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事业快速向前发展,媒介形态的多样化叠加态势,在传媒文本建构方面一个重大的变化是语言文字所占比例的相对下降,视像图片符号比例的大幅度上升。在消费社会的可视化与读图时代里,传媒文本的这种建构方式不仅使文本形态发生变化,也深刻影响着大众的阅读方式,传统文本的深阅读已转化为浅阅读,并深入到了大众对日常生活的解码之中。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的问题主要是符号学的问题,符号是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通过意指(Signifying)作用共同组成的。”[45]“能指面构成表达面,是音响形象;所指面构成内容面,是概念。”[46]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以及符号和它所指涉的外在事物之间的关系,显示了符号有两层意义:一层是符号明显的意义,一种文化里众所周知的一般常识;一层是文化意义,源自对符号的一种社会使用与社会评价,即第二次符号化,第二次意指化。[47]因此,符号的使用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在传媒文本的建构之中,语言文字、标点符号、字体字号、视像图片、线条色彩、区间强势、编辑版式、时段编排等都属于版面语言的范畴,都是符号的指代,能起到符号意指的作用。
传媒文本对不同语言符号的利用是与社会发展变化同步的,就像不同的时代有不同文本体裁一样,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符号表达方式。在消费社会的读图时代,传媒文化通过传媒文本对传播符号的使用来建构消费文本的过程是实现传播意指的具体过程。这一过程只有有意识地与消费文化相合拍,传媒文本才能成为能消费的对象,进入大众浅阅读的消费视野。
传媒泛娱乐化文本就是借助娱乐化的语言符号来建构的,在以娱乐取向为浅阅读诉求的现实环境下,比非娱乐化的语言符号所建构的文本有着更加广阔的市场前景。社会政治的开放与包容、传媒市场化的利益驱动、文化建设的大众化走向等提供了相应的传播环境,但娱乐文化滑向娱乐化、低俗化,文化建设所需要的健康肌体就可能遭到不必要的病毒侵害。
电视传播以声画结合的方式在传播中最方便文本的娱乐化建构,能把娱乐化的相关手段与元素集中地加以利用,先来看几则新闻娱乐化处理的技巧:[48]
叙述某村小学操场被租给养羊户当草场的新闻:老师在讲授古诗时,突然“咩咩”羊叫声不知趣地响起;下课时分,胆小的女生被羊吓得四处躲闪;胆大的男生表演斗羊等,配以俏皮的解说与特写镜头的使用。
关于贫困山区孩子求学的报道:坐在四面漏风的教室里的孩子们齐声喊了一句:我要读书。接着是一个私企老板无私捐赠山区儿童的故事新闻,然后《祝你平安》歌声响起,老板憨厚的笑,孩子感谢的眼神以慢镜头交替叠出。
一个人在扒车,大概是为了搭车,车斗里已坐满了人,显然是违章行驶,这时镜头一下定格,一个爆炸式的字幕“好危险!”这条新闻没有语言解说,只有一点现场音及字幕。
第一则新闻所使用的文本符号有:教室、操场、古诗声、咩咩声、惊吓的女生、斗羊的男生、俏皮的解说,像演一个喜剧小品,让观众在忍俊不禁的同时体会其中的荒诞;第二则新闻所使用的语言符号有:四面漏风的教室、我要读书的自然声、老板捐赠、歌声、憨厚的笑、感激的眼神,像一个电影短片,观众在获得信息的同时,感情上也经历了一次强烈的震撼;第三则新闻所使用的语言符号有:运动的车、车行驶的同期声、扒车人动作与表情、漠然的乘车人、字幕,更像电影中的一个特写镜头,定格的画面和爆炸式的字幕都是煽情化的体现。三则新闻基本上可以归纳为“民生新闻”,注重故事性、情节性和细节性,幽默风趣、嬉笑怒骂皆成新闻,甚至被谑称为“调侃新闻、MTV新闻”。所使用的语言符号虽然不能完全代表娱乐化手段所惯用的语言符号,但这些符号元素的结合总体上相对体现了娱乐化手段所制造的氛围,在戏剧式的情节处理和形式大于内容的建构中,达到了娱乐化手法的目的:轻松、浅表、煽情、震惊和视觉冲击。
电视选秀节目中的流行语和流行口号:PK、海选、VCR、待定、复活、大众评委、大众评审团、短信投票、秀、想唱就唱、想秀就秀、毒舌、黑幕及各种粉丝的名称等,语言符号的任意拼贴和各种口号的随意速成,加上各种各样的服饰、怪异的行为、搞怪的表情及夸饰性语腔语调等,所建构的文本像节目本身一样呈现出一种阅读上的狂欢仪式,娱乐化的添料增加了可消费的分量。
我国播音学科创始人张颂教授说:现在有的节目招欢卖笑,以赢得观众的欢心,博得更多的金钱,这对民族文化是一种侵蚀!语言传播应该负载“以事醒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美愉人”的丰富内容和优美形式,绝不能摈弃语言基本功,简单给受众以感官刺激或快餐消费,否则,就是语言传播者的失职。[49]
张颂先生还撰文对这种语言现象提出尖锐批评:美国CBS王牌主播丹·拉瑟接受采访时曾说,他们宁肯冒收视率下降的危险,绝不能搞新闻娱乐化!……电视上有气无力者有之,站立指画者有之,旁设电脑者有之,慢条斯理者有之,眉飞色舞者有之,胡说乱侃者有之,啰里啰唆者有之,怪腔怪调者有之,鹦鹉学舌者有之……哪里还有一点中华民族的作风和气派?哪里还有一点新闻传播的氛围和味道?从中我们不是感觉到了某种酸涩和凄凉吗?[50]传媒语言的常规形态、基本特点,或本体价值,大概可以归纳为:规范与简洁,权威与引领,鲜明与丰富,理趣与情趣,多维与贴近,通俗与浅显。只有清除“假、恶、丑、烂、野、粗”的流毒危害,传媒语言的文化身份才能得到尊重和强调,使大众传播的形态规范化、审美化,充分发挥她那“沁人心脾”“渐入佳境”的巨大功能。[51]
