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邻
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一次代表大会,是在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关于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定后,全市上下精神振奋,各项事业继往开来的重要时刻召开的。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团结和带领重庆3000万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解放思想,抓住机遇,负重自强,加快发展,为建设繁荣、富裕、文明、进步的新重庆而奋斗。
根据中共中央授权中共重庆市第七届委员会负责筹备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一次代表大会的通知,我受中共重庆市第七届委员会的委托,向大会作报告。
一、认清形势,勇敢地肩负起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定,标志着重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正确认识和把握我们面临的形势和肩负的历史使命,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加快重庆发展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党的十四大以来,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出现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大好局面。为了逐步改变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状况,更好更快地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党中央、国务院相继作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建设长江经济带、加快三峡工程建设和库区开发的战略决策。重庆位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西部资源富集地区的接合部,是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重要的内河口岸,有着对长江经济带和西南地区的双重辐射功能,可以起到承东启西、左右传递的枢纽作用。重庆又是三峡库区唯一的特大城市,应当承担起搞好库区移民,发展库区经济,确保三峡工程顺利进行的重任。为此,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设立重庆直辖市的重大决策。这一决策,既加重了我们肩上的担子,也给重庆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深刻地认识到,重庆的未来任重而道远,前景无限光明。
为了确保设立重庆直辖市这一重大决策的顺利实施,1996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四川省委托重庆市代管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的请示。实施代管半年多来,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市委坚决贯彻中央的部署和“思想领先,平稳过渡”的方针,紧紧围绕“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为主线,从实施代管后新的市情出发,先后对全市经济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建设、国有企业改革、农村工作、移民工作、扶贫工作作了全面部署。全市上下团结一心,着力于开创新局面,代管工作按照中央的要求顺利进行。一是认真组织全市党员、干部学习中央指示精神,不断深化了对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的认识;二是按照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总理对重庆题词的要求,把全市各级干部的思想统一到“团结一心向前看,集中精力抓发展”上来;三是大力抓好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充分发挥好带头作用;四是广泛开展“弘扬红岩精神,塑造当代重庆人”的活动,努力培植加快重庆发展的精神动力;五是切实转变作风,狠抓工作落实。同时,及时做好重庆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财政等方面同中央和四川省的衔接;组织力量对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作了认真研究,前后三次邀请数十位全国知名专家、学者进行论证,形成了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建议(草案)》。
经过全市共产党员、各级干部、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我市实施代管后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较大发展。1996年,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175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农业获得丰收,区县经济稳定发展;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加大,取得了一定进展;工业经济在调整中前进,部分优势行业和骨干企业增长速度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市场活跃,物价稳定。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进入1997年以来,我市各方面工作开局良好,全市人心振奋。呈现出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可喜局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实施代管工作中,万县市、涪陵市、黔江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保持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经济增长速度超过全市平均水平。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带领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团结奋斗、苦干实干、顽强拼搏的结果,标志着重庆代管任务的圆满完成,为设立重庆直辖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我代表中共重庆市第七届委员会向全体共产党员、各级干部和全市各族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重庆直辖市的设立,把重庆推上了历史发展的新起点,给重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直辖后的重庆肩负着中央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这就是国务院在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关于提请审议设立重庆直辖市的议案的说明》中指出的:进一步发挥重庆的区位优势、“龙头”作用、“窗口”作用和辐射作用,带动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要肩负起这一使命,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唯有奋发图强,加快自身发展,才能担当此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庆发展主要面临三大战略任务:一是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完善城市功能,把重庆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二是探索城市带农村的新路子,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共发展、共繁荣;三是搞好开发性移民,发展库区经济,保证三峡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要完成三大战略任务,我们必须解决好妥善安置100万移民,“九五”期间366万农村贫困人口越温脱贫,振兴老工业基地,防治环境污染和保持生态平衡这四大难题。应当看到,要完成三大战略任务,解决四大难题,是相当艰巨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市经济结构调整滞后,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致使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不仅远低于同是直辖市的京、津、沪,而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更应当看到,我们有许多加快经济发展,完成三大战略任务的有利因素,有经过几十年奋斗奠定的物质技术基础,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城乡市场,特别是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政策扶持,有兄弟省市的热情支援,有重庆3000万各族人民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和奋力争先的拼搏精神。这是我们发展重庆、振兴重庆的基本保证。
