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变革是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从教育理念的革新到教学模式的转变,都是为了进行更好的教育,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温寒江在《全面深入改革传统教育,培养创新能力》一文中指出:“教学模式必须从只重知识转变为以知识传授为主又有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知识传授为主,它可以使大学生快速获得要求的知识与技能,却不能将创新意识和能力教给学生。而新型的教学模式以探索为主,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促进学生的自我学习和探索,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而创新正是现代社会缺少和需要的。为了使大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创新能力,把他们培养成综合型人才,高校音乐教师们必须重视对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一)大力推进音乐教育信息化建设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快速发展,信息化逐步进入教育中。各门学科都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对教育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在音乐艺术领域,音乐储存的信息化,音乐传递的信息化,音乐处理的信息化等手段,都影响着音乐教育的发展。各种音乐信息化学科也接踵而至,因此,推进音乐教育信息化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1.视唱练耳教学的模式
(1)传统视唱练耳教学模式
视唱练耳起源于西方,是一门音乐基础学科,在我国境内开展时间不长,从20世纪初到现在只有近百年的历史,是在近代西方音乐文化对我国传统音乐的不断渗透和近代高等音乐教育领域开展和重视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一门音乐课程。这门学科在我国的传播可以追溯到几位在法国留学的中国音乐家,后来经过各个音乐院校的逐步探索并开展起来。这门课依照欧洲古典音乐理论的教学模式,以视唱和听音训练为基础,以培养听音、辨音、视唱、记忆默写等技能为主要目的,这是传统的视唱练耳。
我国传统模式的视唱练耳按时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采用的法国教学模式;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引进的苏联教学模式。虽然是两种模式,但它们都是完全模仿西方,同时受到当时音乐水平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不能体现出中国特色,纯粹是照搬。20世纪60年代开始,音乐教育家们才意识到这些问题,提出了教学模式改革,并在编写教材时加入一些民族音乐的内容。
而西方传统模式的视唱练耳相比于我国历史悠久,训练体系严谨、科学,并取得很好的教学实践效果。西方传统模式的视唱练耳以“讲授-接受”为主,由教师讲述音乐知识和技能,学生接受、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也可称作“记忆模式”,这是从近代至今普遍流行的教学模式。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的产生其历史背景是西方近代社会,而现今是科学快速发展、音乐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尤其是在拥有悠久历史和传统民族文化的中国,这种教学模式显然并不能满足我们的教学需要。特别是近十几年来民众对于音乐的推崇和喜爱,导致报考音乐专业的考生数量不断增加,加上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音乐专业的大学生数量急剧上升。传统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
(2)现代视唱练耳教学模式
为了区分西方传统模式的视唱练耳,将符合现在教学理念的教学模式称为现代视唱练耳。它可以灵活运用一切现代教学手段,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特点与需要,以及现代音乐发展的流行趋势和需求,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视唱练耳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并未完全推翻传统模式,而是将传统模式的缺点剔除,融入新的教学手段、内容和工具。
①转换主体
传统模式中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往往把重点放在围绕如何讲授上,并未考虑大学生的心理、接受程度、专业特点、学习与训练方法等,不能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和满足大学生的专业需求。但是,我们忘记了教学的对象是大学生,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大学生。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大学生应该作为教学主体,从情感、认知和能力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而不是把大学生作为接收者传递知识。
②丰富教学手段与工具
传统模式的教学过程比较单一:老师用钢琴教,大家练。钢琴作为常用的教学工具,有音域完整、发音直观等优点,但也有音色单一、长音效果不理想等缺点,仅用单一的模式进行教学,对培养大学生的辨音能力和创造性音乐思维是有一定局限性的。现代模式对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引用十分广泛,如音乐软件教学,电子合成器,媒体播放,将各种乐器引入视唱练耳教学中,丰富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和听觉环境,提升教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适应现代音乐发展的需要。
③加强视唱练耳的专业实践
