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初,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很多企事业单位都倡导“一业为主,多种经营”。高教社也不例外,提出了要在保证教材主业的同时发展多种经营。我作为分管经营工作的社领导,兼任社多种经营管理小组组长。小组下设管理办公室,主任是林志全,副主任是陈文灿,负责全社多种经营业务的日常管理工作。在此期间,我还牵头负责编制全社多种经营规划、制定多种经营管理条例以及制订财务计划等工作。现在回想起来,虽然当时高教社也提出了“多种经营要结合教育、结合出版和结合自身优势”的原则,但全社多种经营的势头来得很猛,可以说是遍地开花,至少包括十多个方面,现在记忆中比较深刻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1990年注册成立了新技术实验厂,厂长是陶思雨,主要生产清洗剂、红外理疗器。后来,在新技术实验厂里还挂靠了若干公司,如开展印刷残纸加工业务的中高商贸公司(1992年注册,负责人是孙克明和杨骥);准备成立服务于高校教师搬家和其他运输业务的百事服务公司(这个公司以行政处为基础筹建);还与北京机械研究院合作成立科健公司,通过技术入股并投入6万元,获得35%的股份,主要业务是推广红外理疗器。此外,当时还计划与香港一家公司合资成立北京洁新有限公司。
二是成立了新技术中心,由曹铁生负责,主要开展照排业务。新技术中心在1994年2月与德生香港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兴办了北京赛迪电子图文有限公司。该公司以电子出版及多媒体技术开发为主要业务,重点开发了电子图书《中国教育信息库》。
出席照排中心召开的年度工作总结会
三是由社工会于1992年年底注册成立了大中服务部,由郑卫国负责。1993年1月16日正式开始营业,主要业务是销售高教社部分图书和上海交大“昂立一号”口服液等,所获利润主要用于职工福利。
四是1989年10月沙滩地下室招待所重新开业,统一由袁绍金负责,不仅设有招待所,还投资5万元开办了职工食堂。
五是成立了电子出版物服务部,由唐兆亮负责,主要业务是自办高教社电子出版物的发行业务。
六是电子出版物服务部与中央电教馆联合举办计算机业务培训,具体工作由唐兆亮负责。培训教材主要是高教社出版的计算机图书,既扩大了计算机图书的市场,培训本身也有一定的收入。(www.xing528.com)
七是明确音像部独立核算,由刘素馨负责。
八是由信息中心孙明牵头,研发了出版社财务管理软件。该软件在1992年4月通过了财政部和有关单位专家组织的评审委员会测试评审,认为该软件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原新闻出版署在全国出版单位推广使用该软件,1992年就有22家出版社使用了该财务管理软件。
九是老干部处于1993年上半年成立了有为公司(对外注册为北京科教服务公司),由王彤负责。有为公司一开始计划开展技术咨询、编辑出版、书画装裱、信息咨询等多项业务。后来实际开展的业务是编辑出版,在社内成立了综合编辑室,由退休编审邹延肃负责,也编辑出版了一些社会用书。在社内单独核算,自负盈亏。还有一项业务是社领导蒋栋成带领陈庚于1995年开展的蔬菜烘干技术。于国华社长多次提出,让我“要十分关心,认真抓一下”。记得当时还投资了25万元,挂靠在北京科教服务公司。
十是1992年12月28日挂牌成立了高教社培训中心,由杨胜伟负责,主要业务是与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单位合作开展培训。
十一是拟与社会办学力量合作,举办“兴华大学”。
上面的这十多个方面的多种经营业务,除了最后一项举办大学因不具备相关资质没有通过之外,其他都经1993年2月8日在马甸综合楼2楼会议室召开的社务会研究通过。这十家经营单位基本上分三类:技术开发、商贸、服务。社务会提出,对这些经营单位要全部“断奶”,做到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和自我发展。
这些除编印发主业之外的“多种经营”业务,范围广泛、领域不同,对我来说,都很新鲜,做好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挑战性,难度很大。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给我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为我未来的职业发展做了重要的铺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