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在高校音乐教育学理论课程中开展听课活动?这是因为,听课是音乐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听课能力,作为音乐教师综合能力,在高校音乐教育学理论课程中进行训练,会获得更好的效果,因为“听课是评课不可缺少的过程,是为获得评课信息而采取的观察行为,因此,听课的水平决定评课的水平”。对于音乐教师培养而言,通过听课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习惯,比较而言比其他专业更为重要。音乐的非语义性和非具象形特征,决定了音乐能力培养需要在听与看的有机结合中进行,在实际教学情境中感受和聆听。听课训练的最终目的,是提高音乐综合能力。
(一)听课方法
听课是高校教师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同时听课也能迅速、有效果的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但是,听课的方法多种多样,如何选择听课的方法?一般来讲,不同的听课内容。决定采用不同听课形式。不同的听课形式决定不同的听课方法。概括来讲,听课可以从听、看、思考来加以认识。
1.听
重视听的训练,是提高学生音乐能力的重要途径。摩乃雄先生指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是以听觉为媒介为人们所接受的,如果没有从听觉出发来感受音乐,那么音乐只能是自己内心所想象的音乐,而不是真正的音乐。在此基础上,对音乐教学中加强听觉训练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出“音乐教学如果遗忘了狠狠抓紧这一教学的主要环节,就是最大的失误”。在音乐课堂上听课,应该听什么?实际上并没有硬性规定。但是,有两方面是不容忽视的。即课堂上的亮点和存在的不足。所谓亮点,就是能够吸引眼球,也符合新课标要求,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的教学行为。包括教学目标制定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教学理念的先进性与科学性,教学内容组织的合理性和教学方法选择的有效性等。这些信息以什么样的形成呈现,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准确到位?效果如何?等等,均需要在听的过程中得到切实的关注,并在听的过程中形成简单的文字记录,为接下来的评课提供依据和参照。
对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均视为需要改进和矫正的不足之处。所谓不足,即教学中需要进行改进的东西。比如,教师传递的信息以及传递信息的过程是灌输性的还是启发性的?学生回答问题是否具有创新性?具体来说,比如在唱歌课教学中,学生是通过何种形式学会歌曲演唱等等。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教唱来获得,还是在快乐、轻松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积极主动地完成?实际上,学生是否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教学活动,是检验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听学生演唱的情感是否发自内心,是否有表现性,是一项需要重点反馈的信息。教师从这些反馈信息中获取改进课堂教学途径。
针对如何提高听课中“听”的质量,著名教育专家余文森教授提出:“一听教师怎么讲的,是不是讲到点子上了,重点是否突出,详略是否得当;二听课讲得是否清楚明白,学生能否听懂,教学语言如何;三听教师启发是否得当。”值得音乐教师借鉴。
2.看
通过视觉获取知识,是学生进行学习最普遍和最有效的方法,“音乐不应只诉诸人们的听觉和动觉,而更有必要通过记录乐谱诉诸人们的视觉,这样才更容易、更具体、更严密地去认识、分析和再现音乐”。在音乐课堂中看课,应该看什么?我们认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看音乐教师的音乐表现才能;二是看课堂教学方式的选择;三是看音乐教师的教学状态和师生的互动与参与。对这一问题,可以从余文森教授提出的观点中得到启示。余教授认为:看课要“看教师的精神是否饱满,教态是否自然亲切,看教师板书是否合理,看教师运用教具是否熟练,看教法的选择是否得当,看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是否得法,看教师对学生出现问题的处理是否巧妙”。当然,由于音乐教学的特殊性,在重视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师生互动等进行深入观察。
一看教师的音乐才能。所谓教师的音乐才能,就是教师对音乐的表现能力,这也是能够充分体现音乐具有实践性艺术特点的特有的表现方式。不同于其他的艺术活动,音乐必须通过演唱或演奏等具体实践活动才能让人感知到它的存在。因此在高校音乐教育中,也必须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来表现音乐,才能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并从中体会到音乐的情感与魅力、理解音乐的特点。基于此,在高师的音乐课程设置中,一定要重视音乐表演类课程的安排和设置,让学生多参与到声乐、钢琴、器乐和合唱指挥等实践课程之中,在演奏中提升对音乐的感知和领悟能力,使真实的情感能顺利地从演奏、演唱中自然流露。“只有牢牢地把握从听觉出发,并通过听觉或听觉加视觉(乐谱)来从事音乐,才可能对音乐艺术探本穷源、升堂入室。”
二看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式。一般而言,从教师选择的教学方式,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理念。对于音乐教学而言,最忌讳教师、学生长时间采取固定的位置进行教与学。因为,教师和学生采取固定位置进行教学,将大大地影响音乐教学的活泼和灵动性,甚至会影响到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接受和音乐能力的形成,并且,这种形式,容易产生教师主导地位,学生被动地位的意识。因此,我们提倡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适当调整教学位置。比如从传统的教师在讲台,学生在台下改为圆形教室,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状态,让每一位学生都处于教学的中心位置,成为教学的中心。