从现在起到2010年,是重庆发展极为关键的时期。在新的形势面前,我们要用新的思想观念、新的思维方式来认识重庆,思考未来,把重庆的发展置于整个中西部地区和全国总体发展战略之中,科学地描绘出未来发展宏伟蓝图,用开拓进取的精神推进重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走出一条符合重庆实际、具有区域特色的发展新路子。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遵照江泽民总书记“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的要求,紧紧把握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开发三峡,振兴重庆”,加快发展,富裕城乡的工作方针,实施“科教兴渝”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统揽全局。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坚持富民为本,城乡一体共同繁荣;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依法治市,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九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11%,到本世纪末,全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提高,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到2010年,把重庆建设成为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形成长江上游新兴产业群,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1995年翻两番,综合经济实力力争达到全国省市中等偏上水平,人民生活富裕文明。
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加快发展步伐。这对于具有特殊市情和承担特殊任务的重庆来说,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只能靠我们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因此,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转变观念。要以各级领导干部思想观念更新为重点,切实解决好三个方面问题:一是破除“左”的思想束缚,“敢”字当头,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鼓励和支持大胆闯、大胆试、大胆创新,坚决排除姓“资”姓“社”的困扰,消除怕犯错误的疑虑。对在探索中出现的失误,要坚持保护干部,不扣帽子、不打棍子。二是破除传统计划经济意识,坚决消除“统、包、管”的计划经济思想和做法,坚决摒弃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僵化思想,强化改革意识,树立市场经济观念,从实际出发认真执行好中央政策,充分发挥政策效应。三是破除自我封闭、地方和部门利益至上的狭隘意识,真正树立大开放促大发展的思想,善于接受新事物,坚持用全局的观点认识、分析和解决实践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真正做到以改革开放统领全市工作。
进一步确立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加快发展,重庆才能在西部地区发展和建设长江经济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只有加快发展,我们才能完成开发性移民和农村贫困人口越温脱贫的重任;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在你追我赶、激烈竞争的逼人形势下,确立重庆的地位,不负党中央、国务院的重托和全国人民的厚望,不辱重庆担负的光荣历史使命。全市共产党员、各族人民,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团结一心,振奋精神,只争朝夕,扎实苦干,满怀信心地努力创造出加快重庆发展的辉煌业绩!
二、苦干实干,加快振兴重庆经济
实现我市的战略发展目标,“九五”是关键。“九五”期间,是重庆加快发展、实现全面振兴的创业阶段,我们必须以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为主线,紧紧围绕完成三大战略任务,解决四大难题,努力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为下世纪初保持我市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础。增强重庆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完善城市功能,是促进中西部和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其核心是振兴工业经济;城市乡村一体化,是从我市实际出发探索现代化建设新路子的重大实践,其关键是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越温脱贫;搞好开发性移民和发展库区经济,是一项具有历史开创性的宏伟事业,其重点是妥善安置百万移民。此外,三峡库区形成以后,保持生态平衡和治理环境污染将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完成三大战略任务,解决四大难题,既是加快重庆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全国总体发展战略的需要,涵盖了加快重庆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工作重点及目标,是今后五年重庆经济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一)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的工商业重镇,历史上对周边地区发挥了重要的辐射作用。根据重庆肩负的新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尽快把重庆主城区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科教文化信息中心和交通枢纽、通信枢纽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并以此规划和部署今后五年的城市经济工作;围绕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和薄弱环节,加大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的力度,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1.不断深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对内对外开放
重庆在长江上游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战略地位及其肩负的特殊历史使命,要求我们必须率先在中西部地区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重庆是老工业基地,积累的困难和问题较多,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也要求我们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步伐。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要坚定不移地紧紧抓住国有企业改革这个中心环节,加快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真正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坚持“抓大放小”,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通过存量资产流动和优化组合,运用资本经营、股权运作、兼并联合、破产重组等方式实现国有资本优势扩张,力求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难点问题一定要抓住不放,切实加大工作力度,排除一切干扰,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地抓,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务必在近两年内使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要坚持把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要注重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选配政治强、会管理、善经营的优秀人才担任领导工作,使企业领导班子能够自觉地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团结和带领广大职工积极推进改革和发展。
