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谱素来是古琴承传的主要工具,详细记录了古琴弹奏的指法。但由于传统减字谱没有节拍记录,亦不方便视读音高,自晚清《张鞠田琴谱》(1844)开始[31],有个别琴家在减字谱旁加上工尺谱和板眼[32]。二十世纪中开始,新出版的乐谱和教学书籍,绝大部分用了五线谱或简谱加上减字谱,成为横写的双行谱。同时,亦有学者开始讨论用五线谱加上特别符号来替代减字谱[33],古琴演奏家龚一的《古琴演奏法》便是把这概念付诸实行的重要例字[34]。
用五线谱加特别符号来替代减字谱,暂时亦不太通用。现时通用的,是用五线谱或简谱加上减字谱横写的双行谱。古琴演奏家和作曲家成公亮曾撰文讨论他使用双行谱的原因[35],认为现代乐谱和减字谱两者可以互补不足[36]。但是,亦有部分琴人和学者并不认同如此做法,认为这样做违反了传统,改变了古琴的传统美学观念。
记录节拍与传统琴曲蜕变的关系
现代乐谱记录的是乐曲旋律的音高和节拍,我首先讨论记录节拍的问题。反对记录节拍者常提及的原因,是类似旅美学者荣鸿曾提出的概念:“不记录可以记录的”(not notating the notatable)[37]。荣鸿曾认为,传统减字谱不记节奏,留下了空间让琴人自由发挥创意,容许了琴曲在承传中不断蜕变。由此引申,部分学者和琴人认为现代人用五线谱或简谱,把节奏记死了,便会限制琴曲的蜕变[38]。
“谱上的规定性无碍‘活法’”
我认为,这担忧是由于对传统教学要求和琴曲蜕变方式的误解。早在1995年,内地学者秦序在〈琴乐“活法”及谱式优劣之我见〉一文[39],已有精辟的讨论。他指出,虽然有学者认为不记节奏是为了“活法”,但他认为“谱上的规定性亦无碍‘活法’”[40]。琴曲不断蜕变,不单是在减字谱没有记录的节拍,尽管减字谱有详尽记录指法和徽位等等,当琴人自成一家之后,指法和徽位等都可以改动,发展出大有差异的不同版本。如此,现代乐谱上对节拍的规定亦不代表节拍不可改变。
谱上无规定性亦无碍对节拍的准确要求
秦序提及的另一点,是琴乐的承传方式着重口传心授记诵曲调旋律,他引《琴书大全》所载宋代赵希旷的论述称之为“喝声”,他认为,琴乐的承传方式,按谱和“喝声”并重,而后者规定了节拍[41]。我觉得,老师教学时,不论用不用现代乐谱,老师都会要求学生准确跟随老师自己弹奏的节拍;采用传统“对弹”方式教学的老师,这要求更明显。换句话说,谱上无规定性亦无碍对节拍的准确要求。琴曲蜕变的形成,并不是由于初学时不跟随老师弹奏的节拍,而是在琴家充分掌握琴曲的本来面貌后,才按自己的喜好和风格作出改变。
现代乐谱清楚记录节拍,明显可以协助学生掌握老师对节拍的准确要求。虽然节奏“记死了”,但这实在跟“记死了”的减字谱一般,学习有成之后是容许变动的。如果老师和学生明白琴曲蜕变传统的特性和意义,使用现代乐谱辅助古琴教学,便不会破坏了琴曲不断蜕变的传统。
记录音高与传统琴曲风格的关系
另一方面,用现代乐谱记录旋律的音高,尤是只用现代乐谱来取代减字谱,也有学者提出担忧[42],学生不再跟随减字谱本来的指法,而只根据现代乐谱表达的旋律音高来任意选择弹奏方法,使用了跟原谱不同的指法,以致音乐的音色变化和表达脱离了本意。
我觉得,这问题会否发生,首先要看乐谱是否全没有指法的显示,如果用的是双行谱,减字谱是全保留的;龚一的《古琴演奏法》虽然没有用减字谱,也用简单的符号标明弹奏的琴弦或指法[43]。其次要看的,是老师会否提点学生跟随减字谱指法的重要性,会否容许学生任意弹奏。其实,对于初学者来说,跟随减字谱指法远比自创指法容易。故此,如使用得宜,以现代乐谱辅助古琴教学,并不会妨碍学生掌握传统指法和弹奏风格,反会协助学生掌握琴曲的旋律。
现代乐谱记录古琴音乐的困难
不过,我们也要理解,使用现代乐谱记录古琴音乐亦有其困难的,如果未妥善处理这些问题,其记录可能歪曲了琴曲的本意。使用歪曲了琴曲本意的五线谱或简谱辅助教学,或会弄巧反拙。(www.xing528.com)
