论。

例8-6 如图8-19所示,三根绳索缚于支座的BCD点上。将绳索的力用点A的等效力偶系代替。

978-7-111-46865-3-Chapter08-41.jpg

图8-19 支座受力直观图

978-7-111-46865-3-Chapter08-42.jpg

图8-20 支座受力投影图

1.图示

如图8-20所示,根据支座受力的直观图上的尺寸绘制出ABCD四个点的投影,并以1∶10的比例画出过BCD三个点的绳索拉力F1F2F3的投影。其中,F2处于水平位置,其水平投影反映该力的实际大小,F3处于正平位置,其正面投影反映该力的实际大小,而F1处于一般位置,因此用构造直角三角形求实长的方法先求出BE线实长,将F1度量到实长线上,再确定F1的投影。

2.图解

(1)汇交力系部分的图解步骤 如图8-21所示。

1)将F1F2F3三个力的起始点BCD平移到A点,三个力也随之一起平移,应用Au- toCAD的捕捉功能可以精确地实现这一平移。

2)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将F2F3合成为F23,再将F23F1合成为F

3)用尺寸标注功能,设定好精度要求,标注出F的大小,根据作图比例可知合力大小为174.16N×10=1741.6N。

(2)力偶系部分的图解步骤 如图8-22所示。

1)求A点到F1F2F3各力作用线的距离。其中,F2的作用线为水平线,在水平投影面上过a作f2的垂线即可得到A点到F2之间的距离,图中用对齐方式直接标注出尺寸17.68mm,省略了作垂线的过程。同理,F3的作用线为正平线,在正投影面上过a′作f3的垂线即可得到A点到F3之间的距离,图中用对齐方式直接标注出尺寸136.6mm,也省略了作垂线的过程。而F1的作用线是一般位置直线,图中用旋转法将其旋转成正平线,A点也随之旋转,然后在正投影面上标出尺寸77.26mm,即为A点到F1作用线的距离。

2)求各附加力偶的大小。将各力的大小乘以其平移到A点的距离即可得到各附加力偶的力矩大小。具体为

M1=F1×77.26mm/1000=54.028N·m

M2=F2×17.68mm/1000=17.68N·m

M3=F3×136.6mm/1000=163.92N·m

978-7-111-46865-3-Chapter08-43.jpg

图8-21 汇交力系图解

978-7-111-46865-3-Chapter08-44.jpg

图8-22 力偶系图解

例8-7 如图8-23所示,在点AB受到支承的矩形板,同时用一根绳索CD拉着。已知绳索的张力为200N,确定绳索作用于C的力对点A的力矩。

要求绳索作用于C的力对点A的力矩,关键是要求出A点到力作用线的距离L,有了距离L,只需将力乘以距离就可以得到力矩。因此图解的步骤如下:

1)如图8-24所示,根据图中所注尺寸确定ABCD四个点的投影,以及CD线的投影(画图比例为1∶10)。

2)用换面法将力作用线CD变换为铅垂线,A点也随之一起变换。

3)在新投影面上标注A点到CA线的距离为20.6397mm。

4)计算已知力与距离的乘积得到力矩为

M=(20.6397×10×200/1000)N·m=41.2794N·m

978-7-111-46865-3-Chapter08-45.jpg

图8-23 例8-7的图形条件

978-7-111-46865-3-Chapter08-46.jpg

图8-24 力矩的图解

例8-8 如图8-25所示,一个半径r=240mm、质量为30kg的均质管道顶盖,通过绳索CD保持水平位置。假设位于点B的支承不提供任何径向推力,计算绳索的张力和点A、点B的约束力。

画出受力投影图,如图8-26a所示。依次图解绳索的张力,以及A点、B点的约束力。

(1)图解绳索张力 因为AB两点的约束力所在的AB杆为侧垂线,其侧面投影积聚为一个点a″(b″),所以AB两点的约束力的侧面投影也过a″b)″,将各力的侧面投影当作一个平面任意力系,各力的投影对a″b)″取矩,其中t″对a″b)″的矩的力臂长可在图8-26b中直接量取,f″对a″b)″的矩的力臂长为已知,而其余力的侧面投影均过a″b)″,不产生矩,因此有240×f″=214.66×t″,f″=30×9.81N=294N,由此解出t″=328.71N。在侧投影面上利用直角三角形法求出绳索张力T的实长,再从t″的端点引线与所作三角形的另一直角边的平行线,该线与实长线相交,即可量取T的实际大小为T=343N,如图8-26b所示。