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坚持重点推进与全面配套相结合。要加快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特别是加快培育以资本市场为重点的要素市场,建立健全市场法规;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国有资本营运体系,促进政企分开;振兴财政,健全职能,执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切实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合理调节社会分配关系,尽快建立健全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为主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积极推进再就业工程;根据“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要求,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推进机构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构建行政管理新体制,为市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随着重庆直辖市的设立,重庆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必将成为继沿海开放城市之后全国又一个对外开放热点地区。我们应当乘势而上,坚定不移地贯彻对外开放的战略方针,以大开放促大发展,充分利用国际国内资源,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并举,树立大开放的新形象,形成大开放的新气势。在扩大开放的战略布局上,以重庆主城区为核心,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窗口,以高速公路沿线和三峡库区沿江区县为主干,建设对内对外开放走廊,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开放的新格局。在扩大开放的战略重点上,加大引进外资的力度,重视引进外资的效果,认真研究并大胆进入国际资本市场,不断提高接纳国际资本的能力。同时,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和以质取胜战略,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发挥三峡库区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独特优势,加快发展国际旅游和服务贸易;结合科技文化交流、友好城市交往等外事工作,加大对外宣传,让世界了解重庆,让重庆走向世界。要一如既往地保持同四川省的密切联系,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加强合作与交流。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开展与周边省区的横向联合,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共同培育区域市场。在扩大开放的战略措施上,要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口岸建设,完善服务体系;特别是各级干部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努力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强投向引导,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和经济技术基础较为雄厚的综合优势,使重庆成为有利可图、外商云集的投资宝地。
2.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加快建设长江上游新兴产业群
结构性矛盾突出是制约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问题,调整优化结构是“九五”期间我市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必须结合我市老工业基地改造、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以及库区开放开发的实际,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强化第一产业,优化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要集中力量发展壮大以汽车摩托车为主体的机械工业、以天然气化工和医药化工为重点的化学工业、以优质钢材和优质铝材为代表的冶金工业三大现有支柱产业,着力培育电子信息、建筑、旅游和食品四大新的支柱产业,加快形成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加速产业结构合理化进程。
优化提高第二产业,要立足现有基础,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优化工业内部行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扶优扶强,重点扶持优势行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加快其技术改造步伐。尤其要注重引进外资嫁接改造老企业,有效盘活存量资产,大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不断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全力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和名牌战略,形成高起点的集约化发展态势,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培育出若干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大公司、大集团,成为重庆经济的支撑点。要把区域资源优势与现有工业基础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有利于增强地区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城乡经济融合,带动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新的产品链,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调整优化工业结构,要充分发挥中央在渝企业的积极作用。中央在渝企业特别是国防工业企业,在资产规模、技术装备、人才和管理等方面具有较强优势,是我市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打破条块分割,加强地方企业与中央在渝企业的联合协作,以资产为纽带,以项目为龙头,形成新的组合优势。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加强协调服务,为加快中央在渝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不断壮大重庆工业经济的实力。
发达的第三产业是区域性经济中心的重要标志。“九五”期间,要从重庆的实际出发,切实加快以旅游业、金融业和商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的发展。要加强旅游业的行业管理,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不断拓宽发展思路,尽快制定发展规划,加大资源开发力度,努力提高综合服务水平,积极开拓市场,以效益为中心改善经营管理,形成具有重庆历史文化名城和三峡库区历史文化特色的巴渝三峡旅游带,把重庆建成全国的旅游热点地区。要加快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的步伐,初步构建起适应我市经济特征的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增强重庆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功能。按照“大贸易、大流通、大市场”的战略思路,培育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配套、辐射能力强的商品市场体系,建设一批区域性消费品和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努力开拓农村市场;培植一批内外结合、跨地区、跨行业、跨国经营的大型现代流通企业;根据我市城区组团式结构的特点,加快建设商业区,扩大商品流通规模和辐射范围,繁荣城乡市场,使重庆成为我国西部地区商品贸易的集散地。同时,积极发展房地产、交通运输、通信、信息咨询、中介服务和休闲娱乐等行业,促进第三产业全面协调发展,逐步完善城乡社会化服务体系。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基础上,继续把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作为我市加快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使其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加强领导,改善管理,形成有利于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氛围;以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为目标,扶优扶强,引导私营企业向规模经营发展,扶持一批大型私营企业,使之成为我市某些领域和行业的骨干。大力提高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素质,提倡爱国、敬业、守法,规范经营;提倡先富帮后富,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重庆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多作贡献。