在有关明星新闻的报道中,不少标榜“新锐”的平面媒体着眼明星们的私生活,刻意描述明星们的绯闻和个人隐私,在活灵活现的口水四溅中,用词露骨,用语直白。个别媒体甚至不惜走“下三路路线”,将娱乐化干脆演变成“色情化”,所使用的语言符号多涉及“初夜、性、美女、处女、阉割、销魂、勾引、性生活、禁欲、裸露、性感、屁股、坟墓”等字眼儿。[52](www.xing528.com)
我国媒体改革之后,面对不完全市场化的恶性竞争,少数媒体片面追求市场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的现象时有发生。新闻报道中“新闻价值愈来愈少,暴力、煽情、趣味等日益递增,节奏快、上书快、日益即食,大众日增,但逐渐麻木,注意力渐趋短暂”。为了留住受众,暴力加码、煽情加码、节奏加码,就构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必然会使煽情沦为过街老鼠的地位。[53]
在网络媒体中,泛娱乐化对语言符号的消费性建构,除了包含上述表现外,还体现在网络媒体中具有消费功能的符号的使用:[54]
网络新词:基民(指购买基金的人),房奴(指背负巨额房贷的人),宅男/宅女(指沉迷于电脑或电视而很少出门的人),抓狂(指受不了刺激而行为失常);雷或雷人(出乎意料,令人震惊,多用于表达对喜剧、无奈、尴尬场合中行为和语言的感受,与晕倒、无语相近),囧(尴尬、无奈、郁闷),槑(“梅”的异体字,网友根据该字的外形将其用来指反应迟钝的人),山寨(模仿、抄袭、剽窃),偶像(呕吐的对象),圣女(剩下来嫁不出去的女生),天才(天上掉下来的蠢才),蛋白质(笨蛋+白痴+神经质),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菜鸟(新手),恐龙(长得丑的女生),青蛙(长得丑的男生),果酱(过奖),灌水(在论坛中发帖),潜水员(只看帖而不回帖、不发帖的人)。
数字谐音词:55(呜呜,表示哭、难过、悲伤),88(拜拜),02746(你恶心死了),1314(一生一世),20863(爱你到来生),5646(无聊死了),765(去跳舞),9494(就是就是),98(酒吧,以前也指windows98操作系统)。
拼音缩写:GG(哥哥)、JJ(姐姐)、DD(弟弟)、MM(妹妹)、TMD(他妈的)、BB(宝贝)、BT(变态)、FB(腐败)、LG(老公)、PMP(拍马屁)。
英文缩写:ICU(I see you),SP(support),BF(boyfriend),GF(girlfriend),VG(very good),BTW(By the way,顺便说一句),SM(Sadism&Masochism的缩写,性虐待或(被)虐待狂),THX(thanks,谢谢),PLZ、PLS(please,请),BBL(Be back later,过会儿回来)。
特殊符号、图形和表情:“:(”(代表哭,伤心),“:)”(代表笑,开心),“0-0”表示戴眼镜的人,“)”:代表愤怒时横眉立目的表情,O(^_^)O代表听随身听,p(^o^)q表示双手握拳、加油努力,(⊙o⊙)表示目瞪口呆,(^_^)/表示谢谢,Y@_@Y表示胜利,p(~~)q表示我赢了,(..)?表示请问,。-_-。表示对不起……
有时相互交叉、杂糅和混用网络语言:3ku(thank you),啤9(啤酒),e心(恶心),b4(before,之前),f2f(face to face,面对面),上网ing(正在上网)。
还有一些刺激审丑效果、构建感性共生理念的“雷语”“潮词”及相关话语:如网络炫词“经济适用男”“回床率”“蚁簇”“蜗居”“骚锐”;视觉艳词“人间胸器”“胸狠”“胸猛”;平民心态语“关我鸟事,我是出来打酱油的”“很黄很暴力”“我是来做俯卧撑的”;官员狂语“我是交通部派来的,级别和你们市长一样高”!雷人官腔“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最牛官腔“要跳就去跳五楼”;荒诞论点“丈母娘的需求推高房价”等。[55]这些雷词潮语和相关话语在传媒泛娱乐化的反复建构下,聚集着丑态百出的众生相。
网络语言符号的使用以及其他媒体对网络媒体语言符号的高密度挪用,毫无疑问能增添传播文本的幽默、风趣、反讽、搞笑等风格。但挪用、东拼西凑、有时甚至语无伦次的话语表达,加上与音乐、流行的Flash相配合,以“偏”“怪”“热”甚至惊悚等网言网语来迎合大众的猎奇心理。一些传媒文本对语言符号的泛娱乐化建构所呈现的乱象,在表面似乎活泼、新鲜、多元表象中,以娱乐为取向的目的非常明显。娱乐取向的市场认可导致上述现象的高频率重复,一个传媒文本的完整性就被几个网络语言符号所轻描淡写地“篡改”,娱乐越界的浅阅读走势便是娱乐化的最终结局。
语言符号建构的任意性,也反映了符号能指与所指在进行意指的过程是灵活的、开放性的。传媒泛娱乐化文本的建构对一些语言符号的有意使用,多少体现了传媒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在对大众进行表层视觉阅读愉悦时,文本消费的内在取向注定了主体受众只能获得浅层的快感,久而久之也就培养了受众只猎奇而不深思的阅读习惯,是对阅读行为本身的毁弃,同时也降低了受众的主体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