978-7-111-46865-3-Chapter08-47.jpg

图8-25 例8-8的图形条件

(2)图解AB两点的约束力 画出正面投影图,如图8-26c所示,将各力的正面投影当作一个平面任意力系,各力的投影对a′取矩,其中t′对a′的矩的力臂长可在图8-26c中直接量取,f′、bz′对a′的矩的力臂长为已知,而其余力的正面投影均过a′,不产生矩,因此有t′×199.8-f′×240+b′×480=0,由此解出bz=73.5N。由图8-26c可知ax=98N,az=f′-bz-146.81N=73.5N。

画出水平投影图,如图8-26d所示,将各力的水平投影当作一个平面任意力系,各力的投影对a取矩,其中ta的矩的力臂长可在图8-26d中直接量取,t的长由直角三角形法求出,为已知,因此有t×379.47-by×480=0,由此解出by=245N。由图8-26b可知ay+by=294N,由此可得ay=294N-by=49N。根据所求得的AB各点处的约束力的分量可求出该两点处的约束力的大小和方向,如图8-26e所示,有NA=131.94N,NB=255.79N。

978-7-111-46865-3-Chapter08-48.jpg

图8-26 例8-8图解

例8-9 弯成图8-27所示形状的一段刚性管子ABCD,在转角C处悬挂质量为200kg的载荷。管子由点A和点D处的球形铰链支承,球形铰链分别紧固在地板和垂直墙面上,管子还用连接管子BC中点E和墙上一点G的绳索拉着。试图解使绳索内张力最小的点G的位置及对应张力的最小值。

1)根据图8-27所示的尺寸,画出ABBCCD各杆及E点和重力W的投影图,如图8-28a所示,画图比例为1∶10。

2)将AD连线作为一条轴线,以便图解重力W、拉力T对此轴线的矩。而AD两点的约束力因过此轴而不产生对此轴的矩。

3)二次投影变换AD轴线变换为投影面的垂直线(铅垂线)重力W和点E也随之变换,并在图中标注出重力W的投影长为w2=146.24N,E点的投影e2AD线积聚性投影a2d2e2之间的距离200mm及a2d2w2(重力W的投影)的距离178.89mm,如图8-28b所示。

4)在H2投影面上应有关系t2×200mm=146.24N×178.89mm,由此求出978-7-111-46865-3-Chapter08-49.jpg根据作图比例1∶10,可得T=130.8N×10=1308N。其方向如图8-28c所示。

978-7-111-46865-3-Chapter08-50.jpg

图8-27 例8-9图

978-7-111-46865-3-Chapter08-51.jpg

图8-28 图解过程(注:为使图形简捷起见,图中未标注的投影轴的符号参见图8-28b)

978-7-111-46865-3-Chapter08-52.jpg

图8-28 图解过程(注:为使图形简捷起见,图中未标注的投影轴的符号参见图8-28b)(续)

5)图解G点位置。因G点在V面上,在H2投影面上,延长e2t2x2轴交于f2点,由f2点求出F点在V1面上的投影f1′,f1′应为过f2点垂直于x2轴的投影联系线与过e1′点的x2轴平行线的交点(在V1/H2体系中,因为在H2投影面上e2f2e2a2,根据直角投影定理,应有e1′f1′//x2轴),由f1′引线垂直于x1轴得到f1、(f),将fe两点用直线相连并延长与x轴交于g,由gV1面上求得g1′,根据V面与V1z坐标相等的关系可求出g′。由此可量取G点的xyz坐标为x=0,y=0,z=5m。

上面所选用的实例具有代表性,用AutoCAD作为工具,作图精确性好,直接将力的大小标注在图上比较直观显见。另外,图解过程也有助于图解训练和实现画法几何的应用价值。为了充分体现图解法的优越性,下面列出例8-5~例8-9的矢量法求解过程,以便更加理解基于Auto-CAD的图解工程静力学问题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实用方法。

例8-5的矢量法求解过程如下:

图8-29所示为例8-5中所描述的箱子的受力图,以A点为研究对象,有四个力的作用,其中有三个力的大小未知,引入单位矢量ijk,将每个力分解为三个分量。

对于重力

G=-mgj=-1597.4j

对于力TADTABTAC,首先要确定矢量978-7-111-46865-3-Chapter08-53.jpg978-7-111-46865-3-Chapter08-54.jpgA978-7-111-46865-3-Chapter08-55.jpg的大小和分量。

λAD表示沿AD方向的单位矢量,有

978-7-111-46865-3-Chapter08-56.jpg

978-7-111-46865-3-Chapter08-57.jpg

图8-29 受力图

用同样方法得到

TAB=TABλAB=-0.48TABi+0.8TABj-0.36TABk(www.xing528.com)