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状况,直接关系到重庆在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地位的确立。必须坚持现代化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建设一批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尽快改变目前基础设施落后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状况,构筑起经济起飞的跑道。健全城市管理体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突出抓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邮电通信网络和城市公用设施建设,力争用五至十年,建成适应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的、比较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同时,要按照环境美、质量高、形象新的要求,努力在辖区内建设一批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
3.全面实施“科教兴渝”战略,提高全市经济增长的整体素质
促进重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键是确立科学技术在经济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必须全面落实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渝”战略,把重庆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我市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50万科技大军是振兴重庆的重要依靠力量。要充分发挥他们在“科教兴渝”中的主力军作用,鼓励、引导他们以多种形式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逐步形成充满活力的新型科技体制和科研、开发、生产、市场紧密结合的新机制,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把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作为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确立企业技术开发的主体地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装备支柱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把支柱产业、优势行业、拳头产品的发展建立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之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须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投入力度;着眼于提高全民素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调整中高等教育结构,推进多形式联合办学,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建立起同重庆肩负的历史使命相适应的高教体系;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加快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人才资源是重庆的第一资源。要在全市努力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建立起有利于人才培养、评价、选拔、使用的机制,创造人尽其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成长环境。努力培养一大批能担当时代重任的领导人才、高级专家、优秀企业家和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引进人才,不断壮大我市各类人才队伍。
(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积极探索城市带农村,城乡一体共发展、共繁荣的新路子
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重庆农业人口多,农村脱贫和移民任务重,这就决定了农业、农村经济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没有农村经济的长足发展,我们就不能圆满完成三大战略任务。因此,农业的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加强对农业的领导,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继续稳定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和基本政策,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城乡结合的原则,以奔小康统率整个农村工作,以推进农村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主线,依靠科技进步,稳定粮食生产,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奠定坚实的基础。按照以上发展思路,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要继续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加快农产品流通体制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大力培育农村市场,提高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重点搞好城郊都市型农业、三峡库区生态农业、丘陵地区的现代农业、大巴山和武陵山的山区开发,建设在西南乃至全国都有特色和影响的农副产品商品基地,培植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把农业开放作为全市对外开放的一个战略重点,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资金,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业投入,搞好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增强农业抗灾防灾的能力和发展后劲。坚持“科教兴农”,重点抓好农业技术进步工程、绿色技术工程、农村人才培养工程,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科技在农村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
农民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主体,要坚定不移地依靠农民群众,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不仅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关键,而且是严肃的政治问题。要尽快建立健全农业保护和支持体系,扎扎实实搞好农村富民工程,多为广大农民办实事。通过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合理有序地转移剩余劳动力,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到2000年,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80%以上的区县和80%以上的农户实现小康。
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我市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既是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经济问题,更是一项事关全局的政治任务,必须坚决如期完成“五三六”扶贫攻坚计划。要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把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作为扶贫的首要任务,对贫困地区实行政策倾斜,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充分发挥大城市的优势,帮助贫困地区新上一些具有牵动作用的生产型骨干项目;加快贫困地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把科教扶贫与贫困地区资源开发结合起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要把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攻坚作为全市扶贫工作的重点战场,加大扶持力度,帮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实行“集团式扶贫”和对口扶贫工作责任制,不脱贫不脱钩,脱贫后不断线,巩固扶贫成果。
