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美国教授戴维森(W.P.Davison)发表《传播中第三人效应的作用》(载《公共舆论季刊》第47卷,第1~15页),文中讲到一个故事:在“二战”期间,日本人发现太平洋岛屿上的美军部队是由白人军官和黑人士兵组成,于是便对该小岛散发传单,内容强调这是白人的战争,日本人和有色民族并无纷争。传单还告诉黑人,不要为白人牺牲,要找机会投降或逃亡。第二天,该小岛上的美军就撤退了。后来美军部队调查发现:其实传单上的信息对黑人士兵并没有劝服影响,却使白人军官担心黑人士兵逃亡而不得不指挥撤退。
戴维森认为故事在传播效果上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是“第三人效果”在起作用,即人们认为大众媒介内容对他人会有重要的影响,对自己的影响较小。[97]
“第三人效果”理论包括两个基本假说:一是知觉假说:人们感到传媒内容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二是行为假说:人们可能采取某些相应的行动,以免他人受影响后的行为影响到本人的权益和福利。[98]概括地说,该假说预言人们倾向于高估大众传媒对他人认知和行为的影响。(www.xing528.com)
该理论背后有自我增强倾向的心理因素。即往往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比别人更能抗拒说服性信息,更不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进而出现三种偏差:一是乐观偏见,认为负面的事件“不会发生在我身上”;二是虚幻的优越感,认为自己的个性、能力、特质比别人更睿智,更能抗拒媒体负面信息的影响;三是自我服务归因偏差,成功时,高估内部因素(个人特质)的影响,不成功,则认为是外部(情境)原因造成的。传媒娱乐化甚至低俗化造成了人们生活在自我建构的虚幻世界里,即使媒介内容是负面的或不需要的(如暴力、色情、无聊信息、负面广告等),受众认为该媒介内容对自己的影响较小,对别人的影响较大。自己在浏览和使用媒介的过程中,这种意识无疑宽容了传媒泛娱乐化甚至低俗化的盛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