马克思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种哲学思想同样适用于视唱练耳的学习中。传统视唱练耳训练主要为乐音的训练,即利用已经发表的各种音乐作品片段或专门用来训练而创作出来的作品,进行视唱和单音、音程、和弦、旋律等听音辨音,而很少会对完整的音乐作品进行专业实践,而这部分恰恰是我们最需要的。例如,播放和演唱各种不同风格的完整的音乐作品,并给出详细、有建设性的分析;举办视唱练耳比赛或音乐会等。
2.信息化的建设
将音频信号数字化就是通过设备将模拟声音经过信号采样、量化、编码等过程转换为离散的数字信号。在采样和量化过程中,对计算机的芯片、性能和处理技术有一定的要求,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的不断成熟,计算机的性能及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采样和量化的精度已今非昔比,效率也大大提高。传统音乐制作模式中,可能出现走音或者配乐效果差,声音经过录音设备音质会有耗损,但是将音频信号数字化可以减少噪声和干扰对信号的影响,还可以利用电脑进行数据处理等。
电脑音乐制作是科技发展的产物,开启了音乐制作的新时代。音乐制作的网络化是指利用网络连接多台电脑协同工作,组成一套音乐制作系统,使不同电脑上的软件和硬件组合发挥各自的功能,从而起到减轻单机工作压力的作用,提高音乐制作的质量和效率,使电脑音乐制作系统更可靠、性能更强、效率更高。
随着宽带的普及和光纤速度的提升,在进行音乐的制作或编创时,利用互联网进行共同创作的梦想已经实现。这种方式使东西方音乐人隔空产生音乐理念上的碰撞,在音乐制作技巧上产生互补,并在音乐灵感上进行深入交流,促进了音乐艺术的发展。例如,著名的Digi Design公司是数字音频制作行业的领军企业,推出了一款音乐文件交换服务器Digi Delivery。当一个人突然有了创作灵感,或者发现了一个特别的音色时,他可以先录下一段音乐小样,通过相应的客户端软件,将其发送到Digi Delivery服务器上,然后以邮件的形式发送给其他成员,其他成员点击邮件中的链接就可以下载并收听。
高校音乐教师们也可以通过网络,利用Source-Connect工具连接世界上任何两个Pro Tools音频制作系统,同步录音。同时,Source-Connect可以建立两个Pro Tools系统之间的流媒体,还可以随时发送消息(类似QQ),探讨音乐问题,而VS Tunel可以使多人带有VST插件的宿主软件通过网络同步工作,使全世界的音乐人不受地域的限制共同完成一首音乐作品。
当前,网络教育发展迅速,它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并出现在了高等院校,同时对高等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
中央音乐学院成立于1950年,是专门从事音乐教育的学校,也是我国第一所开展高校网络音乐教育的高等学府。1999年12月,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成立。2002年2月被教育部批准为远程教育试点单位,是全国同一批网络教育试点中唯一的一所艺术院校。在它的领头作用下,很多网络教育试点高校也都陆续开展了音乐网络教育计划,这些院校有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南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等,还有一些院校开设了网络声乐专业课程。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创新,我国的远程音乐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具有了独特的教学特色和完善的教学体系,并成为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声乐教学中是一个声乐老师教授一个或几个学生,教师按照固定曲目教学。而利用现代的网络教学模式,许多不同唱法、不同声部、不同风格的教师在网上授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声乐基础和兴趣选择不同的教师。在课程设置上,包括声乐技巧、节拍节奏等乐理课,音乐史、教育理论等理论课,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合适的课。学生还可以在网上选择国内其他学校的课程和教师,也可以登录国外的教育网站了解其他国家的信息。这种高度自由的选择模式能够引导和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使更多的学生接受音乐教育。
网络声乐教育使音乐教育扩大了受众面。传统模式的教学无论是小班课,还是大班课,都是面对面的教学模式,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网络教学模式不受年龄、地域的限制,不受学历和社会的束缚。随着精神追求的不断提高和音乐门槛的降低,喜欢和从事音乐的人越来越多,对音乐教育的需求和要求也越来越多。网络声乐教育不仅满足了普通人学习音乐的愿望,还提供了自由选择的机会。网上教学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使偏远地区或声乐老师短缺的地区能够接受同等的教育,解决师资力量短缺带来的困境。
网络声乐教育不仅提供教学,还可以像课堂教学一样,起到监督和管理的作用。例如,中央音乐学院的远程网可以检查学生的上网次数和答疑,并将结果记录下来,统计后算作平时成绩。学院还为每个学生在远程网上建立了个人工作室,其作用是帮助和提醒学生进行网上学习,从而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状况。
(二)充分实践参与体验的教学过程
星海音乐学院著名音乐理论家赵宋光先生指出:“人才素质的培养,艺术能力的培养,要靠四大器官综合运用所形成的心理结构,即:听觉器官与视觉器官是接收信息的感觉器官,形体(体态活动)器官与言语器官是输出信息的运动器官,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四者在每个人身上都具有建造人类本质、获得高度发展的潜在可能性。而完美人格的建造要依靠这四种器官的综合运用作为可控制的建筑材料。”听觉是人类感知外界环境的重要途径,它也可以获取信息,并将信息进行分析和理解。训练听觉思维不能光靠听觉器官,还应协调运用多种感官。
1.听觉思维与视觉思维相结合
教师在高校音乐课堂中进行的听觉思维训练很单一,往往只进行声音的层面上的训练,认为没有任何干扰,只有在有声音的情况下,听觉训练才可以达到最好的训练效果。经过实践证明,这个观点过于片面,若将视觉信息加入其中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不是所有的视觉信息都能加入音乐听觉思维训练中,如画、文字,但是加入与音乐相关的视觉信息(如乐谱)是有好处的。例如,教师弹奏一首乐曲,学生用耳朵听声音,用眼睛看乐谱,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想象,活跃思维,帮助提高大学生的音乐听觉思维。(www.xing528.com)