探索城市带农村,城乡一体共发展、共繁荣的新路子,必须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提高城乡经济融合度。实施城镇带动战略,一是要构筑科学的城镇网络体系,以重庆主城区为依托,以万县、涪陵、黔江、永川、江津、合川、南川、长寿等为地域城镇的核心,建设一批中小城市和一批中心城镇。通过功能调整,合理分工,各有侧重,逐步形成大中小城镇有机结合的、组团式、网络化的城镇群,带动农村发展。二是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通过建设畅达高效的交通、通信、信息、中介机构等网络和渠道,在“结合、转移、联系、服务”方面下功夫,进一步增强城乡联系,形成城乡统一的大市场,把城市的先进技术、人才、信息、资金向农村扩散,与农村丰富的资源结合起来;加快城市大工业的辅助生产和一部分下游工业向农村转移,把城市工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加强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联系;积极为农村提供各种综合性和专业性服务,促进城乡共发展。三是要正确引导、积极扶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坚持发展与提高并重,把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其成为连接城乡的接合点,加快新农村建设。乡镇企业的发展要继续发挥机制灵活、适应市场能力强的优势,增强效益观念,提高管理水平,要把发展重点放在农副产品加工、资源开发与深加工和与城市工业配套上,着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实现乡镇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区县党委、政府在实施城镇带动战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要坚持富民为本,着眼于推动本地区经济发展,在城乡结合上下功夫,走出一条城镇带农村、农村促城镇的路子,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市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为区县经济发展服务的思想,把指导、协调、监督的职能寓于服务之中;要进一步下放权力,完善分级管理,增强区县党委、政府统揽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快区县经济的发展步伐。
(三)搞好开发性移民,发展库区经济
三峡工程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成败的关键在移民。我们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库区百万移民的光荣历史重任,为确保三峡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贡献力量。
按照中央的部署以及三峡工程进度的要求,我市移民工作的目标任务是:通过加快库区开放开发,多渠道扩大移民安置容量,使移民进度与三峡工程进度相衔接,做到移民迁得出、安得稳、能致富;全面完成城镇、工矿企业搬迁和专业设施复建任务,努力把库区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发达、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的文明新区。
移民工作说到底是一个发展问题。我们必须把开发性移民方针贯穿于整个移民迁建的全过程,以移民促发展,以发展促移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移民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全面贯彻开发性移民方针,坚持以大农业为基础,三次产业并举,积极拓展移民安置渠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软硬环境,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快原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资产存量的优化重组,带动移民迁建和库区经济发展。搞好开发性移民要坚持“五个结合”:农村移民安置与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城镇迁建与建设城镇体系相结合,企业迁建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相结合,专业设施复建与改善库区投资环境相结合,文物古迹的保护和迁建与发展库区旅游相结合。
要确保库区移民迁建任务的如期完成,必须加强对移民工作的领导和管理。第一,认真落实和严格实行移民工作责任制。库区各级党委、政府要以移民为先,以移民为重,把移民迁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落实领导责任,建立健全移民工作机构和工作制度,定期研究解决移民迁建中的重大问题,全面指挥协调移民迁建工作;从上到下实行移民工作目标责任制,把不同阶段的移民任务与政府工作的任期目标挂钩,保持库区领导干部和移民干部队伍的相对稳定,并将移民工作的实绩作为考核库区干部的重要依据。第二,加强对口支援的组织协调工作,进一步拓展对口支援的领域。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打破地域、行业、所有制界限,实行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横向联合,广泛吸收外资投入库区建设。要以项目为载体搞好对口支援,注重引进名牌产品、名优企业与移民迁建企业嫁接组合,并力争在大农业的支援合作上有新的突破,把对口支援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第三,加强移民工作的管理与监督,健全和完善移民管理体制。按照“中央统一领导,分省负责,县为基础”的管理体制和移民经费包干使用的办法,库区各级党政必须建立和完善移民项目规划、计划、工程、资金、监督的管理体制,把移民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尤其要切实加强移民资金的管理和执法监察工作,严格实行移民资金民主评议使用制度和市县长负责审批制度,对挪用、挤占、贪污移民资金的人和事要坚决进行查处,保证移民资金的安全、有效使用。第四,加强部门协调配合,打好移民总体战。各级部门要积极主动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做到移民工作特事特办,为移民迁建服好务。
(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的一项重大战略,是我们完成三大战略任务的必然要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是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我市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贫困人口比例高,库区移民数量大,计划生育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必须长期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认真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把计划生育工作与经济发展、移民和扶贫开发、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结合起来,重点做好农村和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增强全民人口意识,做好优生优育工作;继续实行各级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的目标管理责任制,确保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
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资源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我市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移民工作的推进,对资源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必须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的方针,依法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尽快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资源更新的经济补偿机制。尤其是要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开发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制定和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从严管理,保护耕地,把这件事关全局、泽及子孙的大事办好。
保持生态平衡,治理环境污染不仅是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直接涉及人民的生存质量。我们必须坚持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移民迁建与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主动预防,积极治理,以防为主,防治兼顾。要抓紧预测三峡工程建成后对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制定相应措施。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强化源头治理。以治理水污染、保护库区水资源、防止水土流失和减轻空气污染为重点,通过调整生产力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推广清洁生产,改善能源结构,植树造林,增加环境保护设施,积极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存空间,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同志们!我们承担的三大战略任务是极其光荣而艰巨的。全体党员和各级干部一定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刻苦学习,不断进取,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勇于创新,苦干实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圆满完成三大战略任务,实现振兴重庆的宏伟目标!
