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庆直辖时刻:回顾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历史

重庆直辖时刻:回顾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历史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直辖市后,摆在重庆面前的,有三大难题。代市长蒲海清说,重庆建直辖市,各项工作都要搞好,但首先得尽快把市区这块搞好。为加快市政建设,重庆准备在渝中区和江北区之间,建另一座嘉陵江大桥。同样办法,今年,重庆还准备在长江上再建五座跨江大桥。——新划进重庆的22个区县中,有21个是国家和省里定的贫困县,这也是前所未有的。重庆市委书记和市长,以如此口气谈论100万三峡移民,可见此事在他们心头不寻常的分量。

重庆直辖时刻:回顾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历史

近些天来,重庆笼罩在一派节日的喜悦气氛中。

没得说,人大通过决议,设立重庆直辖市,3000万重庆人,恐怕没得哪个不兴奋的。

不过,兴奋之余,他们更多的还是清醒和冷静。

建直辖市后,摆在重庆面前的,有三大难题。

一、三峡移民100万。

二、农村脱贫360万。

三、市区老工业基地改造。

三大难题,一个比一个棘手,一个比一个急迫。就目前说,最急迫最棘手者,是市区老工业基地改造。

市委书记张德邻告诉记者,市区老工业基地改造,已经不能再拖了。必须尽快拿出措施,见到成效。

代市长蒲海清说,重庆建直辖市,各项工作都要搞好,但首先得尽快把市区这块搞好。

书记和市长,说到市区老工业基地改造,都很激动,不约而同,都强调要“尽快”,急迫之情,溢于言表

是的,不急不行啊。作为全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的重庆,十多年来,市区建设和企业改造的欠账,已经不少。交通拥塞,城区破旧,企业老化。如今,作为全国第四个直辖市,作为要担负带动中西部、带动长江上游经济发展这“两大带动”历史使命的西南特大城市,市区状况如此,企业状况如此,如何吸引投资,谈何带动作用?

“市区老工业基地改造,我们把它分为两块。”蒲海清站在新重庆地图前,向记者详细讲解:“一块,是市区市政建设;一块,是国有老企业改造。这两件事,都得有钱。去年,市里已经为渝中区城建投资15个亿,但资金还有很大缺口。钱从哪里来呢?我逢会必讲,解放思想。只要解放了思想,钱少,会变成钱多;没钱,会生出钱来。”

此话怎讲?蒲海清举了一个例子。

为加快市政建设,重庆准备在渝中区和江北区之间,建另一座嘉陵江大桥。这,大约需要10亿元投资。钱从哪里来呢?从政策来。市里规定,这座大桥,谁投资,大桥周围土地就归谁开发,就由谁来管理,就该谁受益。

政策一出台,投资者纷纷涌来。

利益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建了桥,过桥费可以收到可观一笔;

——建了桥,方便了交通,地价迅速升值,转让部分土地,可得相当一笔;

——建了桥,两岸既可建工厂,又可开发第三产业,投入少,产出大,这更是很大一笔。

就这么着,市里只是给政策,只是低价划拨一部分土地,不但不投入,反而有产出,便可建起一座嘉陵江大桥。

同样办法,今年,重庆还准备在长江上再建五座跨江大桥。

也是同样办法,今后,重庆市政府打算北迁,迁过去后,原址变卖,新址升值,市里也不用花钱,反而能“找补”一笔。

“本市长腰无分文,但事情还得要办。”蒲海清笑笑说:“怎么办呢?这就要开动脑筋想办法。重庆建直辖市,很大一个好处是中央给的自主权大了,包括制定政策、土地开发、吸引外资等等,有了这些权力,再加上解放思想,就能办成很多过去想办而办不成的事。”

这些事,包括在城区招商引资,改造重庆老城。

这些事,也包括兴建高速公路,通往三峡库区。

这些事,还包括改造国有企业,使其焕发青春。

农村脱贫360万,是仅次于市区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近几年就必须完成的大事。重庆建直辖市后,面临着三个前所未有:

——农村人口高达2400万,这在全国大城市中是前所未有的。

——新划进重庆的22个区县中,有21个是国家和省里定的贫困县,这也是前所未有的。

——重庆农村贫困人口高达366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一倍,这又是前所未有的。(www.xing528.com)

