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民
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子思与《中庸》的关系:(1)孔子与子思——关于子思其人、其学与其事;(2)子思与孟子——关于思孟学派;(3)子思的著述与《中庸》。
在讲“子思与《中庸》”这个题目之前,先做一个总体的说明。
1.子思与《中庸》的研究,是中国儒学史上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一个重点。
之所以说子思与《中庸》的研究是一个重点,有以下三点原因:
其一,子思其人重要。子思是孔子的嫡孙,是所知道的历史人物当中与孔子血缘最近,对孔子的学说贡献最大的家族第一人。子思是一个大学者,又是孔子的孙子,在研究孔子、研究儒学这方面,是一个应该注重研究的非常重要的人物。
其二,子思的研究在整个先秦儒学研究当中是重点之一。按照宋代儒学家韩愈的道统说,认为中国文化的传承由尧传至舜,舜传至汤,汤传至文武、周公,文武、周公转至孔子,孔子传至孟子,孟子死了以后,道统中断。宋代一些儒学大师认为,中国的文化有一个传递的谱系。在这个谱系当中,由孔子到孟子,这一段是最重要的历史阶段。而孔子到孟子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一百多年当中,儒学的发展,孔子思想的传承、发展和弘扬是什么状况?这是儒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期间,虽然孔子号称三千弟子,有七十二达人,而且在这期间所谓儒分为八,儒学已经分成了好多个流派,但这个时间,却是儒学发展的一个低潮。《史记·儒林列传》当中提到:“天下并争于战国,儒学既绌也。”各个国家都忙于打仗,孔子创始的儒学,就被扔在一边,没有人再去宣传和弘扬了。《文心雕龙·时序》提及:“春秋以后,角战英雄,六经泥蟠,百家飙骇。”当时主要靠战争来决定胜负。孔子编订的六经,儒家的经典著作就像是泥鳅在污泥中被贬低,而甚嚣尘上的却是那些其他各家学派。这说明从孔子到孟子,这一百来年,儒学发展实际上经历了一个低潮。虽然到了孟子高举起了儒学的大旗,来大力弘扬孔子的学说。儒学又兴盛起来,但孔子到孟子这一百年之间的传承、发展,却是不寻常而又很重要的。从整个先秦儒学发展史看,在这一百年当中,子思是一个极重要的儒学大师,他上承孔子,下启孟子,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三,宋代以后四书成为影响最大,传播最广,最受重视的儒家经典。被现在人们称之为中国人的“圣经”。而在四书里面,《中庸》虽然只有三千多字,但作为经典文本。从宋代以来的一千余年,一直是历代研究、传播、阐释的重点。(www.xing528.com)
2.子思和《中庸》的研究是一个难点。
一是真正的资料较少。先秦的儒学大师里面,孔子有《孔子世家》,孟子与荀子有《孟子荀卿列传》。孔、孟、荀,在《史记》里面都有专设的世家和列传,但《史记》却没有子思的有关传记和记载。在先秦其他著作里面关于子思的记载也比较少。《孟子》里面虽然有五条,但只是记载了比较简单的几个史实。所以整体来看,记载子思事迹的文献很少。
二是有关子思的传世材料,向来多被称为“伪书”。记载子思著作相对比较多的是《孔丛子》,但《孔丛子》这本书既不是先秦时期所写,也不是两汉时期所写,是三国魏晋时期形成的书。所以这本书向来学者认为是一本伪书。里面记载的子思的事情,可信度就值得商榷。近些年来,经过考古发现的与《孔丛子》相关的简帛文本,对照《孔丛子》这本书来看,认为《孔丛子》里面记载的有一些史实,特别是孔子和子思的,还是比较合乎历史事实的。这样《孔丛子》这本书里面的资料是可以用的,但是这里面可用的材料,第一不是很多,第二需要来分析。有一些夸张其辞,有一些可能是史实。经过后代,特别是二十世纪以来学者的研究,认为《孔丛子》这本书应该是出自孔氏的后人,是孔子魏晋时期的子孙,把他们祖先的一些历史事实,搜集起来,编成了《孔丛子》。记载了从孔子到孔鲋这一段孔氏家族的史实和故事。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讲,关于子思的历史文献资料少,研究起来就是一个难点。但又是儒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因为它是个重点,大家关注的自然就比较多,又因为材料少,所以争议就比较大。
3.近几十年来的考古发掘对于子思的研究出现了突破性的新发现,主要集中在郭店竹简的发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湖北荆门市郭店楚墓中,出土了一批战国中、后期竹简,其中有十四篇为儒家著作。国内外研究郭店竹简的学者基本的一致意见是:郭店竹简中的这些儒学竹简,都与子思有或多或少的关连,是研究子思和思孟学派的新发现、新材料、新突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内,子思的研究成为了一个热点。郭店竹简的出土,虽然为我们研究子思提供了新的,甚至是重要的资料,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子思和思孟学派研究的深入,但是,这些资料也是散碎的,许多问题在学术上仍存在较大争议。
由于以上的原因,今天来讲子思与《中庸》的相关问题。大致可以说,关于子思和《中庸》的任何一个问题都是有争议的。因此,我们要了解历史上对子思和《中庸》有关问题的看法和评价,就必须将目前研究子思中的相关不同意见和观点,作较全面、又较简单的介绍。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地把握子思和《中庸》关系的相关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