三看音乐教师的教学状态和师生的互动与参与。一般而言,在传统教学中,普遍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态端正”,似乎教态严肃则为端正。但是,对于音乐教学而言,需要对“严肃则为端正”有不同理解,在音乐教学中,过于严肃不但不利于教学,而且会影响教学质量。音乐艺术是一门既科学又富有浪漫气息的艺术,它最核心的因素应是其所表达情感的真切性。音乐的真切,是指音乐能表达最真实和打动人心的情感,这也意味着在音乐学习中,音乐老师能与学生有着更顺畅的沟通和交流。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音乐教师应该利用好这一优势,以鼓励、赞扬和信任的姿态进行教学,让学习氛围保持在一个协和、宽容的条件之中,从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除了要注意教师的教学状态,学生的学习状态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二者是处于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之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生学习状态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最终呈现的结果。一堂课的好坏,很多时候都要看学生的积极性、学习积极性是否被很好地激发出来。所谓主动性,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具有积极向上的学习精神和高度自觉的学习态度。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表现为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在音乐活动中体验到美的感受,在享受中学会音乐知识,掌握音乐表现方法。
互动与参与是新课程改革对音乐课堂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也是音乐课堂教学能否取得良好成绩的重要措施。对音乐课堂教学而言,如果缺少师生的良性互动,音乐教学缺少学生的参与,不能想象音乐课堂将成为什么状态。音乐课堂互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师生通过合唱、合奏的形式进行,也可以采取教师与学生的轮唱、轮奏形式进行,还可以通过教师指挥,生生互动的方式进行,甚至还可以采取其他文史类课程教学的方式,采取提问回答,讨论交流的相互配合方式进行。课堂中的互动与参与,能有效帮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促进和影响,形成和谐共进的学习关系,有效地解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原本可能会存在的矛盾。需要注意的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以启发和激励为主,循循善诱,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让他们自主提高对音乐的感悟力和表现能力,最终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性循环。在音乐活动中,互助互补共同完成活动中的艺术创造和艺术表现,在音乐创造的过程中体现教师教学的理念、方法和效果。
3.思
即思考,思考是一种“进行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还有思索,考虑的意思,更具体地说,指针对某一个或多个对象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思是格物,考是敲击。落实到听课中,表现为“对课堂教学水平的分析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观察上,更要做出正确的判断,有时需要透过现象去分析实质”。音乐听课中的思考,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第一,思考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何种方法达成的,教学是否符合学生学习实际需要?是否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主要涉及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的设计和选择。例如,进行节奏知识学习,教师是通过何种方法进行教学,是最值得观察与思考的。一般而言,节奏训练基本采用师生共同拍打节奏的训练方式,让学生在感受节奏音响和操作中掌握和形成节奏能力。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但不是最好的方法。实际上节奏训练还需要结合规律、重点知识的讲授和解释,结合实际操作进行训练,这才是最好的方法之一。第二,思考教学中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和智慧生成的方法。涉及教师对突发问题的处理、教学情境创设以及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等,例如,在教师按照原来预设好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时,突发意想不到的事件,干扰和影响了教师的正常教学。教师是否能够采取有效的方法不留声色地把问题处理掉,不影响课堂教学正常开展,又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生成能力。第三,思考课堂教学现象和隐藏在教学现象下的本质问题。在一段很长的时期内,学界对为什么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是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被认为普遍存在的教学现象,那么隐藏在现象下的本质问题是什么,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当然,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国家教育制度和教育大环境,也涉及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问题。正因为如此,更需要教师透过表面现象,对隐藏在深处的本质问题进行教学反思。
