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话题在我国源远流长。在原始的母系氏族社会里,女性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一传统至今还在某些少数民族中延续,比如云南泸沽湖岸的摩梭族。在漫长的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中,女性由于自身生理因素的约束,不能同工或同工不同酬首先表现在经济上对男性产生依赖,继而带来在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不平等地位,这种不平等现象在封建社会父权制强化下,一直延续到现在。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女性争取性别平等的权利意识开始觉醒,要求受教育权、参政权、就业权、婚姻自由、性解放等呼声开始在社会上激荡,妇女参与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平等权利也开始在报刊话语中建构,由“他、男性”所形成的传统话语让位给“我们、我们的”新型话语,社会革命和建设需要发动女性并开发妇女人力资源的认识得到了普遍认同,虽然真正意义上的男权文化结构并没有被打破,但新的自由开放观念的萌芽也应该算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公有制计划经济和国家父权制剥夺了男性家长的威权,按照国家政治需要重新界定了女性的内涵,塑造了女性的社会角色,由国家传媒宣传张扬的“铁姑娘”作为一个时期的文化符号完全摒弃了传统的三从四德的性别规范,颠覆了传统的社会性别话语和社会性别秩序。[17]但改革开放以后,认为特殊政治时期所倡导的那种“男女都一样”包含了对人性的扭曲,在强调和承认“男女不一样”的同时,各行各业都重视和发挥“半边天”的作用。体育竞技中阴盛阳衰的现象开始辐射到社会各个领域,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女性的发展问题。性别各异的思路逐渐演变发展成了强大的“女性味”话语,传媒开始呼吁女性实行本真回归,一些女企业家女强人事业发达但家庭不幸福的故事与新闻报道在各种媒体中时有出现,意味着母性贤内助还是回归的本真内涵。
1995年,联合国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NGO论坛3000多场专题研讨会中有关大众传媒的专题研讨会约有70个,大会所举办的24次全体会议中有两次全体会议是关于大众传媒的讨论,大众传媒被列入大会《行动纲领草案》中的“重点关注议题”。[18]大众传媒如此受到关注,是因为大众传媒话语建构有着重要的示范力量,再次证明波伏娃“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被逼成的”观点被认同的正确性,以及由此引起全世界妇女的高度重视,关注大众传媒对女性形象建构的重要影响。
在中国的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中,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木兰代父从军、穆桂英挂帅等被建构为女性英雄形象外,孟姜女哭长城、孔雀东南飞、天仙配、白蛇传、祝英台、昭君出塞等女性形象,在被建构为有着“执着”性格的形象中多少都流露出一些弱者的含义,除此而外,女性要么被建构为传统的母性或弱者,要么就处于一种缺席的状态。
当下中国,大众传媒广泛推销着带有“现代化”标签的中国传统和西方传统的社会性别理念,在把女性界定为由其性功能决定的本质化的性别话语中,对女人身体的要求明显表现了男性“洋化”了的欲望。传媒宣传在坚持有“女性味”的女人应该保持“东方女性传统美德”的同时,对女人身体的要求却不再传统化了。在传媒话语的造势下,“三寸金莲”让位给了现代“女性三围美”标准,丢掉裹脚布获得解放的中国女性纷纷走进美容院做起了美容手术。加上韩日影视文化在我国电影电视中的狂轰滥炸,所建构的女性形象对受众的作用几乎是全方位的,从言行举止到服饰打扮,从饮食起居到时尚信仰,都成为大家极力模仿的对象。在市场经济推动和放眼看世界的双重作用下,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性别话语在媒介化社会中,再次将女性置于被动、从属、他者和物化的位置上。(www.xing528.com)
在今天的大众传媒话语体系中,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新闻评论,电视专题、广告还是流行的娱乐游戏、真人秀、婚配交友、体验式娱乐等节目,消费性的视觉文化对性(两性、色情、肉欲)、情(感情、爱情、亲情)、力(力量、能力、暴力)等往往都建立在对女性形象消费的建构之中,成为传媒泛娱乐化内容和手段的主角,强化了拉康所言的“镜像理论”,负载了超越人们想象的沉重。
在传媒泛娱乐化的环境中,媒介在对女性形象进行传统观念的建构时,男性形象也成为媒体消费的对象。足球先生、男性健美、力量广告、男模展示、标致帅哥、企业总裁、绯闻贪官等不一而足,把男色消费也推到了媒体话语建构的风口浪尖,成为获取注意力资源的又一重要渠道。
同时,在《超级女声》《莱卡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儿》《快乐男声》等电视选秀节目的推波助澜下,“中性美”无意中成为电视媒体对青少年性别形象的建构,一时间“中性风”火爆整个电视荧屏,中性装饰风靡神州大地,为电视赚取了不少的收视率,为广告商拓展了中性产品生产的广阔空间。不男不女、亦男亦女、女性男士化、男性女生化等突破了传统性别统治的框架,引发了关于传媒性别形象建构讨论的又一话题,也引起了社会对性别形象建构紊乱的忧思。
考察传媒性别主义的中国视域,在传媒泛娱乐化的场域中,就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框架内,要实行传媒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中国化转向,在关注女性形象建构的同时,也要关注男性形象、中性形象甚至所谓的“第三性”形象的具体建构,才能全面反映出我国传媒在性别形象建构时的内容、方法、技巧、目的以及隐藏在背后的权力关系和社会的深层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