2.听觉思维与视觉形象相结合
这里提到的视觉形象主要有乐队的演奏视频、专业的舞蹈视频,带有音乐的风景视频等,这些视觉形象对训练音乐听觉思维是有益的。但是在选择视觉形象时,应当注意的是不要选用带有故事情节和夸张动作的画面和视频,这样反而会吸引和分散大学生的注意力,适得其反。
3.听觉思维与动觉思维相结合
音乐具有律动性,我们常常会跟着音乐舞动。所以将听与唱、奏结合或与形体动作结合,可以提高音乐听觉思维能力。
(1)听与唱、奏结合
高校音乐教师们理解过于片面,认为听就只能是听,如果把听和唱、奏结合起来,会擦出不一样的火花,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人说:“只听不唱,等于没听。”这样的论断虽然不完全正确,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听是为大脑服务,为了记忆和理解,而最好的音乐表达方式就是唱或奏。现代的音乐教育发起提倡,希望每个人都能掌握一门乐器,学习乐器的意义已经超越了演奏本身,它可以是通过音乐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艺术品质,培养人的动手能力等。演奏表面上是在运用某种演奏技巧,但它是以听觉思维能力为基础的,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没有乐感,那他演奏出来的音乐能优美动听吗?所以,音乐演奏是一个培养音乐听觉思维的过程。
(2)听与形体动作结合
韵律感是音乐的一大特点,这是其他艺术形式没有的,在音乐的演奏中,我们常常会产生共鸣,不由自主地进行身体的律动。因此,在播放音乐的时候,要鼓励大学生跟随音乐的韵律而动,小到拍手,轻轻地晃动,大到随音乐翩翩起舞,这些动作都是音乐听觉思维的表现形式。
赵宋光先生指出:“体态律动法通过随音乐做走、跑、跳等动作,让大学生感受音乐基本节奏的长短比例,并体验其中的韵律感;声势法使用人类最原始、最直接的表现情感的方式,即主要以拍手、跺脚、拍腿、捻指或弹舌发声等动作,使身体成为最方便的‘打击乐器’;自然律动法则让大学生以自发、自创或自由模仿的律动、舞蹈动作,即兴抒发、表达被音乐唤起的情绪及联想。”
(三)完善音乐艺术课程的评价体系
1.音乐评价方式的变化
教育评价是对所学的课程进行总结的一种方式,国内外的评价理念和方式有所不同。通常情况下,教育评价可以理解为通过一定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导,根据规定的教育目标,灵活采取一些科学手段和方法,经过系统的信息采集、资料分析和整理等环节,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一定的判断。音乐的教育评价是一种特殊的评价,它是对评价对象的音乐价值进行的情感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音乐教育评价直接影响着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如影响音乐教育政策的制定,音乐教学活动的实施,社会各界包括大学生本身对音乐教育的态度等,它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换句话说音乐教学评价关系着整个音乐教育活动的好坏。
我国的教育体系发展缓慢,时间较短,很大程度上受西方国家和苏联的影响。尤其是在教育评价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近代西方实证主义的影响,教学评价以“实证化”和“定量化”为主,包括音乐学科,具有提前预见性、量化分解性、片面单一性、静态终结性等特点。但是,现在的教育评价更加多元化、合理化,并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它的评价方式不再单一,评价方法也更加的人性化和智能化,评价结果的产生更加慎重和全面。
2.完善课程评价机制
教师在教育改革的计划与实施中起到重要作用,19世纪以来的课程改革将教师视为“技术熟练者”,课程计划的执行人。课程改革对教师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一些年长的教师,他们必须熟悉新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等。20世纪社会发展的核心是科技和人才,人才通过教育培养,而教师人才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进行的基础,是教育质量的保障。1994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是第一次从法律层面上确定了教师的专业地位。教师的专业化定位意味着教师地位的提高,同时也说明了国家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所教学科的学术水平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以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基本国策,实施科教兴国的实质就是发展科技和教育,两者相辅相成。通过教育培养出大批的人才促进科技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也可促进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因此,推动科技进步最有效的方式是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古人云:“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可见,优秀的教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的专业化程度直接关系着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并从根本上制约着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富强。