“这三个前所未有,使我们感到肩上的担子非常之重。”市委书记张德邻谈及脱贫话题,语调平缓而冷静:“重庆决不把360万贫困人口带入21世纪。这是我们当着中央表了态的。怎么办呢?我们准备采取四项措施。”

措施之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一个重要原因是交通不便。交通不便,你即使有金山银山,也拉不出来。我们建市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大大改善重庆的交通状况。除了长江上还要再建五座跨江大桥外,市区还要新建五条高速公路,直通三峡库区和贫困区县。此外,通讯设施也要进一步改善,一是道路通,二是信息灵,这才能为贫困地区尽快脱贫打下基础。

措施之二——增强城市辐射功能。

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功能,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城市二、三产业的发展,对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安置;二是城市加工工业对农村农副产品资源的消化;三是城市大中企业的配套产品,积极向农村延伸。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愈强,城市周围农村的脱贫步伐就愈快。

措施之三——科教兴农科教扶贫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点,在农村表现得尤为突出。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措施,鼓励科技人员下乡。有的贫困地区,科技人员下乡后,只是推广了一项地膜覆盖技术,粮食产量便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就上了一个台阶。至于农村教育,既是贫困地区农村的一个薄弱环节,也是这些地区加快脱贫的最大潜力。

措施之四——城乡支援对口扶贫。

为了把360万人口的脱贫落到实处,为了加快全市扶贫脱贫的速度,市里已作出城乡支援对口扶贫的决定。全市无论是机关商店还是工厂企业,都必须落实自己的对口扶贫单位。一对一,一帮一。对口扶贫单位从领导到职工,都要采取措施,帮扶农村,尽快脱贫。

“中央建立重庆直辖市的首要目的,是三峡工程建设。100万三峡移民能否移得动、住得下、能致富,将是衡量重庆市工作是否得力的标志,也是衡量中央决策是否正确的标志。”

重庆市委书记和市长,以如此口气谈论100万三峡移民,可见此事在他们心头不寻常的分量。

“恐怕过不了几年,重庆市领导的头发都要变白的。”两会期间,一些人大代表谈及三峡移民时,也曾不无调侃地如此预言。

三峡移民125万,85%在重庆。好家伙,移民百万!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何曾有过?

“随着今年底长江截流,以及明后年大坝的不断升高,三峡移民数量将会逐年增加。到2009年,我们将要迁走5座县城,上百个集镇,上千家企业,上百万居民。这,当然会碰到很大的困难,但只要处理得好,这也是重庆发展的难得的机遇。”张德邻如是说。

机遇何在?在人的把握。譬如,移民资金300多亿(动态资金达700多亿),如果消极地看,这笔钱当然是远不够用的。但从积极的眼光看,这笔钱又将是多么大的需求?将需要多么大的市场?同时,除了支付必需的安置费用外,它同时也是一笔数量相当可观的投资资金。这里的关键,是要抓住发展这个要害,“在移民中发展,在发展中移民”。已经有了很好的例子。

三峡库区在前期移民中,提出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沿海企业和名牌企业前来投资办厂。

娃哈哈来了。

红塔山来了。

格力空调来了,万家乐电器来了。

三枪、海螺、春都、白猫都来了……

外地企业看中什么?看中两条,一是市场,二是资金。

在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投资办厂,辐射开来,其产品将覆盖重庆、四川、西南乃至整个中西部数亿人口——这是何等诱人的市场!

在三峡库区投资办厂,一是重庆可以在移民资金中拿出部分发展基金与外来企业合资,二是企业生产的流动资金,由当地供给——这又是多么优惠的条件!

“只要我们坚持‘在移民中发展’,三峡库区经济就会得到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坚持‘在发展中移民’,百万移民在三峡经济发展中就会安居乐业。这件事如果思路对头,谨慎行事,完全可以办成一举两得的大好事。再过5年、10年、15年,重庆三峡库区很有可能成为中国中西部一个非常活跃的新的经济增长区,成为中国的名牌企业库和名牌产品库。”张德邻言谈及此,眉宇间的凝重渐渐转为自豪和轻松。

重庆建直辖市,碰到的难题,当然远不止以上三项,重庆要解决这些难题,当然也远非这么简单。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已经依稀看到了重庆市委、市政府的办法、思路和决心。而这,在建市伊始,应该是最重要的。

重庆,你准备好了吗?人们发问。

准备好了。重庆回答。

(《经济日报》记者 詹国枢 李昧朦)

【注释】

[1]本文原载于《经济日报》,1997年3月27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