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实施过程是学生与教师双方面的活动,是达成教学目的的关键环节。音乐课程的教学理论实施结果不仅对师生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对师生之间的正常交往产生影响。课程实施结果的好坏也会影响到音乐教学体系核心的质量。为了使课程实施的结果能到达到预期目标,课程实施必须分步进行,课程实施主要分为以下几步:教学大纲的设计、教材的编写、教学要求以及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等。具体内容包括课程的基本概念、课程价值、任务、目标、内容、课时分配和考核方法。
(一)先行完成教学大纲设计
“教学大纲是纲领性文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具体过程中,应以教学大纲为导向,以指导思想为准则,而不是让其束缚住课程的实施。教学大纲的功能与作用并不是简单地给予学生知识学习或技能掌握方法和途径,而且是为学习者提供去向最终目标地的地图。这个地图的目的不仅是为学习者提供一种更直接、更易于实现目标的方法,而且还提供了一个具体如何实施的导航。因此,课程实施者应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课程大纲的功能性,充分发挥出教学大纲的纲领性、指导性决策作用。教学大纲的重要性在于其内容对课程开发、组织、教材编写、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具有指导意义。教学大纲的设计应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
教学理论课程与音乐课程的教学大纲之中涵盖了与音乐课程内容有关联的各个方面。这些内容需要通过课程实践进行不断纠正、丰富和完善。伴随课程实施的逐渐加深,可以为音乐教师的教学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教学实例,为教学大纲的不断完善也提供了新的素材。经过一段时间的测试,对其进行再次修改,使之更加丰富和完善。下面,从教学大纲设计的基本内容、主要教学内容以及学时分配和考试方法三方面进行论述。
1.大纲的基本内容
主要涉及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要求等。在大纲基本内容的确立上,首先需要关注课程对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的特点,结合教学对象特点进行内容设计。
(1)教学任务
通过学习教育部制定的《音乐艺术课程标准》,对相关的教学和课程理论进行学习,再结合我国艺术教育领域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到音乐艺术课程教学理论是作为课程的基本概念、课程价值、课程目标、教学实践和教学计划设计方法,使学生初步了解课程的素质和科研能力以及教学理论。
(2)教学目标
对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对专题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与讨论,结合教学案例让学生对于课程的基本概念、教学组织、目标和内容、教学评价等有基础的认知和了解,运用课程资源、教材编写、通识课程和教学理论,通过对音乐艺术教学实践的了解和研究,在音乐艺术课程教学理论方面产生出不错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科研能力。第一,对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与深入地讨论。主要在音乐艺术课程标准、普通课程和教学理论的理论研究中进行应用。教师应该在进行教学课堂之前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与认知,对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和考试时有关的知识点进行详尽的解答,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做好笔记。第二,对专题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与讨论。主要通过对某课题的研究成果的介绍和了解,选取主要问题并针对该问题组织、开展课堂讨论。对于一些重要的问题,可以将其研究结果与内容当作考试时的思考题内容。教师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阅读论文或相关资料,并在之后的课堂上进行讨论;最后,结合教学实例,掌握课程与教学理念。教师通过将之前教学的实际案例与学生的过往经历进行结合,通过对案例进行研究后,使学生对课程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能够通过新教学方案的设计,探讨如何展现出课程和教学理念。课堂讨论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进行培养,并且课后阅读和课堂讨论也可以分组进行。
(3)教学要求
第一,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第二,教师的教学水平需要提升,一名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教学实际中的直接性元素,这也就需要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突出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地位;第三,与我国的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结合分析。教学的重点是全面理解和掌握音乐艺术课程标准的基本概念及相关课程和教学理论。难点在于如何运用课程和教学理论结合音乐艺术教育改革的实践经验,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分析、评价和理解各种问题,培养一定的思维和分析能力。