针对教学思考,余文森教授指出:“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教材,换个角度行不行、好不好。对教师成功的地方和不足或出现错误的地方,要考虑原因,并预测对学生产生的相关影响:如果是自己上这节课,应该怎样上,进行换位思考。新课程的理念、方法、要求等到底如何体现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并转化为教师的自觉教学行为。”总之,听课既要听其言,也要观其行,更要进行深入思考:看教师能否抓住课堂上突然涌现出的问题,这是评价教师能否生成课堂的第一个层面;看教师能否善于激起波澜,解决和不断引发涌现问题的机会,并游刃有余地处理之,这是评价教师能否生成课堂的第二个层面,也是最高教学境界要求;第三要想,即思考授课教师选择教学的方法、措施等等。
(二)听课要求
正如上文所说,听课既要听其言,也要观其行。要求听课者具有问题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抓住课堂上突然涌现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获得深刻体会,能够举一反三,对一些表面上看似毫无关联的现象,能够从整体上进行思考。概括来说,听课要求要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需求进课堂、带着思想进课堂。
1.带着问题进课堂
带着问题进课堂,要求听课者结合平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听课。根据自己的需要,结合自己的需求进入课堂,可以使听课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有目的的听课,有针对性地学习授课教师的教学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提高听课能力乃至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方法。例如,听授课教师是如何处理音乐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的关系,一堂课,在知识讲授和音乐活动的时间安排上,授课教师是怎样进行时间分配的,等等,都可以作为关键性问题带进课堂。带着问题进课堂的听课方法,需要听课者把课上听课与课下请教相结合。课堂上能够解决的问题,一般不要求课后再与老师交流,但是,一些在课堂下弄不明白或者吃不透的问题,则需要通过课下请教的方式,虚心向授课教师请教。把课上与课下结合起来,把自己和授课教师变为学习与交流者的对象,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尽快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把在课堂上未能深入理解或理解不透的问题当面解决,那么,为什么要把自己定位在“学生”的身份上?以学生的身份,在向教师学习、请教的过程中,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去观察、接受不同于自己的观点,反思与自己相左的观点,在心平气和中形成共识。同时,以学生的身份提出的问题,对对方也是一种尊重。此外,这种方式,更适于与授课教师交流对教材选择、教法采用、学情分析等具体问题的研讨以及对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讨论。带着问题进课堂听课的方法,需要做好三项工作。(www.xing528.com)
第一,做好准备工作。准备工作的好坏,不仅影响到听课效率,而且还决定着听课目标能否顺利达成。因此,准备工作在整个听课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准备工作应做些什么?准备工作应从熟悉教学内容开始,进而对学情进行研究。最后还要对授课教师进行基本了解,掌握其主要教学风格。一般而言,从事任何一项工作,起步阶段都是比较困难的,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万事开头难,这就要求,听课者在起始阶段必须对教学情况深入观察和分析,掌握第一手材料,能够根据一些重要的反馈信息,修改和重新设计方案,使其逐渐完善和更切实可行。
第二,认真听课。专心听课,不受其他繁杂事情的影响,是获得良好的听课效果的关键。其关键在于能否按照既定计划进行听课和保持计划的连续性。这里所讲的连续性有两层意思,一是听课者能否自始至终地完整听课。二是听课者是否能够坚持长期听课,以保证听课的客观性。保证一定的听课量,实际上是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前提基础,因为有些问题需要与授课教学进行合作解决。例如,授课教师在上节课中存在的问题,是否已经在下面的教学中给予解决,如果未能得到及时解决,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如何把握?这些问题,都需要在连续性的听课中加以解决。
第三,做好总结。听完就忘,或者只醉心听课过程而不重视事后总结,是影响听课效果的不利因素。因为,听课不仅仅听过就算,听课需要有反思,更需要有总结,听课能力是在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归纳问题和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的。这就决定了做好总结是帮助听课者提高听课水平和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2.带着需求进课堂
