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张是最基本的出版材料,几十年以来我国出版社都是自行采购纸张,然后送到印厂以供图书印制。以出版教材为主的高教社,在印刷物资供应紧张的年代里,能否采购到足够的纸张,经常会成为能不能完成当年出版任务的一件大事。记得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6年下半年,我任高教社出版部主任,在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就是采购纸张。
当时,虽然国务院专门召开会议协调教材出版的纸张供应问题,为出版单位分配相应的纸张计划供应指标,但是出版部负责纸张采购的工作人员拿着计划指标到中国印刷物资总公司采购时,却不一定能得到兑付。情况紧急时,我就要求当时具体负责纸张采购的马德祥同志每天早晨8点前直接到当时位于王府井南口的中国印刷物资总公司报到,“蹲点”排队,直到买到纸为止。时间长了,他与那里的工作人员混得很熟,以兄弟姐妹相称,也感动了他们,他们会适当照顾高教社的教材用纸。当年出版社面对纸张供应困难的窘境可见一斑。(www.xing528.com)
为了解决纸张供应问题,当时出版社还需要自主寻找“纸源”,联系各地的大小纸厂购买计划供应指标以外的用纸,作为储备纸张。我曾去过河北省邢台地区的一家纸厂,需要我们先借款给他们用于收购秸秆,他们才承诺向高教社提供一定数量的纸张。可以说,当时的纸张供应市场是卖方市场,作为买方,出版社主要精力放在是否能采购到足够数量的纸张上,纸张的价格、质量等都还不是主要考虑的问题。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经济发展,造纸行业也快速发展,形势开始出现了“逆转”:出版社不再为采购不到足够的纸张而担心,纸厂开始登门向出版社推销自己的纸张。“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纸张采购供应从纸厂卖方市场到出版社买方市场转变,也折射出我国出版业的发展变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