2.内容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内容有组织,涉及面广。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而有所不同。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一般采用专题教学法,选取重点讲解,内容包括:教育部课程标准的讲授内容与选择范围(共40学时),其中含《音乐课程标准》(10学时)、《艺术课程标准》(10学时)、美国《艺术课程标准》(10学时)、艺术教育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10学时);体系类音乐教育理论的讲授内容与选择范围(共20学时,其中包含外国音乐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10学时)、外国有代表性的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6学时),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4学时);课程与教学理论专题研究讲授内容与选择范围(共12学时)。其中含课程与教学论专题研究(6学时)、音乐和艺术课程理论专题研究(6学时)。以上内容包括音乐和艺术课程的课程理论和教学的组织实施(包括教材创编)两个主要方面。因此,本课程的研究不仅包括对这两个主要方面的理论认识和研究,而且充分重视音乐艺术教学的实践。它的教学内容需要关注与之相关的各个方面,包括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课程标准及其基本理念的制定、国内外各种有代表性的课程与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设计与创作等,以及普通课程和教学理论方面的知识。
3.教材与教学用书
教材是《音乐课程与教学论通用教程》,教材的选择充分考虑到学习内容的权威性和前沿性,这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艺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在教育部制定的《艺术课程标准》基础上形成的校本教材《音乐课程与教学论通用教程》(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版)。教学用书:教学用书涉及的面较为宽泛。主要包括钟启泉等主编、宋慕菊主审:《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由于教学用书的丰富性,因此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和不同学生的学习实际进行针对性选择,以利于教学的开展和学习的需要。
4.测验与考核方法
为了避免考核的单一化给课程造成不利因素,考核与评价可以采取开卷考试、闭卷考试和课程论文以及课堂开卷考试与口试相结合等多种方式。例如,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选择论文写作、自由题写作和论文考试的方法。主要原则不是要求死记硬背,而是测试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分析和思考能力。学生可以与那些实际的教学案例或教材进行结合,运用所学的课程和教学理论对其进行分析、评价并形成自己的认识。
(二)明确课程教材编写任务
课程教材作为课程知识的基本内容。在课程实施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材是“连接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的最重要桥梁,是学生学习、教师教授的最基本蓝本,把教材研究好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一部高质量的教材既能帮助教师提高备课、教学能力,也能帮助学生学习系统知识、掌握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教材质量的优劣,决定课程教学的质量。因此,教材的编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教学的“主导”——教师和学习的“主体”——学生,其中学生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因为“教材是学生用书,应该以学生为本,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材编写需要按照自身的特点进行结构安排。“与学术专著不同,教材需要在广泛吸收古今中外文学理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相对合理的专业知识框架,并具有知识性和规范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在充分发挥教材结构、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既能体现教材特征、又能适于学生学习的教材体系。需要注意的是,教材编写既要考虑教师的教,也要关注学生的学。在内容组织方面尽量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空间,以达到通过课程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发挥学生学习潜能的目的。
1.对现有教材的分析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高校音乐教育中“学堂乐歌”的兴起,音乐教学理论研究初见端倪。在1904年曾志忞就已经发表过《音乐教育论》论述,1905年沈心工译编了《小学唱歌教授法》。而进入新中国成立以后,在1950年时,教育部便在《北京师范大学暂行规程》中明文规定《中学教材教法》为该校公共必修课;1956年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师范学校音乐教学大纲(草案)》;1957年又将“教学法”课程恢复定名为“教材教法”课。1980年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师范学校四年制本科音乐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该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中包括了《中学音乐教材教法》。1981年和1984年,《音乐教学法》(小学教学法丛书)(张芳瑞等编著)、《中等学校音乐教学法》(王克、杜光)分别出版。此外曹理主编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音乐教育学构想》,曹理、何工的《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中等师范音乐教材编委会编的《小学音乐教学法》,郁正民的《音乐教育心理学》,郁文武、谢嘉幸的《音乐教育与教学法》,王耀华、郑锦扬的《高师音乐教育学》等音乐教育学科的教材和专著相继出版。这一阶段的音乐教学注重的是对“怎样教”的教学法研究,偏重于音乐教学经验的总结。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高校音乐课堂教学逐渐步入正轨,音乐教学理论体系初现端倪。(www.xing528.com)
