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琴音乐渐快而不觉验证:经听觉测试备受推崇

古琴音乐渐快而不觉验证:经听觉测试备受推崇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琴乐段“渐快而不觉”应该有特别的心理声学因素的。研究结果的类推能力引致这渐快“不觉”的各种元素,不单在此古琴乐段出现,而是不少传统琴曲常用的。美学的意义这“渐快而不觉”的特色有重要的美学意义。在哲学层面,“渐快而不觉”似是悖论。结 论这研究验证了古琴的渐快是“不觉”的,让人理解到文人音乐的部分含蓄特性。这亦示范了如何利用客观的听觉测试,来验证主观的局内人观点。

古琴音乐渐快而不觉验证:经听觉测试备受推崇

引 言

古琴是表现含蓄的文人乐器。此含蓄的特性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背境,更透过古琴音乐的特别手法表现出来。其中之一个表现手法,是乐曲从开始逐渐加快;作为具多年琴龄的局内人,我觉得此渐快是不明显或“不觉”的,乐曲的张力逐步积累而不外露[2]。诚然,音乐的加速可以客观量度,但其“不觉”的特性是主观的,是局内人未有适当抽离的印象[3]。为了验证此“不觉”的特性,我在2006年1月,为一班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的兼读学生做了一个对照比较的听觉测试,检视学生能否感觉到古琴乐曲的渐快。

测试方法

测试的乐段是传统琴曲〈长门怨〉(ROI Productions Ltd. RA-961008C) 散板引子后的首个入拍乐段[4],共长88秒 (请看附件的记谱),局内人认为其渐快是“不觉”的。对照乐段是传统筝曲〈寒鸦戏水〉(Hugo Productions (HK)Ltd. HRP 735-2) 结束句前的最后65秒[5]。选择此古筝乐段为对照,是因为两者均是弹拨乐器,而局内人觉得其渐快是明显的。两段乐曲都是在一分钟左右加速了一倍。〈长门怨〉乐段由29 MM开始渐快至55 MM,〈寒鸦戏水〉乐段则由80 MM渐快至140 MM。

测试分为两部分。首先是测试学生对渐快的印象。我把两乐段播放3次,并请学生写下对速度、速度变化、和节拍特色的印象。由于学生需要留意节拍的特色,不会全程只数拍子,故此,他们对速度变化的印象是整体的感觉。我然后看多少个学生把“速度增快了”包括在其印象内。

在测试的第二部分,我把两乐段再播放2次,请学生量度速度的改变,然后在下列的答案选择一个:

◎速度没有改变

◎速度稍减慢

◎速度慢了差不多一半

◎速度稍增快

◎速度增快了差不多一倍

我然后看多少个学生选择了正确答案“速度快了差不多一倍”。

测试结果

测试对象资料

学生总数16个,13女、3男,年龄24至37岁。所有学生都是主修西乐,并且不熟悉此两段音乐。

速度增快印象的结果

16位学生之中,5位察觉到琴曲〈长门怨〉乐段的速度增快;而14位察觉到筝曲〈寒鸦戏水〉乐段的速度增快。

表1:学生察觉到速度增快吗?

利用McNemar Test作统计分析,得出其显著性(双尾)为0.004,显示两组结果有极显著的差异。这即是说,古琴乐段的渐快相比古筝乐段的渐快是显著地“不觉”的。

量度速度改变的结果(www.xing528.com)

16位学生之中,1位准确辨认到琴曲〈长门怨〉乐段的速度增快了差不多一倍 (另5位认为速度稍增快);而7位准确辨认到筝曲〈寒鸦戏水〉乐段的速度增快了差不多一倍 (另4位认为速度稍增快)。

表2:学生能准确辨认到速度改变的程度吗?