三、育人兴市,大力推进社会文明进步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两个文明共同进步,是建设繁荣、富裕、文明、进步的新重庆的根本要求。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物质文明大发展的同时,实现精神文明的大发展。要在全市人民中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不断提高公民素质、文化生活质量和城乡文明程度,形成高尚、进取的精神风貌和文明、团结的社会风尚,逐步完善与重庆地位相适应、与经济中心相协调的人才培养、科教信息、文化传播和医疗服务体系,把重庆建设成为我国中西部文明进步的先进地区。实现这样的目标,我市社会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实施“育人兴市”战略,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重在建设,以人为本,制定和实施新重庆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做到思想道德建设与科学文化建设并举、城市与农村并重、普及与提高结合,卓有成效地推进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www.xing528.com)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塑造高尚、进取、文明的当代重庆人
培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思想道德,振奋起全市人民建设新重庆的巨大热情和创造精神,是重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要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干部和人民,认清我们担负的光荣使命和历史责任,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开创重庆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充分运用重庆思想道德建设资源,加强爱国主义基地建设,广泛、深入、持久地对全体市民特别是广大青年和少年儿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制定明确具体的社会生活规范,努力形成爱党爱国、团结互助、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的社会风尚,引导和激励人民群众在重庆改革和发展中建功立业。
加强我市思想道德建设,要继续深入开展“弘扬红岩精神,塑造当代重庆人”的活动,并使之同讲道德、树正气、立新风紧密结合,同做合格公仆、文明市民,提高城乡文明程度紧密结合,深入到两个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去,形成发展重庆、振兴重庆的巨大精神力量。广大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要把弘扬“红岩精神”与发扬“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结合起来,加快越温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目前重庆正处在新的创业阶段,伟大的创业实践需要伟大的创业精神。要用江泽民总书记倡导的新时期创业精神教育人民,艰苦创业,勤俭建市,引导全市人民正确认识市情,增强建设重庆、振兴重庆的主人翁责任感、使命感。
各地区、各行业、各单位要根据“育人兴市”的要求,制定“塑造人”的阶段性目标和具体措施,积极培育和宣传先进典型,发挥道德典范的力量。坚持教育和法制两种手段相结合,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依法加强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管理,努力使我市社会风气在近期内有明显好转。
(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文化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文化建设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建设同重庆经济中心地位相适应的区域性文化中心为目标,积极开发运用巴渝文化、大后方抗战文化、三峡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和发展当代重庆文化,努力构建文化新格局,把重庆建设成为区域性文化开发、传播、人才培养中心和新闻出版基地。
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在保证各族人民基本文化需求的同时,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文学艺术创作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树立精品意识,抓好“五个一工程”,带动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要加快建设以沿江城市为主线、同周围具有丰富文化资源的区县连接成若干副线的“长江三峡文化长廊”,使库区成为特色突出、服务完善的文化旅游区。新闻宣传和出版工作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着力提高出版物的质量。要依托主城区和中等城市,以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为重点,建设起沟通城乡、覆盖全市的现代化传媒网络。文化市场建设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重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作为主攻方向,积极主动地为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决策和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卫生保健事业要坚持面向人民群众,努力在2000年实现全市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放在基层,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健全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坚持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大力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积极推进奥运争光计划,逐步提高重庆竞技体育在全国的地位和水平。
要把文化标志性设施建设和各项文化事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深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事业发展活力。大力培养、积极引进文化建设优秀人才。加大政府调控和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社会资助和自我发展相结合的投入保障机制,形成政府保证重点、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的发展格局。
(三)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两个文明建设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要在继续搞好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军民、警民、工农、厂校等共建活动的同时,坚持不懈地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城乡基层。
创建文明城市要以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把改善环境、改善秩序、改善服务和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作为重点,高度重视社区建设,打牢创建文明城市的工作基础。水陆交通干道沿线窗口城市要率先搞好创建活动,努力成为全市的示范。
创建文明村镇要以提高农民素质、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集镇为重点,以农户为基础逐步推进。文明村镇建设要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基层政权结合起来,同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集体经济组织为广大农民服务的功能结合起来,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结合起来,同党员开展“三带”、农民评选“三户”等活动结合起来。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卫生、体育、科普活动,坚持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常下乡。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弘扬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反对封建迷信和非法宗教活动,提倡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用二至三年时间,建成一大批经济发展快、治安秩序好、村容镇貌美、村风民风正的文明示范村镇。
创建文明行业要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以塑造行业文明新形象为目标,以窗口行业为重点,广泛开展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和职业技能教育,提倡规范化优质服务,建立有效的激励、监督、制约机制,把群众关心的事办好。各级领导机关、各行业主管部门要率先垂范,带头讲道德、树正气、立新风,用公仆的良好形象和表率作用带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要坚持党政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大力加强对农村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对口支援。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坚持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增强军政、军民团结。广泛开展国防教育,努力增强全民国防意识,进一步加强民兵预备役工作,充分发挥驻渝部队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四)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大依法治市力度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调动全市人民的政治热情和聪明才智,是重庆发展和振兴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做主,要着眼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紧紧依靠广大人民办好重庆的事情。各级领导机关必须坚持以民为本的思想,把全部工作都建立在尊重群众、依靠群众的基础上,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建立健全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的决策机制,逐步完善民主科学决策制度,不断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度。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增强民主意识,发扬民主作风,充分尊重群众,团结群众开展工作。