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仪式拯救与功能再造:传媒泛娱乐化批评研究

仪式拯救与功能再造:传媒泛娱乐化批评研究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媒泛娱乐化潮流中低俗之风的延伸,各种内容形式化、瞬间化和喧嚣化,借助仪式化的出场方式,以浅表的乐子抽空仪式本身所应该具有的含义,使娱乐本身空壳化、程式化和无聊化,既破坏了传媒的娱乐功能也扭曲了仪式的本来含义,久而久之的话,传媒这种泛娱乐化走向低俗化的生态环境对社会、对传媒自身、对受众尤其是青少年受众所产生的破坏影响将是难以预测的。

仪式拯救与功能再造:传媒泛娱乐化批评研究

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整个社会基本上都进入了一个由传媒所主宰的话语霸权时代,一切政治纲领、经济方针和社会各种声音只有通过传媒线上线下的互动结合,才会最快速地在社会上产生影响与反应。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商业文化风潮对我国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严肃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非主流、无深度、一次性、平面化的消费文化迅速泛滥,使大众传媒越来越陷入一种从未有过的无能为力的生存恐慌之中,大众狂欢便轻而易举地越过了娱乐的界限——直接娱乐化泛娱乐化了。此后,每一次“越轨”都带有一种绝望的自戕色彩:恶搞经典、文化山寨、名人隐私、暴力场景、怪异搞笑、低俗信息、色情视频、裸体播报……在点击率收视率、阅读率和流量变现等“高压手段”的逼迫下,大众传媒面对的却似乎永远是昏昏欲睡的大众和哈欠连天的世界。传媒所引导的急速增长的具有麻醉负功能的消费主义倾向让大众一再麻木,为了刺激大众的收视与阅读神经,则需要加大刺激力度。信息爆炸引起的信息焦灼随即沉淀为信息冷漠;定位于“大众情人”的传媒曾被看作“修女”和“舞女”的集合体,集“修女”的品位和“舞女”的魅惑于一身。但是,在如今这个就连女主持裸体播报都激不起大众热情的沉闷而又冷漠的情境下,保持“修女”的矜持便成了神话向往,施展“舞女”的妖媚虽然多有诟病,但不少媒体仍在往前走,即做一名什么都不管不顾的“荡妇”,沉溺于煽情、轰动、刺激、耸人听闻之中,表现出一种拒绝责任担当和文明教化而纯粹供人消遣的“低俗化”态势。

传媒泛娱乐化潮流中低俗之风的延伸,各种内容形式化、瞬间化和喧嚣化,借助仪式化的出场方式,以浅表的乐子抽空仪式本身所应该具有的含义,使娱乐本身空壳化、程式化和无聊化,既破坏了传媒的娱乐功能也扭曲了仪式的本来含义,久而久之的话,传媒这种泛娱乐化走向低俗化的生态环境对社会、对传媒自身、对受众尤其是青少年受众所产生的破坏影响将是难以预测的。正如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所提出的“破窗理论”那样,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影响: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地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衍[1]传媒泛娱乐化走向低俗化现象已打破了传媒大厦的窗户玻璃,需要及时地加以修补,来挡住传媒大厦继续遭受带毒带菌内容的侵蚀,再造传媒在现实社会中的功能和效用。

通过前面的学理分析和理性思辨,在提出新闻立台(报、网)、思想强台(报、网)、专题与纪录片提升传播力和回归传媒本原与良性娱乐的基础上,讲好中国故事,重新再造多媒体融合环境下的传媒功能,就需要先期有效地实施传媒仪式拯救。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全方位的立体质量工程,需要全社会、政府、传媒非政府组织(行业协会,其实在我国多半都属于政府的一级组织)、媒体自身、受众、学校、专家、家长的共同努力和协同进化,形成一股合力进行救赎,净化传媒公共空间,倒逼传媒体制机制的创新与完善,以精品力作自觉承担起“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职责使命。(www.xing528.com)

根据上述认识,在传媒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导思路的启示下,探索以下相关切实可行的纠偏范式:深化传媒(泛娱乐化)批评理论的研究;政府主管部门强化传媒泛娱乐化监管的常态化;加强传媒非政府组织建设,制定传媒自律公约、内容审议规则和绩效评估体系;全面提升传媒从业人员的专业主义素质;提高全社会公众的媒介素养,培养批评型受众。在媒体融合的现实环境下,通过仪式拯救和功能再造,刷新传媒一片洁净的天空,推动传媒文化健康发展,不断提升全社会文化建设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和竞争力,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