有需求才有兴趣,有兴趣听课才有效果,这意味着在听课前要先激发起自己听课的愿望,当有了愿望之后自然会产生听课的需求,从而会主动做好听课的准备。听课之前结合自己在学习、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去进行准备,找出自己的兴趣点和学习需求,在听课中认真思考,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听课方法。例如,结合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观察何种教学方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
带着需求进课堂,需要明确听课目标。目标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引导人走向成功的灯塔。目标明确,意味着你已经对一些需要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做到了心中有数。例如,本节课的目标是教会学生唱好一首歌,那么,听课者需要对学唱歌曲的过程了解什么,需要以学习与交流者的角色,对课堂教学细心观察,敏锐地发现其中一些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并对这些方法进行思考和总结,以便帮助自己提高音乐教学水平。带着需求进课堂,可以对问题的思考更为集中,更有针对性。例如,教学中的板书是一项很重要的基本功,而自己在这方面存在许多不足,那么在听课的过程中就会特别关注授课教师这方面的表现,特别在意授课教师的板书设计,自然会特别关注授课者在这方面的表现,有了这方面的需求,你会仔细观察授课教师是通过何种方法把音乐知识学习和音乐技能训练与板书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通过这种结合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学习内容。
3.带着思想进课堂
思想是在长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的丰厚积淀中逐渐形成的。音乐教学思想的形成,首先需要认真学习新课标,把住方向盘,新课标是教学行动的纲领性文件,是音乐教学的行动指南。作为新时期的音乐教师,必须认真阅读新课标,领会其中的精髓,自觉地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
带着思想进课堂,能够有效地培养你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高校音乐教育思想的形成,需要不断熟悉名家名课,认真学习和汲取其中优秀的东西。并自觉自愿地内化到自己的知识库中,以便于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及时提取。高校音乐教育思想的形成,还需要不断关注音乐教学动态,了解高校音乐教育学术前沿。在参与教学改革的行动中不断形成稳定的教育思想,因此,需要将听课者定位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的理念。把自己当作局内人,站在上课者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不断熟悉和汲取新的教学理念和理论。站在一定的高度以上课的层面去听课,才能在听课中有所感受和体验。因为思想不同,对听课的感受就不同,思想侧重点不同,听课的感受也不同。带着思想进课堂,会促进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思考。这要求要在课堂中时刻注意保证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要注重尽量满足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等等。结合这样的思考,将会让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上更加科学和有效果,能让教学方式适应更多学生的学习进度。带着思想进课堂,反思是不可缺少的,所谓反思,就是需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境向自己提问,并进行思考。例如,在听课时,可以做这样的设想:如果这节课是我上,我会怎么上?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当遇到突发性问题时,我会怎样处理?如何解决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授课教师的处理方法是怎样的,高明之处在哪里?还存在什么不足?应该做哪些补充等等,总之,反思是提高自身水平的有效方法,在听课中获得的感受,别人的优点与不足,皆成自己的宝藏。正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带着思想进课堂,上课如此,听课亦如此。
(三)听课角色
听课角色,指的是听课者的身份认同。角色,“是由戏剧引申过来的一个社会学名词。它是一个人的地位、作用和社会形象的总称”。例如学生、教师和管理者等便是反映人际关系的角色。听课角色,需要根据不同的需要适时调整,明确听课角色,有利于提高听课的效率。因为,以不同的角色进行听课,所获得的感受不同,收获也不同,
1.以“学生”角色听课
以“学生”的角色听课,是一种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听课形式之一,之所以说它普遍,是因为这种听课形式被广泛运用于听课实践当中,其受众面最为广大,之所以说它有效,是因为这种形式有利于听课者站在学习者的角度审视听课的各环节,思考各种问题。从学生的角度去听课,思维更为广阔,思考更为活跃。从学生的角度,审视教师的教学,由于学生学习角色的规定性,能够便于接受新颖的观点,产生新的思考,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听课方式。有过听课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同是坐在教室里听课,以不同的角色进行听课,所获得的感受是大不一样的。