在课程改革中,教学不再注重知识的讲授,而要引导学生形成自主的学习能力,完成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思想和理念,参与课程的开发决策、实践、评价等活动,一方面作为课程实施者传递信息,一方面作为研制者重构、开发课程,这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起到关键作用,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关系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教师要学会反思,反思课程实施的问题和成效,课程内容的选择等。教师在反思中使课程不断地优化和丰富,让课程一直处于“发展的道路上”;同时,教师也在反思中不断地积累知识和经验,在反思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成熟。
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中处在重要地位,是教学活动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是衡量和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标准和手段。课程评价与教学目标联系密切。课程评价以教学目标为指导,根据教学目标来设定具体的评价方案,将教学目标具体化。课程评价既是课程设计及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继续向前发展的出发点,对课程起到引导及监控的作用。同时,教学目标的实现又依赖于一个系统、严谨的课程评价体系来支撑。课程评价间接影响着宏观的教育理念、教育政策的制定,也影响着教学方式的选择。课程评价能够切实促进大学生的发展,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完善课程管理制度,推进音乐教育的建设与发展。因此,各个国家都在不断完善现有的课程评价体系。
从20世纪80年代早期开始,,美国不断增加标准化测验,通过监管和问责提高学术标准,导致课程评价过于死板,缺少伸缩性。1994年,克林顿签署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中提出了建立“国家教育标准和改进委员会”,建立国家水准和州水准的课程评估体系以及“美国学业考试制度”,来提高教育质量。1988年,学者瑞安提出了三种评价范式,即经验分析范式、解释学范式和批判理论范式。加拿大引用瑞安的三种评价范式,将计划内、实施中和已完成的课程的评价对比和融合,并设计了一款评价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工具VOSTS,力求对课程的实施做出全面的论断。VOSTS强调对课程,尤其是对科学课进行真实性评价。英国建立了课程的外部评价机制,即教师和学校的评价以外的评价方式,并推行阶段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广泛地运用质性评价,从而完善了评价体系。我国新课改把课程评价的转变放在重要位置。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建立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课程评价不仅要评价大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发现和拓展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了解大学生的需求,满足大学生的好奇心,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建立自信心,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关注评价的可持续发展价值
评价不能只是廉价、简单、敷衍的夸赞或者批评,既要表扬大学生的学习态度、肯定大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大学生的探索精神,又要提出现有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让大学生表现得更好,有继续学习的动力,这是评价的可持续发展价值。
为实现评价的发展性价值,必须摒弃过去封闭式的评价方式,采取开放性的评价。要提倡日常评价与最终评价、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教师评价与大学生相互评价、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在目标、内容、形式方面实现评价的多元化。
(1)日常评价与最终评价相结合
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师数量有限,一个课堂的学生数量众多,而且课时十分有限,单独留给老师进行全面评价的时间不多。因此,教学评价可以与教学过程同步进行,每节课可采用观察、提问、讨论等方式进行日常的形成性评价,随时观察大学生的表现。在每学期结束的时候,通过班级音乐会或音乐能力测试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最终的总结性评价。
(2)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相结合
教师不应该吝啬口头评价,评价应自始至终伴随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用简洁、精准的语言及时准确地鼓励大学生的努力。对于有出色表现的大学生,教师不仅要口头表扬,还可以有书面的评价,如给大学生一张漂亮的小卡片,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感谢他带给大家的美妙音乐和听觉盛宴。
(3)教师评价与大学生相互评价相结合
大学生的相互评价,可以减轻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增加对评价的重视程度,培养大学生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为了能公平地评价他人,自己必须掌握更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因此,评价他人也是提高自己的过程。但相互评价不能完全代替和否定教师评价,教师评价也不能继续机械、枯燥、权威式的评价,而是采取平等、科学、交流的评价方式。
(4)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
与课外的实践活动进行评价,并与课内评价相结合,可以更加全面的认识和评价学生,增强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特别是在课内评价中结果不理想的大学生,评价方式的改变将会使他们有了超越他人的机会,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