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女权运动、女权主义)以18世纪启蒙时代的思想为起源,诞生于西方女权主义运动中,是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在18世纪的欧洲,女权思想伴随着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天赋人权观念萌芽并发展起来,爆发了大规模争取妇女参政和男女平权的妇女运动,[5]在19世纪渐渐转变为组织性的社会运动,20世纪初和60年代形成了两次高潮。
法国女性主义理论家克莉斯蒂娃在《妇女的时间》中把女性主义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自由主义的女权主义,表现在政治要求上争取同工同酬,争取享有与男人平等参与社会机构的权利;第二阶段为激进的女性主义,强调妇女同男人之间的差异性,以差异为名否认男性秩序,颂扬女性特征;第三阶段是以1979年以来兴起的女性主义者为代表的新式女性主义,提议女性自尊、自省、自爱、自觉、自理、自治,要求男性辅助女性摆脱蒙昧和压制,走向等位同格,达成人类解放的根本手段——解放女人也解放男人,以及把其他的相关社会问题一起解放。
女性主义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思想体系,和西方社会政治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是17~18世纪的哲学家和政治理论家洛克、卢梭等人的影响;二是社会主义理论思想的影响;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社会和政治背景中对性行为的考察。[6]女性主义不断地从这些思想理论中汲取营养,为在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性生活领域争取权利,逐步分化出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www.xing528.com)
女性主义(feminism)凭借着第二次运动高潮走进了西方高等教育与研究机构,作为一个特定的教育和研究领域逐渐开始形成。随后,女性主义学者在文学、历史、社会学和心理学等领域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性别清算,诞生了女性主义文学、女性主义历史学、女性主义人类学、女性主义社会学等支流学派。
在女性主义思潮向社会学科领域全面渗透的趋势下,女性主义学者很敏捷地将目光投向由大众媒介传播的通俗文化上,尤其是大众媒介对于女性不平等的文化表现上。[7]随着大众传播学理论在全球学术领域的广泛“传播”,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已渐成气候,用女性主义视角来审视人们习以为常的传播现象,从中观照女性在现实社会中所处的独特位置,并探寻出构成这样一种文本现象的内在机制,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学术动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