利用McNemar Test作统计分析,得出其显著性(双尾)为0.07,显示两组结果有差异的倾向,但未达到传统的显著标准。这即是说,量度古琴乐段的速度改变程度很可能较古筝乐段困难,但结果未达统计学的显著标准。

讨 论

此对照比较的听觉测试,显示古琴乐段的渐快是“不觉”的。相比古筝乐段,很少学生察觉到古琴乐段的速度增快,验证了局内人的主观感觉。以下将讨论这现象的背后原因,以及其意义。

“渐快而不觉”的心理声学因素

学生的背境,可能部分解释到他们为何有困难察觉这渐快现象。由于所有学生都是主修西乐,而西方古典音乐较少使用渐快,所以他们并不熟识这现象。但是,这不能解释到古琴与古筝之间的显著差异。古琴乐段“渐快而不觉”应该有特别的心理声学因素的。

首先,古琴乐段开始的速度极缓慢。曾有实验显示[6],在慢拍子范围的渐快主观感觉,较在快拍子范围的弱。另外,当音乐家聆听不同速度的单一音响时,不论其实际速度,他们倾向把拍子定在一分钟60至120拍之间[7]。由于古琴乐段开始的速度为29MM,极为缓慢,不少学生很可能把1拍分为2拍来数;当速度续渐增快,学生便不再把1拍分为2,但他们没有留意到数拍方法的转变,因此察觉不到其渐快。

其次,此古琴乐段有特别的元素,引致其渐快“不觉”。此段落使用不少滑音,节拍亦没有固定的循环,其实际重音(phenomenal accents)和循环节拍重音(metrical accents)均弱[8],故此,节拍感(pulse salience)较弱[9]。反过来,此古筝乐段少用滑音,节拍有固定循环,后段更有密集的节奏,其节拍感较强。另外,此古琴乐段重复使用一个乐汇,这首先在第1小节出现 (请看附页的乐谱),但在较后时间,例如第9、20和23小节再出现时,这乐汇占了双倍的节拍,令人产生错觉,以为速度并没有改变。

以上各元素合起来,引致古琴乐段的渐快“不觉”。

研究结果的类推能力

引致这渐快“不觉”的各种元素,不单在此古琴乐段出现,而是不少传统琴曲常用的。所以,不少琴曲的渐快亦应该是“不觉”的。

美学的意义

这“渐快而不觉”的特色有重要的美学意义。速度续渐增快,是不少亚洲传统乐种表达其音乐浓烈感的重要手法[10]。明显的加速令音乐刺激,反过来,“不觉的渐快”不会引起明显的刺激,而会较含蓄地积累音乐的浓烈感。如此不依靠明显的刺激来积累音乐浓烈感的方式,反映传统古琴音乐的含蓄美学观点,亦配合弹琴时的从容姿态,以及儒者的温恭。

哲学层面,“渐快而不觉”似是悖论。速度一分钟内增快了一倍而听众感觉不到其加速,看似矛盾;浓烈感与没有明显刺激似乎是对立的。但是,矛盾和对立是道家思想的元素[11],古琴深受道家思想影响[12],“渐快而不觉”正可能是反映这影响。“老子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在相反对立的状态下形成的”[13],《道德经》说:“柔弱胜刚强”(第36章)[14]、“大音希声”(第41章)[15]、“大巧若拙”(第45章)[16]。在此,可否说“大速若迟”?

作为局内人,我认为古琴音乐还有其他的元素似是矛盾,而反映着道家思想的。这包括某些空弦音的音高不确定性,以及在重拍位置使用弱的滑音。以后,如果能够运用听觉测试来验证这些元素,将有助理解古琴音乐的特色。

结 论

这研究验证了古琴的渐快是“不觉”的,让人理解到文人音乐的部分含蓄特性。这亦示范了如何利用客观的听觉测试,来验证主观的局内人观点。这为局内人提供了探讨自己文化时所需的“抽离”,亦为局外人倚靠“经验”和“诠释”的田野研究[17],提供了有用的辅助方法。

翻译自TSE Chun-Yan (谢俊仁), The Inconspicuous Acceleration in Qin Music: An Insiders View with Validation by a Perceptive Study, Asian Musicology 11(2007): 29—4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