首先,学生听课的目的不同于教师和领导,教师听课的目的在于学习教师的授课经验,提高自身教学水平。领导的听课目的主要是检查、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而学生听课的目的,则是要为了学习知识、学习教学方法,最后形成和提高教学技能。其次,学生听课的任务不同于教师和领导。由于听课目的不同,因此听课的任务就不会一样,对于学生而言,听课不是一项任务,而是提高自身能力的一项措施。对于教师而言,听课有相互学习的功能,但更多的时候还内含着完成工作任务的因素。对于领导而言,听课更多的是为了了解教师的教学工作状态,进而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最后,学生观察现象的角度不同于教师和领导。就思维角度来说,教师和领导思考问题的角度往往会因为角色的原因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会影响对问题思考的广度。而学生的思考角度更为宽阔也更为发散。这种发散性实际上是产生新观点、新问题的有效方式。此外,听课者有意识地收敛自己的优越心态,放下架子,规规矩矩,认认真真地充当学生角色,可以使自己处于“学”的情景中。从学生角度,按学生水平去听课,对问题的思考也更大胆,更有意义。比如,想一想如果我是学生,这样的教学速度我能适应吗?这样进行内容安排能接受吗?采用这样的方法进行教学,能否听得懂,学得会?这是以学生角色进行听课有别于其他方式的独特之处,也是以学生角色进行听课所特有的优势。
2.以“教师”角色听课
以“教师”角色进行听课,既要兼顾学习者的角色,更要突出研究者的角色,从研究者的角度去听课,需要对授课教师的音乐表现能力的优劣进行评判,比如教师音乐表演示范是否到位,对音乐作品的把握是否准确等进行深入分析。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同时也要对教师音乐传授能力进行评判。例如对音乐基本因素节奏、音高以及音乐知识的讲授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对音乐概念的讲授是否清晰、明确等。实际上,关注学生学习状况更为重要,因此,需要对学生音乐学习、音乐接受、音乐能力形成等因素进行评判。比如学生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进行音乐学习的?是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进行音乐学习,还是在不情愿或被动的状态下进行音乐学习的。如果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自己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等等。需要注意的是,在关注以上问题之外,更要注重隐藏在音乐学习背后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以下论述充分证明,听课者仅仅以学生角色进行听课是不够的,更多的是以教师的角色参与听课活动。把自己引入讲课教师的角色,使自己处于“教”的情境中,设身处地去思考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主人翁的角度去探索问题解决的途径,将获得更为深刻的认识。
以“教师”角色进行的听课,需要听课者从音乐学与教的实际出发,根据规定的授课内容,结合不同班级、不同的知识背景的学生情况,进行整体的设想与思考。有条件的话,甚至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课前与同事或者授课教师进行沟通,形成一定的共识。比如在教法和学法上进行比较和分析,一起探索适合于本次课教学实际的教学途径。古人云:兼听则明。听取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审视不同的立场,接受不同的方法,再对这些来自不同人群的意见、观点和方法进行思考,将为听课者进一步提高听课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获得更好的成绩。以“教师”角色听课,还需要听课者从指导者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这就意味着这时的听课者并不是一般的旁观者,而是一位负有指导责任的参与者。因此,在进行评价的时候,所采取措施应尽量避免出现以局外人的身份去挑剔、冷嘲的现象,避免造成听到和看到的只是不足,而看不到教师的优点和长处,甚至感受不到授课教师的辛勤付出和良苦用心。尽量避免对授课教师存在的不当之处和一些不合要求的做法,给予过度的批判,以免造成对教学中的不足之处缺乏正确的评价。
3.以“管理者”角色听课
以“管理者”角色进行听课,一般而言,相对于以“学生”和“教师”角色所进行的听课来说,所得出的结论将更为客观、公平公正,得出的评价更为合理,这种评价的客观、公平公正和合理性,是管理者这一角色所决定的。这是由于,听课的客观与公平,需要听课者跳出“听课”的圈子,以管理者的身份,从更高远、更广阔的视角,对课堂教学进行审视。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作为管理者的身份进行听课所具有的学习、研究性质,同样可以在听课过程中与授课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正因为如此,从管理者的角度审视教学,履行领导对教师教学工作的监督、检查、评估的职责,其效果是以学生、教师身份进行听课所不能达到的。以“管理者”角色进行听课,要求听课者尽快改变角色,以最快的速度忘掉自己的身份,尽快进入当下的角色;以“管理者”角色进行听课,要求听课者在听课过程中要居高临下地通观全局。在课堂上,通过对教师实际讲课进行观察、分析,抓住那些在教学过程中闪亮的、富有典型性的东西,进行提炼、总结,以此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依据,并从课程与教学论的高度向教师提出改进教学工作的具体要求。这种类型的听课,要求听课者根据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对教师的工作态度,责任心,乃至业务水平等诸方面做出分析,为教师提高教学业务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总之,听课平台是教师成长的重要载体,听课是培养教师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听课中始终需要重视听课方式方法的掌握,努力提高听、看、思的能力:要求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需求进课堂和带着思想进课堂。用不同的角色进行听课,将获得不同的听课效果。充分发挥不同角色听课的优势,在长期、不间断的听课活动中逐步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能力和教学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