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明古刹:白洋湖畔风光秀丽,声名远播

四明古刹:白洋湖畔风光秀丽,声名远播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金仙寺位于感溪市东南現海卫镇鸣鹤村西侧的白洋湖畔,背靠禹王山,而对着碧波荡扬的白洋湖,风景秀丽,环境出静,素有“以山而兼潮之胜”的美誉。宋治平二年,因白洋湖又名“金仙湖”,賜額“金仙禅寺”。旧有静观楼、望湖楼、鸥飞闾诸名胜及元云垂《泰上人舍田碑》、米芾《金仙寺碑》等,惜早已湮废。如今,金仙寺殿宇恢弘,佛像庄严,香火鼎盛,梵音萦线正在成为浙东地区一处较具规模的十方丛林。

四明古刹:白洋湖畔风光秀丽,声名远播

金仙寺位于感溪市东南現海卫镇鸣鹤村西侧的白洋湖畔,背靠禹王山,而对着碧波荡扬的白洋湖,风景秀丽,环境出静,素有“以山而兼潮之胜”的美誉。据清光绪《慈溪县志》载,寺始建于南朝梁大同年间(535- 546),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金仙寺初名“静进庵”,唐乾元年间(758- 759)福林智渡禅师住此,改名“福林”。宋治平二年(1065),因白洋湖又名“金仙湖”,賜額“金仙禅寺”。明天启、清康熙年间经重建和扩建,成为浙东一名利。道光十五年(1835)、同治元年(1862)两次毁于火灾。同治十二年(1873)有住僧募捐复建。旧有静观楼、望湖楼、鸥飞闾诸名胜及元云垂《泰上人舍田碑》、米芾《金仙寺碑》等,惜早已湮废。

民国18年(1929),我国近代高僧太虚大师的法嗣亦幻法师任金仙寺住持。翌年,弘一法师云游至此,此后又三度驻锡,成为其浙东经常落脚之地。本世纪30年代,芝峰法师在此主持讲席,汇集各地佛教界精英,成立“白湖讲舍”和“人海灯社”,大兴佛学研究之风,1937年曾翻译日本文学博士、明治时代佛教启蒙家村上专精所著《佛学大纲》,因战事未曾付印。1939年,中共党组织曾以夏令营名义在此培训抗日骨干。1942年8月,第三战区三北游击司令部在此成立,同年9月,在此举办了第一期教导队,训练学员70余人。当时的住持月西大和尚和众僧冒着极大风险支持抗日游击战争并保守秘密。金仙寺原为一所较具规模的寺院,1954年尚存房屋99间。1958年,寺院被改建为学校,寺僧外迁,寺院仅存法堂藏经楼7间。1989年,总溪籍旅港同胞姚云龙夫归发心捐資重建大雄宝殿,此后将近20年,建造了天王殿、山门、五观堂,1995年,德慧法师任住持,先后建造玉佛阁、望湖楼、万佛殿、食堂、白湖讲舍、三圣殿、葛仙翁股等。现已有各种股堂房舍172间,占地42亩。这座始建于梁代的千年古刹,依山而建,一幢幢佛殿从白洋湖边沿着山势逐渐上升,一直到达禹王山的最高点。因为地势的缘故,金仙寺把一般寺院门前的七座宝塔别出心裁地建在了山门外广场前面的白洋湖水面上,无论从陆上看还是从水上看,这七座宝塔都好像是浮在水中,别有一番情趣。如今,金仙寺殿宇恢弘,佛像庄严,香火鼎盛,梵音萦线正在成为浙东地区一处较具规模的十方丛林。

上烛

古利重光,应思创建维艰,云益明净弘又理;

禅寺再新,全赖群众护法,龙行悲智振佛教。

不生不灭,不垢净,不增减,度十方苦,是名诸佛;

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离一切相,方见如来。

指月亭

诵经

金仙寺

明·俞咨龙

播衣尔鹤老,释寺号全仙。

雨水涌明镜,孤峰撑碧天。

雀喧因任佛,鹿睡欲参样。

四壁山花绕,香分炉内烟。

游金仙寺

清·厉志(www.xing528.com)

湖上招提锁碧烟,萧萧门榜署金仙。

四时花发多啼鸟,六课功余年力田。

客至无因留芋火,山空有宇记碑年。

邻村更说精蓝好,乘兴还过一问样。

游金仙寺

清·梅鼎和

寺门敲破白云扑,万籁无声彻梵钟。

劫后园林新补筑,春来花木正纤林。

湖光涌翠珠宫耸,山色团青则闲重。

到此欲抛尘世事,可能终日倚长松。

地址:慈溪市观海卫镇呜鹤

邮编:315316

电话:0574-23672140

交通宁波市区江北汽车北站开往慈溪的车到五里站下,转乘到呜鹤站,步行1公里即到;慈溪汽车东站乘123路公交车到鸣鸿站下

大雄宝殿

洞山教寺全景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