TAC=TACλAC=0.8824TACj+0.4706TACk

平衡条件:由A点平衡,得

F=0,TAB+TAD+TAC+G=0

将上式代入并按ijk合并同类项

Fx=0,-0.48TAB+0.5195TAD=0

Fy=0,0.8TAB+0.7792TAD+0.8824TAC-1597.4=0

Fz=0,-0.36TAB+(-0.3506TAD)+0.4706TAC=0

解方程得:TAD=526.672N,TAB=569.991N,TAC=828.482N。

例8-6的矢量法求解过程如下:

首先,计算从点A到各力作用点的相对位置矢量,并将各力分解为直角坐标分量。显然FB=(700N)λAB,其中978-7-111-46865-3-Chapter08-58.jpg,采用m和N为单位有

978-7-111-46865-3-Chapter08-59.jpg

A的等效力系包括力R=∑F和力偶MAR=∑(r×F)。通过将力Rxyz方向的分量相加,得

978-7-111-46865-3-Chapter08-60.jpg

力偶矩表示形式为978-7-111-46865-3-Chapter08-61.jpg,力偶矩大小为∑978-7-111-46865-3-Chapter08-62.jpg·m=54.03N·m

978-7-111-46865-3-Chapter08-63.jpg

例8-7的矢量法求解过程如下:

作用于点C的力F对点A的矩MA可以通过以下矢量积获得。计算参考图如图8-30所示。

978-7-111-46865-3-Chapter08-64.jpg

图8-30 例8-7图计算参考图

MA=rC/A×F (1)

其中,rC/A是从点A到点C的矢量,有

978-7-111-46865-3-Chapter08-65.jpg

F为沿CD方向作用的200N的力,引入单位矢量978-7-111-46865-3-Chapter08-66.jpg,可以写为

978-7-111-46865-3-Chapter08-67.jpg

将矢量978-7-111-46865-3-Chapter08-68.jpg分解为直角坐标分量的形式,有

978-7-111-46865-3-Chapter08-69.jpg

代入式(3),有

978-7-111-46865-3-Chapter08-70.jpg

将式(2)和式(4)中的rC/AF代入式(1)有

978-7-111-46865-3-Chapter08-71.jpg

例8-8的矢量法求解过程如下:

坐标轴的受力图如图8-26所示。作用在隔离体上的力为顶盖的重力。即

W=-mgj=-(30kg)×(9.81m/s2j=-(294N)j

约束力包括6个未知量,即绳索作用力T的大小、铰接点A处约束力的3个力的分量和铰接点B处的两个力的分量。作用力T表示为直角坐标分量(图8-31),有

978-7-111-46865-3-Chapter08-72.jpg

978-7-111-46865-3-Chapter08-73.jpg

图8-31 例8-8隔离体图

作用在管子顶盖的力等效为零力系,即

978-7-111-46865-3-Chapter08-74.jpg

令式(2)中的单位矢量的系数为零,可以写出3个标量方程,从而可以求出

978-7-111-46865-3-Chapter08-75.jpg

令式(1)中的单位矢量系数为零,可以得到另外3个标量方程。将TAxAy代入这3个方程,有

978-7-111-46865-3-Chapter08-76.jpg

因此点A和点B的约束力为

978-7-111-46865-3-Chapter08-77.jpg

例8-9的矢量求解过程如下:

如图8-32所示,管子的受力图包括载荷W=-(1962N)j,以及点A、点D的约束力和绳索拉力T。为了在计算中排除点A和点D的约束力,对AD求力矩之和。用λ表示沿AD的单位矢量,有

978-7-111-46865-3-Chapter08-78.jpg

图8-32 受力图

978-7-111-46865-3-Chapter08-79.jpg

式(1)中的第2项可以进行如下计算

978-7-111-46865-3-Chapter08-80.jpg

将获得的值代入式(1),有

978-7-111-46865-3-Chapter08-81.jpg

张力的最小值:利用混合积的交换性,将式(2)重写为

978-7-111-46865-3-Chapter08-82.jpg

由式(3)可见,T在矢量978-7-111-46865-3-Chapter08-83.jpg上的投影为常值。当T平行于

978-7-111-46865-3-Chapter08-84.jpg

时,T值最小。由于对应单位矢量是978-7-111-46865-3-Chapter08-85.jpg,故有

978-7-111-46865-3-Chapter08-86.jpg

T978-7-111-46865-3-Chapter08-87.jpg代入式(3),并计算标量积,可以得到2T=-2616N,因此T=-1308N。将此值代入方程(4),有

978-7-111-46865-3-Chapter08-88.jpg

G的位置:由于矢量978-7-111-46865-3-Chapter08-89.jpgTmin方向相同,它们的分量必然成比例。将点G的坐标用xy和0表示,有

978-7-111-46865-3-Chapter08-90.jpg

x=0,y=5m,z=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