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要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不断强化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各项职能,加强人大立法工作和法律监督。要进一步密切各级人大、人民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好地发挥人民代表的作用。爱国统一战线是新时期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法宝,我们要继续高举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两面伟大旗帜,建设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人民政协是包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们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要继承和发扬我市统一战线的光荣传统,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协积极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我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中,汇集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是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各级党政领导要大力支持他们积极开展工作,同他们交朋友,交知心朋友,把他们紧紧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共同推进重庆发展和振兴的宏伟大业。支持和加强侨、台工作,促进祖国统一和我市的对外开放。要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工作的领导,发挥他们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要切实加强职工代表大会、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建设,使其真正成为人民行使当家做主权力的有效组织形式。
实现社会文明进步,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市。要根据重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订和完善保障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法律法规,使各个方面的行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以言代法、以罚代刑等现象,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水平。强化执法监督,发挥法律监督和行政监察的作用,逐步完善监督机制,畅通监督渠道,确保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认真实施“三五”普法,增强广大市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执法人员和青少年的法律意识。
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事关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政一把手抓稳定的政治领导责任制,确保一方平安。各级党政组织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积极做好群众工作。继续深入持久地开展“严打”斗争和重点治理,着力解决突出的治安问题。认真开展扫除“黄赌毒”“打非”等专项斗争,坚决扫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提高预防和控制犯罪的能力。积极防范和坚决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
重庆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民族地区的发展关系到全市的繁荣和稳定。要认真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全面落实国家关于少数民族的各项方针政策,大力发展民族教育,积极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做好民族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扶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确保民族地区的稳定,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
四、从严治党,努力把党建设成为振兴重庆的坚强领导核心
振兴重庆,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完成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项任务的根本保证。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整个党的建设工作的主题,继承和发扬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从严治党,把我市各级党组织建设好,把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建设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承担起振兴重庆的历史重任。
(一)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切实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坚持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在努力掌握这一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上下功夫。要坚持我们党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紧紧抓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精髓,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破除陈旧观念,牢固树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观念。要敢于和善于学习、借鉴、吸收国内外一切文明成果,敢于和善于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新路子。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带头学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努力掌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全市共产党员和各级干部要把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作为座右铭,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讲政治,做到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中央权威;在政治问题、重大原则问题上一定要头脑清醒,旗帜鲜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努力提高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
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同学习《中国共产党党章》、深入开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育结合起来。每一个党员、每一个干部都要牢记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并将其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宗旨教育要同开展“做合格公仆,树机关新风”活动相结合,同检查和考核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关系的状况相结合,同制定和完善行政规范、办事程序相结合,真正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工作中,履行好人民公仆的职责。
(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的领导集体
领导班子是推动各项工作的“火车头”,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要按照坚决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领导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力的基本要求,把我市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推进重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坚强领导集体,以崭新的形象带领人民群众为建设新重庆而奋斗。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必须健全和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要以发展党内民主为基础,以维护中央权威为核心,以健全集体领导为重点,以加强党内监督为保证,建立和完善一整套规章制度,做到班子议事有规则、处理党内关系有原则、规范党内行为有准则。要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健全和完善党内生活,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严格党的组织纪律,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确保政令畅通。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必须增强班子团结。领导班子的团结是搞好重庆工作的关键。各级班子有了牢不可破、坚不可摧的团结,有了统一的意志和行动,形成坚如磐石的整体,才能发挥坚强的战斗力,在人民群众中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各级领导班子成员必须视团结为党的生命,自觉养成维护团结、顾全大局的政治品格。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没有各级领导班子的坚强团结,要完成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是断然不行的!要继续坚持“团结一心向前看,集中精力抓发展”的工作方针,同心同德,和衷共济,把全部精力集中在工作上,做到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谅解,互相补充,在各级领导班子内决不允许滋生离心离德、闹无原则纠纷的不良习气。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必须注重班子的群体配备,努力改善班子整体结构。要重视“一把手”的选配,把政治坚定、政绩突出、作风优良、群众公认、具有较强领导能力的优秀干部选配到“一把手”的岗位上来。各级党组织要全面正确地贯彻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树立重党性、重实绩、重民意的用人观,解放思想,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力度,重视培养、选拔妇女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使各级领导班子成为整体素质优良、成员优势互补、能够驾驭全局的坚强领导集体。