2002年《音乐课程标准》问世,标志着音乐课程教学改革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与此同时《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也相继出版。这两份音乐教育纲领性的文本,不仅为我国基础音乐课程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音乐课程与教学论”理论研究提供了条件,并且为音乐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打开了可行之门。结合国家音乐课程改动开展,2006年尹爱青编著的《音乐课程与教学论》和《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2012年秦润明主编的《音乐课程与教学论通用教程》相继出版,表明我国对音乐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不断走向明朗。在这一时期,音乐课程与教学理论建设是一个由传统向现代的过渡时期。学术界试图建立学科体系,将理论研究领域和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拓展与融合。学科课程的跨学科性和理论性有了很大的提高。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培训水平不断提高。这些成果对促进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突出教师特色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前与“音乐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直接相关并有一定影响的教材有:尹红编著:《音乐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陈玉丹著:《音乐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尹爱青主编:《音乐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这三部教材,内容涉及音乐课程标准介绍、音乐教学方法与教育体系简介等。重点部分在歌唱教学法、音乐欣赏教学法、器乐教学法以及视唱练耳教学法。客观讲,这几部教材不论从出版单位或编者来说,都是有一定层次的。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在音乐教材的出版、发行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音乐教育界有较大的影响,提高了著作的权威性。另外,在内容的组织和选择上注重各学习领域间的逻辑性,整体结构较为系统、完整,但是也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首先,从书名上看,此教材重点关注的是音乐教学,而对音乐课程理论关注不够,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学术视野不够宽阔;其次,从教学内容上看,过多关注专业音乐学科知识的教学,对普通音乐教育关注不够,这样的课程及其教学内容,很难适应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的需要。尹爱青主编的《音乐课程与教学论》,在前两部教材的基础上,内容有一定的拓展。全书共有12个章节,包涵了音乐课程与音乐教学两大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在关注音乐教学理论学习的同时,加强了对音乐课程内容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和拓宽学生视野有较好的作用。不足的是,在教材编写规模上,一是数量相对较少,难以形成规模;二是质量不高,影响不大;三是由于教材质量不高,导致学生能力偏弱;四是在指导学生教学实践、理论素质培养等方向,仍有不足,需要不断加以完善。在内容的组织上,重点放在对音乐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学习,而对音乐案例创编与评价能力的训练仍不够。因此,作为一门新创设的课程体系,在教材编创上,应该采用整合现有资源的方法进行,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产生的科研成果,在整合的基础上,形成基本的教学内容体系,根据具体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2.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
哲学形式的文化哲学为音乐课程与教材体系结构的生成与创新提供了新的内在逻辑和框架。作为一种特殊的课程和教材,它不仅包括专门的课程和教材,而且研究人们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经验。这就决定了音乐课程与教学论教程的编写既要重视通识性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的编选,更要结合音乐教学的特殊性,构建适合音乐学习能力提高的知识和经验;既包含音乐表现性内容,也暗含着音乐欣赏和音乐创作在内的思考和评价等。同时,教材的编写要充分调动教师参与,不应把教程编写只看成是专家、学者的事情,而应该是全体教师提高教学素质、能力的重要手段。激励教师参与教材编写,使其在参与教材体系建构过程中将教材上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转化为教学活动中的重要资源。
音乐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材编写,体现的是以“学生为本、学习为本”的价值观。通过学习价值观的确立,教材结构由原来的“导师式”教材向新的“学习程式”转变。“导师式”教材是:“以教师的专业学科和教学需要为基础,强调教师在授课时对学科内容的理解和逻辑,最后结果是最有利于达成教学目的的。”“学习程式”教材是:“因为要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进行满足,要改变立足点。它是学科逻辑结构与学习心理学规律的相互结合,其重点在于对于学习的方式方法进行有效的创新,开拓各种资源,丰富学习者的学习机会。最终的结果是,在教师测试的指导下,学习者可以获得丰富的学习经验。”
