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益智博彩类节目是对海外Games Show本土化改造之后的知识型综艺节目。以“知识换取财富,用知识实现家庭梦想”为口号,集趣味、益智、知识、奖金、紧张、幽默于一身,由高科技网络、声讯手段支撑,舞美、灯光、音响协调配合,自始至终以吸引“眼球”为追求。现代电视益智博彩类节目最早可以追溯到1955年美国NBC推出的《64000美元问题》,目前世界范围内最为轰动的是美国ABC推出的《谁想成为百万富翁》。
自中央电视台推出《幸运52》和《开心辞典》以来,这种融知识、娱乐、博彩为一体的新型节目形式,迅速走红大江南北,催生了诸如《财富大考场》《智力大冲浪》《超级英雄》《步步为赢》《无敌智多星》《谁比谁聪明》《不考不知道》《智者为王》《一站到底》等类参与性强的电视节目。
一哄而上的益智博彩类节目,互相克隆必然导致节目样式雷同,内容贫乏,就像是从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东西,同一、无个性、千篇一律。同一化的社会效应难免形成对物化意识的多重强化,从而使观众在清一色的认同中丧失自我,沉溺于流光溢彩的图像世界和对丰厚奖品与免费旅行的艳羡之中。
比如观众在观赏《智者为王》的时候,总是被节目中自然流露出的戏剧性所吸引和紧张感所捆绑,注意的可能不是答题本身的对错,而是选手将怎样运用灵活的策略确保自己不被淘汰出局。观众会不自觉地为参赛者或拍手叫好、或幸灾乐祸、或哀其不幸、或怒其不争,节目过程的悬念迭起、竞赛结果的扑朔迷离足以激发起观众主动自娱自乐性的收视热情。[50]
深圳卫视的《谁比谁聪明》、陕西卫视的《不考不知道》涌现出一种“小学生”现象。参加答题的嘉宾首先都是小学早已毕业了的大人,甚至明星、专家学者、企业家等。面对这些“学过却忘了答案”的小学题目,他们不得不在众目睽睽之下无限唏嘘地承认“我小学没毕业”“我没有小学生聪明”。一边是名人、大人的冥思苦想、抓耳挠腮,与之对应的则是小学生的对答如流。[51](www.xing528.com)
“让嘉宾出丑、拿孩子开涮、高额奖金诱惑都是为了制造看点。让成人选手被戏弄,既没有实际意义,又有可能让小学生产生自满等负面思想。”加里·惠内尔在批评英国早期的知识测验和游戏节目时指出:“除了专业知识测验以外(比如《智多星》和《大学知识测验》University Challenge等),几乎没有一套这类电视形式的节目比知识测验的文化品位更低的了。”“题目本身就道出了此类‘知识’的最终无用性,观众却对那些‘百事通’们肃然起敬,而对那些凡事都持分析态度的知识分子冷漠视之。”[52]
益智停留在雕虫小技和知识拼盘上,博彩却把一个人的梦想全都凝聚到物质追求上。一个问题1000元、5000元、1万元、5万元、50万元、100万元,是倡导金钱至上还是提高文化修养呢?电视台为了提高收视率,利用知识做幌子,不惜提供巨额奖金,刺激了人们的浮躁心理和不劳而获的思想。布热津斯基曾断言:“电视——大众文化的主要提供者——越来越把幸福生活的定义说成更普遍地获得商品和立即得到自我满足。乌托邦的狂热就这样被欲壑难填的消费挥霍所取代。”[53]娱乐化、平庸化、媚俗化的泛滥便自在情理之中了。
主持人冷若冰霜的表情,再加上现场冷蓝色追光和阴森恐怖的亮白光束配合,急促的音效营造了“剑拔弩张”的气氛。不是在进行知识竞赛,而是在举行一场气氛严肃典礼仪式,“拟态环境”中的“知识秀”,游戏中夹杂着参与者复杂、多元的心理活动,异型的恐惧带来加冕和脱冕的迥然不同,离开或拿到巨额奖金,造成最终在物质与社会成就上的天上与地下之别。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H.赫卓格认为,竞争乐趣、获得新知、自我评价三种基本心理需求使得人们喜爱电视益智博彩类节目。益智变弱智、知识变常识、紧张代快感、博彩为中彩、盲目克隆、缺乏创新等现实,“拟态环境”中凸现“智”和“知”建构的紧迫性。从传播“知识”为主体,到传播知识、提供娱乐并重;从被动参与到竞相报名、层层淘汰选拔的主动参与;从受众被动的观赏性参与到传授双方互动的竞争性参与再到受众主动的自娱性参与。[54]如此,电视益智博彩类节目才能摆脱泛娱乐化的误区,赋予电视媒体“寓智于乐”的真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