使用现代乐谱记录古琴音乐的困难,并不是古琴独有的。五线谱是随着西方古典音乐而发展的。使用五线谱记录非西方古典音乐的问题,二十世纪初的民族音乐学者,便曾作出讨论和提出解决的方法[44]。这些问题包括:
微分音的记录
五线谱和简谱表达的,都是十二律的音。有一部分古琴曲使用偏离十二律的微分音。我最近的研究指出[45],一些琴曲使用类似民间音阶“苦音”的乐制,运用微分音,例如,《澄鉴堂琴谱》徵调的〈宋玉悲秋〉使用六弦九徽八,是比4稍高的中立音[46],三弦九徽八则是比b7稍高的中立音,如果把这两个音记录成4或b7,便会丧失其民间音阶特色。另外,《松弦馆琴谱》羽调的〈汉宫秋〉,使用一弦“十上”和四弦“十上”,是稍高于十徽的微分音,如果记录成1或5,便会丧失其特色。
要表达这些微分音,民族音乐学者建议在音符旁加上特殊符号。一个较简单和容易理解的方法是在音符旁加上↑或↓,例如↑4、↓7,显示其实际音高比标准音稍高或稍低,这方法也常使用于中国民间音乐的记谱。
不明确音高的装饰音的记录
琴人弹奏“撞”或“猱”,常常是快速地稍离开本位然后回复本位,是装饰性的变化音而没有明确的音高和时值,如果把这些不明确音高的装饰音记录成准确的音高和时值,弹奏出来的效果便不同。可是,现时不少的双行谱都是如此记录。我建议,用特定符号在乐谱上表示这些不明确音高的装饰音,例如以^表达“撞”可能更有效。
不规则节拍的记录
成公亮在〈我所使用的记谱方式〉一文指出,由于古琴曲的节拍变化多端,具有固定强弱周期的现代乐谱小节划分并不适合古琴曲记谱[47]。我把古琴曲不规则的节拍分为三类:其一是散板,没有稳定拍子;其二是稳定拍子之间,有“少了半拍”的情况;其三是虽然有稳定拍子,但没有固定的强弱周期,不能以固定小节来划分。
散板其实也有“拍”的感觉,只是散板的拍并不稳定,每乐句常常有“松—紧—松”的倾向。民族音乐学有“空间时值记谱”(space-time notation) 的概念,用音符之间的距离来显示音的时值。此方法记录散板旋律很准确,但并不容易做。如果把实际时值用标准谱号来记录,例如把渐快的三个音记成两拍、拍半、一拍,看似准确,但是散板本身“拍”的感觉可能受干扰。我认为,按散板本身“拍”的感觉来记录,再标明是散板乐段,必要时加上文字解释,例如慢、快、慢,可能是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少了半拍”的情况,应该如实记录,不应为求“合理化”而把其窜改。至于不能以固定小节来划分的旋律,最重要是不勉强把旋律划分为四拍字或二拍字等惯常节奏,这只会把旋律感觉混淆。小节的划分可以不固定,甚至可以整乐句不划分,这都是西方民族音乐学者常用的方法,这亦与成公亮的建议不谋而合[48]。如此,初学者便不会被小节线混淆。
结 论
用五线谱或简谱加上减字谱的双行谱,能把音高和时值清楚显示,对乐曲理解和学习,尤是对于初学者来说,明显有帮助。由于现代乐谱记录节奏,进而担忧此会妨碍琴曲的不断蜕变,是基于对传统教学要求和琴曲蜕变方式的误解。谱上节拍的规定性无碍“活法”, 反过来看,谱上无规定节拍亦无碍老师对节拍的准确要求。另一方面,以现代乐谱记录旋律音高,如果适当地配合减字谱,并不会妨碍学生掌握传统指法和弹奏风格。使用现代乐谱记录琴曲,倒要注意如何记录微分音、没明确音高的装饰音和不规则节奏的问题。最后,不论用什么乐谱,口传心授始终是古琴教学的最重要部分。即使现代乐谱和减字谱配合使用,仍不能把声音的细致变化全部显示,更不能显示技术层以外的琴曲意境。琴音清静宏细的错落,意境古逸澹远的融彻,仍要靠老师悉心引导,才有机会达致。
原文载《乐友》第94期(2012):13—16。
并曾于2011年在漳州举行的《中国龙人古琴文化艺术节》作口头报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