音乐课程和教材的设计,应该给予学生实践体验的机会。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效的教与学必须有坚实的实践环节,并应该使用学习者喜欢的形式提供多种多样的实践机会。巩固练习包括:归纳结论、拓展学习和其他组成部分。为了给学习者及时进入和完成巩固练习提供必要的机会、资源和指导,应给学生提供复习总结、测试作业和延伸学习。在回顾性总结中,提纲需要概括出教学内容中的基本概念、主题、假设和重要事实,帮助学生清晰地掌握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使学习更有意义。它有助于复习和巩固核心概念和原则,从而促进学习者检验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结果。
音乐课程和教学教材的设计与编写应遵循“实践性”“联系性”“结合性”三个基本原则。所谓实践,是指现代课程和教学理论所倡导的作为行动纲领的“学习本位”理念;所谓联系,是指充分体现学科知识和实践,为师生教学提供新鲜“文本”的“联系”;“结合”是指网络资源的开发和纸质教材与网络课程的有机结合。在教材编写中,应设计试题来测试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交互测试的客观部分进行划分,有四种类型的问题:选择、填补空白、对错判断和术语解释。通过对基本概念、原则、主要假设信息和重要事实的自查,实现反馈调整,发现和填补空缺,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此外,还应该存在应用题部分,这部分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实用性。根据课程学习内容(实际现象和问题),对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综合考量,考核和促进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目前,传统的纸质教材载体已经不能满足课程教学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新的载体来支撑专题网站或网络课程,提供丰富而有选择性的教学资源,以满足当代课程开发和教学活动的需要。
总之,“教材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习材料,需要把握好难易分寸,起着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作用;它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材料和帮手,但它不能取代教师的教学”。教材编写要与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步,内容组织、体例安排以及问题的提出等均应与音乐教育发展趋势紧密相连。对其中的核心概念的引入和解释应该遵循科学的规律,力求准确、充实。在内容的编排应由浅入深,文字叙述应具有可读性,插图、版面应尽可能准确、生动、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既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体现和突出教学的启发性特征,又要有利于课堂实践需要和突出可操作性。
(三)课程实施理念与实施要求
课程实施理念是课程开发者对于课程实践的价值认可和理性了解。这种认同感是对课程的一种相对稳定和定向的理解。在音乐课程以及教学论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提出了“同课程共同成长,与教师共同进步”的理念,说明课程的实施应该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的,也能够表现教师对课程实践的深刻理解。事实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有教师独自努力,学生没有参与性,课程的实施就会面临失败。只有在课程设计的总体框架内,遵循基本的规则和规范,根据不同的学科背景来分配每一位教师,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才能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课程的实施还要求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分析和评价方法,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理论研究。
1.课程实施理念
理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理性思考和实践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方向、理想追求和科学信仰”的抽象概括。一般情况下,人们对于某种事物或现象会先产生一个理性的认识,然后在通过这个认识建立起一系列的观念体系,最后以观念的形式留在人的大脑之中,这种观念能够对人的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在课程实施时,教师和学习班级是课程的中心。提出“同课程共同成长,与教师共同进步”的课程实施理念,体现了音乐课实施课程教学的“双主体”教学机制。这也表示,课程实施是具有系统性的,想要达成最终的目的需要不断地进行理性分析与不断地坚持。实际上,音乐课程的教学论课程实施是非常困难的,在开始课程设计的时候,学生就缺乏心理准备,而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对其并不重视甚至有些抵触,他们认为音乐是属于技术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去多多练习,而不是花费时间在课堂上听教师传授理论知识。
为了“同课程共同成长,同教师共同进步”的课程实施理念得以实现,时刻提醒着教师们教学的初衷,我们在教室的后面贴上了这幅标语。我们希望标语上的并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能够激励教师采取实际行动,而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确实也是这样。不仅是学生,教师也时刻都在遵守这个理念。
2.课程实施要求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有机结合,依据教师自身的学科背景,在保持课程总设计框架不变的情况下开展教学,将他们各自的学科优势进行充分的利用。课程实施的具体要求如下:
