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行课程暴露出的问题,是单一与硬性有余而弹性不足,即重必修课,轻选修课;重学科课程,轻活动课程,难以适应当今教育面临的挑战--培养高新技术人才的需要。因此,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势在必行。
1.课程决策的出发点
(1)课程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课程既然是教育活动系统的要素之一,是整个教育活动的基础,那么课程确定就必然离不开社会环境,即社会发展和社会需要将有力地影响并制约着课程。开放的课程应鼓励变化,接纳干扰,允许流动,让外界的各种刺激和影响成为促进内外部之间交互作用从而达到内部重组的手段。
(2)课程应是一个弹性化系统。无论从世界范围、一个国家角度,还是从个体来说都存在差别。因此,课程不能强求一律,以至统一模式、同一面孔,应具有弹性,使地区有差别,学校有特色,学生有自主权。
(3)课程应是一个平衡化的系统。其一,不论具体培养目标如何,各级各类学校为保证教学质量,都应全面地设置德智体美劳等课程。其二,保证普通科目和职业科目的平衡性。其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并重,彼此配合,相互补充,形成合力,从不同方面为实现培养目标服务。
2.课程目标的确定。21世纪将是一个高科技、高信息、激烈竞争的时代。为此,应产生课程目标的新观念:课程不应仅限于给学习者坚实的学科知识和培养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还应培养人的行为和能力并深入精神生活之中。这使课程目标别无选择;必须着重基础知识和具备掌握、丰富、更新知识的能力。新的课程目标观应重视在各层社会生活中传播的越来越多的信息,与社会的要求相适应,与科学自身的发展及其对社会和个人生活产生的作用协调一致。未来课程不仅是知识的供给系统,还将进一步成为保证个性全面发展的系统。
3.终身学习与无缝课程。西方最先提出“终身教育”概念,在此基础上又提出“终身学习”的概念。终身学习的思想对学校教育、课程系统都有革命性的意义:其一,必须对个人学习进行通盘规划,学校和社会教育必须按连续性的教育计划进行。其二,现有的课程体系必须重新组织,使之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多样性,以适应个人的选择。其三,课程设置必须避免所要学习内容之间的互不连贯,而应有整体性和连续性。也就是说,在伴随着技术不断增长而富裕信息的社会,学习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种新生活方式需要设置“无缝课程”,即在学校中抛弃年龄和年级的限制,施行一种开放的、可接纳所有人的、随时可进入的课程。(www.xing528.com)
4.课程改革的趋势
(1)建立连续的多向型课程系统。在连续性系统中,学生可有多种选择、多种发展方向。而不会因选择了某一类课程则一锤子定音,能够自由地转换课程类别,以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2)课程极富弹性。其一,重视和增加选修课程,必修与选修相互关联。其二,课程内容具有伸缩性,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其三,课程的教学顺序和时数也有弹性,可根据时令、季节,事件及学生的特殊性,而自行调整或补充,做到优势化和特色化。
(3)课程内容的一体化和实用性、国际性。即突破原有课程内容的局限,采取实用的、一体化形式,选择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课题,注意学科实用性,体现出活动性和应用性特点,增加计算机、环境、人口、和平、健康、媒介教育等内容。并将国际观念渗透到课程内容中,提高在国际化社会中的外交、科技和管理能力。
(4)课程成为一种发展的过程。教师不再作为权威把原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学生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带着各自兴趣、需要和观点去认识客观世界、探索新知,以一种生产思维性,用多种方式发现和抽取信息,从而导向创造性的发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