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音乐心理学优化高校音乐教育

音乐心理学优化高校音乐教育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高校音乐教育既具有音乐学科性质,又具备教育性质,因此,音乐心理学在高校音乐教育实践中与相关教育心理学结合应用,形成高校音乐教育心理。在高校音乐教育当中,对音乐思维进行研究和应用是十分必要的。在高校音乐教育当中,音乐想象心理研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创造活动方面。

音乐心理学优化高校音乐教育

由于高校音乐教育既具有音乐学科性质,又具备教育性质,因此,音乐心理学在高校音乐教育实践中与相关教育心理学结合应用,形成高校音乐教育心理。音乐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结合,形成了高校音乐教育发展心理和高校音乐教育认知心理。

(一)音乐知觉

当人体的感官接受外界刺激后,会立刻将相关信息传输至大脑,并通过大脑的处理形成某种可被察觉的反应。正是因为人类有这样的基本生理行为,才使得人们在听到某种音乐,甚至看到某种乐器后,内心便会产生某种激情。音乐知觉就是当外界的音乐刺激被传输进大脑后形成的音乐形象。由此可知,音乐知觉必定要建立在音乐感觉的基础之上,音乐知觉具有恒常性、整体性、理解性与选择性。若要对音乐知觉进行研究,就要从音乐空间知觉、音乐时间知觉、音乐运动知觉、音乐错觉等多个角度入手。

在高校音乐教育中,音乐知觉的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通过对音乐知觉进行研究,高校教师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知觉心理。例如,为什么在聆听同一首作品后,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为什么有的学生在聆听某一作品后,能够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他所听到的音乐作品进行描述,而有些学者则更倾向于从整体上体会音乐作品中包含的思想情感?为什么绝大多数学生在聆听一首弱拍起的作品时都会错误地认为是从正拍进入的?其次,通过对音乐知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高校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音乐知觉的反应情况,才为学生选择学习的曲目,进而帮助学生提升他们的音乐知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整体和细节两个角度入手对音乐作品进行感受。在学生参与音乐鉴赏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察觉到不同文化背景和心境状态对学生音乐知觉过程产生的影响,并尝试将音乐置于不同文化情景中,引导学生体验其中的差异。

(二)音乐注意

音乐注意可以理解为人对音乐及相关事物有选择的心理集中。就生理层面而言,音乐觉醒状态、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激活系统、大脑额叶等生理机制都会对人的音乐注意产生影响。音乐注意具有广度、紧张度、稳定性、分配与转移的基本特征。

在高校音乐教育中,音乐注意的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能够帮助高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注意力进行把握,引导学生专注于音乐作品的鉴赏或演奏;其次,可以为高校教师提供一些特定的教学手法,帮助学生长时间保持音乐注意。例如,教师可以在学生聆听音乐时给出一些肢体动作来帮助学生维持注意力,或者采用图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等。

(三)音乐记忆

音乐记忆源自人过去的音乐经验,换言之,音乐记忆是人脑对过去体验过的音乐的一种反映。音乐记忆具有一定的过程,包括音乐的识记、音乐的保持、音乐的回忆这三个步骤。根据记忆的时间,也可将音乐记忆分为音乐的瞬间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从生理角度来看,音乐的记忆要经过大脑的“刻录”“编码”“储存”三个步骤;而从音乐的学习角度来看,音乐的记忆需要经过音乐识记、音乐材料的分析和大量的音乐练习。(www.xing528.com)

对于高校的音乐教育而言,音乐记忆的研究能够帮助高校教师掌握学生音乐记忆的基本规律,进而采取适当措施促进学生的音乐记忆,并更加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进度。例如,教师可采用图示、肢体动作、身体律动等方式帮助学生对某一音乐片段进行记忆和理解,也可将同一音乐片段置于不同的情景下,要求学生反复聆听,进而发现其中的差异,寻找音乐作品的基本特征,并最终实现对音乐作品的记忆。

(四)音乐思维

音乐思维指的是人脑对客观音乐对象的形象的概括以及间接的反应。通常情况下,音乐感觉主要反映的是音乐的个别属性,而音乐知觉则反映的是个别音乐对象。在这种思维观念下,我们可以将音乐思维解释为音乐及相关事物本质的一种反映。音乐思维是人类独有的心智活动,包括音乐分类、音乐比较、音乐综合、音乐分析、音乐抽象等过程。从音乐思维的种类来看,又可将其分为音乐抽象思维、音乐形象思维和音乐动作思维这三种。

在高校音乐教育当中,对音乐思维进行研究和应用是十分必要的。高校教师在掌握学生的音乐思维过程和基本特征后,能够对学生的音乐学习状态进行准确的判断,并且快速找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学生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指导。而学生在掌握正确的音乐思维方式后,能够从音乐作品当中获得更多的理性认知,并逐渐掌握音乐活动的本质规律。例如,教师在向学生介绍不同民族的音乐作品时,可先让学生从听觉上体验各种音乐的区别,并请同学说出每种音乐在旋律、节奏、和声等方面的特点,然后再分别对几种作品的音乐特征进行理性的归纳,并引导学生对几种音乐进行多角度的对比,进而掌握其各自的音乐特点。可以说,这一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从对音乐作品的感性判断逐渐向理性判断过渡的过程。

(五)音乐想象

音乐想象建立在音乐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是对原有的音乐认识进行拼接、重塑后,形成一种崭新的音乐形象的过程。当人的感官受到音乐信息刺激后,会将这种刺激信息反馈给大脑进行处理,而在大脑处理这些信息时,不仅能将其转化为特定的音乐形象和音乐感受,还会根据个体的音乐鉴赏经验,形成新的音乐形象。这种新的音乐形象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因而具有独特性和自我感知性。此外,我们还可根据大脑反应的过程将音乐形象分为有意音乐想象和无意音乐想象两种。

在高校音乐教育当中,音乐想象心理研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创造活动方面。例如,教师在教授《动物狂欢节》这一作品时,可以先让学生仅凭听觉感受来判断乐曲中描述的形象,然后对套曲中的每一首作品进行分析,并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差别;此外教师可给出特定的词汇,然后让学生利用不同的发声物体来模仿。例如“雨滴声”,可以使用沙子、纸条、流动的水等进行模仿。通过这样的练习,能够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音乐想象,体验音乐创造的乐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