提升音乐课程与教学理论基础理论的探索与研究。研究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基础能力和培养音乐教师的理论思维能力。在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实施中,不能只使用单纯的概念传授和对知识点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要能够结合具体生动的音乐教学案例,阐述理论知识。即使有一些知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只能进行单纯的理论解释,但通过教学方法的选择变换,可以引导学生们进行课前对相关资料的搜集,然后将资料带入课堂进行讨论和研究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在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时,可以让学生扮演“教师”,对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行分析,活跃讨论的氛围,展开头脑风暴,最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对课堂教学实例的分析和讨论能够引起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对理论知识进行更深入地理解。
想要理解音乐教学,需要结合教学案例的分析与评价。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廖乃雄先生曾提出:“音乐教学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对其认真分析有助于把握规律,突出重点。”一般来说,虽然音乐课程和教学理论并没有直接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但并不是说我们要忽视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其实,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案例和教学组织活动的分析与评价,对音乐教学理论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对学生在分析和评估教学案例的基础上提出创新的想法进行特别的鼓励,即使他们提出的观点并不完全正确,还有许多模棱两可的地方。但对于学生而言,重要的是要提出这些问题并针对问题展开思考,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要想学习音乐时做到事半功倍,就需要注意遵循和掌握音乐艺术的规律,否则只能事倍功半。”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如何结合高校音乐课堂教学实例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教学案例,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应不断地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音乐学习的规律,以培养出学生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自我学习能力和遵循音乐教学规律的意识。这样的教学模式既能够让学生感觉课堂生动有趣、还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使学生能够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从而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拓宽课程的教学渠道。在当前,许多高校音乐课堂的教学资源都十分充足,为课程教学渠道的拓展和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因此,音乐课程的实施和教学不能单单局限在大学课堂教学之中,可以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课外教学活动。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张肖虎先生指出:“课外活动是高校音乐教育的必要的组成部分。”针对开展课外活动的形式和方法,他同时又指出:“这些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或学生自发,或师生联合,或学校号召,可以说是由于全体学生或师生合作的学习及生活而产生的要求。”课外活动还可以拓宽到社会音乐活动的方方面面。通过这样的课外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加接近真实的情景教学,激发出学生对学习兴趣前所未有的热情。等学生回到学校的课堂上,他们的发言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思想意识也得到提高,学习积极性会更加强烈。通过拓宽教学渠道的教学方法,极大程度地激发出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无形之中提升教学质量。在这方面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组织学生参加当地稽山中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活动周。从活动现场回到课堂后,教师应学生的请求,组织了一节班级形式的活动专题讨论课。在讨论课进行的过程中,学生们改变了课堂上不爱发言的状态,全班同学争先恐后地发言,这让负责组织课堂讨论的老师们大吃一惊。
学生带着自己在活动中产生的问题,对在教学活动中的疑问和个别教学现象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呈现出了一节教师无法想象的课堂。这种情况的出现也使得教师对于学生的潜力和开放思维有了更深的了解。另外,在研究《音乐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主题内容时,教师有意把本课程的课堂形式改为讨论课,以教学活动的形式开展学习,给予学生讨论的话题、方法,并针对该讨论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引导学生逐步进入教学情境。活动中,师生根据对活动的分析和评价,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与想法,使得课堂气氛始终处在活跃状态,并且一些学生的独到的见解不仅让老师们吃惊,也让学生自己意想不到。本课程在师生参与、讨论、交流、互动的教学情境中顺利实施。在师生共同探讨和理解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对于音乐理论的思维能力和音乐理论素养,并在理论素养提高的过程中掌握了音乐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