(三)强化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各级干部的综合素质
建设一支能够担当跨世纪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加快重庆建设和发展的迫切需要。各级党委要根据重庆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针对目前我市干部队伍素质存在的现实差距,从思想政治、工作作风、业务能力等方面着手,不断提高各级干部队伍的领导能力和水平,更好地肩负起我们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各级党组织要教育干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加强党性修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要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遵纪守法,清正廉洁,艰苦奋斗,拒腐防变。同时,要组织干部认真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历史和现代科学文化等方面知识,刻苦钻研业务,努力成为本职工作的内行和能手。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要狠抓干部作风的转变,努力培养和发扬务实创新、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组织干部深入到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去,深入到农村、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中去,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了解真实情况,听取群众意见,帮助群众克服困难,解决基层的实际问题,使我们的干部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要按照中央的有关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各级干部进行集中培训,发挥好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等干部培训基地的作用;坚持干部交流,多渠道、多层次、多岗位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强干部实践锻炼,支持和鼓励干部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强化干部的管理监督,严格党内生活和日常管理。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健全干部培养、选拔、使用、任免、奖惩办法和程序,形成科学的管理体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同时,要积极做好老干部工作,在政治上、生活上关心老干部,使他们在建设新重庆中老有所为。
(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必须把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突出位置。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着力点,使基层党组织成为“特别能战斗”的坚强堡垒。
基层党组织要结合各自特点,履行职责,发挥作用。要进一步强化乡镇党委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按照中央“五个好”的要求,结合开发性移民和扶贫攻坚,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继续抓好后进村党支部的整顿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巩固整顿成果。企业党组织要紧紧围绕生产经营、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经济效益、确保企业稳定加强党建工作。要牢牢把握党对企业在政治上的领导权,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的通知”精神,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逐步完善企业领导体制。要采取有效措施,把国有企业领导班子整顿好、建设好。要研究和加强各种新经济组织中党的建设工作。机关党组织要围绕党政中心工作,认真履行监督职能,加强机关作风和纪律建设,努力塑造我市党政机关为人民服务、为基层服务的新形象。街道、学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党组织要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为改革、发展、稳定服务,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在重庆发展的新时期,全体共产党员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光荣责任,应当成为本单位、本岗位两个文明建设的旗帜和楷模。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在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上下功夫,使党员成为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献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努力工作的先进分子。各级党组织要认真研究和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形式和途径。
党的组织发展是关系我们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战略问题。党的基层组织要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动员群众,主动积极地向群众灌输共产主义思想,不断壮大党的后备力量。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积极做好发展党员的工作。发展的重点要放在生产、工作的第一线。
(五)密切联系群众,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完成振兴重庆的宏伟事业,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各级领导机关和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发扬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决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虚心向群众学习,广泛听取来自人民群众的批评和建议,使领导机关的决策和工作更加贴近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做好各项工作。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千方百计解决群众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事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事关党的生死存亡。各级党委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党中央确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三项工作格局,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度和更扎实的工作,把我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向前进,保障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中之重。要大力加强党性党纪党风教育,把从严治党落实到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上,促使各级领导干部按照党章和党的各项规定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是反腐倡廉的重要武器,要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的若干规定》,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挥霍浪费等奢侈之风,在思想上筑起反腐防变的钢铁长城。要重点查办党政领导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经济管理部门和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发生的违法违纪案件,尤其是重大案件,不管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坚决惩处。要从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切实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把重点整顿与专项治理结合起来,加强各部门、各行业的业务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努力塑造各行各业文明服务新形象。
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领导,进一步落实责任制,把反腐败斗争与经济工作、业务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党政主要领导要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反腐败斗争负总责,全面安排,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实施。要认真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特点和规律,建立健全党内和党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监督制度,逐步建立起查处案件、纠正不正之风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同加强制度防范和管理监督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开创我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局面。
同志们!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党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人民谋福利,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富裕、更幸福。加快重庆发展,建设繁荣、富裕、文明、进步的新重庆,是3000万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是重庆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肩负的光荣历史重任。让我们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团结和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励精图治,奋力拼搏,艰苦创业,以实际行动迎接香港回归,迎接党的十五大的胜利召开!我们要抓紧每一年,走好每一步,胜利完成这次大会提出的各项任务,全面实现重庆发展的宏伟目标,为加快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注释】
[1]本文原载于《重庆日报》,1997年6月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